
不需担心
小灶 本文原刊于《举目》23期 按同名小说改编、最近上映的《达芬奇密码》很是热卖了一下。电影和小说表达的基本意思一样:基督教两千年来竭力掩盖的惊天秘密终于曝光:原来耶稣未死于十字架的酷刑,反而和抹大拉的马利亚结婚生子;血统被一秘密会社保存至今。 好像为教会骗人的指控继续作証似的,最近又公诸于世的《犹大福音》,亦轰动一时。根据此卷,原来犹大背上卖耶稣的罪名,是被冤枉了。真相被掩盖了两千年,当 然又是教会做的好事!一时之间,风雨飘摇;惊呼“基督教完了!”之声不绝于耳。甚至很多信徒也颇感困惑:里面的声音告诉他们,事情不是这样的;但外面的问 题又该如何解释呢? 解释其实不难,只要你有时间,随便上网查查,或到图书馆找资料看看,专家学者们的意见不难发现。《达芬奇密码》与历史 事实的关系,大约只有《天龙八部》可比;而要根据《犹大福音》来重建基督教历史,大约就像根据《西游记》来研究唐三藏取经。但若我没时间怎么办呢?而且类 似的东西日后可能还会出现,我的信仰岂不也要惶惶不可终日──直到我搬到一专家学者附近作邻居? 所以本文不打算从细节和技术的层面来处理这两件事(或者其他类似的问题),而是从一个更基本的层面来说明,基督徒应该如何看待它们:为什么我们不需要担心? 这要从圣经的“高等批判”(Higher Criticism)说起。自启蒙运动以来,一些人相信人的理性至上,否定启示的可能。因此只把圣经当作一本人的作品,并常常用比历史学家们对待其他历史 文献严苛得多的标准(有时甚至到了荒谬的程度)来研究它。它不是証明了没有神;相反地,它以没有神(或者即使有神,祂也不可能在历史中向我们启示)为基本前提。 高等批判在学术史上经历了几个阶段:历史批判(historical criticism)、形式批判(form criticism)、编撰批判(redaction criticism),以及现在学术界方兴未艾的文学批判(literary criticism)等等。它们“不証自明”的前提包括:圣经的记载都做了“宗教美化”,所以要“去宗教化”;圣经都是西墙东补拼凑出来的,所以要找出原 始的材料……等等。最后的诉求都是“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言外之意则是,我们都被早期基督教(有意或无意地)欺骗了。 由于其根本前提所限,高等批判大多只关心圣经在历史中如何出现、成典和传承等问题,对圣经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信息,则根本否定或忽略。伴随圣经的高等批判而来的,就是自由派神学。这也就是很多人读那段时期的神学著作,发现与圣经经文和内容关系不大的原因。 不过,虽然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人的理性充满信心,人的理性却让他们失望。在一次次无功而返之后,随着自由派神学的衰落,高等批判也开始转移注意力,越来越关心圣经本身的信息了──此即文学批判,即单从圣经文本的角度来研究圣经。 所以从事早期高等批判的学者,即使在他们自己的阵营里,市场也越来越小。有人怀疑这就是当初有人把这场本来在学术界的争论,拿到大众来炒作的原因。这大约就是发现《犹大福音》的全部意义。 那《达芬奇密码》呢?切,人家不是告诉你这是“文学作品”吗?可作者本人不是声称“有严格的历史考証”吗?废什么话!当然有“历史考証”:其最有分量的部 分,充其量就是现在被学者们丢在垃圾桶里的那些东西。“严格”与否,就看对什么人来说啦!对有心吸引眼球或要进行“宣传教育”的人来说,这当然是严格的; 对真心寻求真理的人来说,就不值一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