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南韓人質事件說起
羅惠強 本文原刊於《舉目》28期 阿富汗綁架案 2007年阿富汗時間的7月19日下午,23名南韓教會派出的義務醫療人員,乘坐一輛租用的公共汽車,從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前往南部重鎮坎大哈,途中被塔利班綁架。消息傳出,舉世震驚。 其實阿富汗塔利班分子綁架人的事件不時傳出,今年以來,分別有記者、司機、醫務人員、士兵、排雷工作者、外國遊客甚或當地居民等被綁架。本次南韓盆唐泉水教會派出的義工醫療隊一行22人,以及一名導遊,全部被綁架,是阿富汗有史以來綁架人數最多的一次。 塔利班分子以人質的生命,作為換取被阿富汗政府拘捕的塔利班成員的籌碼。但阿富汗政府強硬地表示,不再接受交換人質的條件。故塔利班分子先後殺害兩名南韓人質,更揚言要繼續殺死手上所有的人質。 直到筆者截稿為止,除了兩名生病的女人質獲釋外,塔利班既沒有承諾不再傷害人質,也沒有讓身體不適的人質得到適當的醫療和藥物。人質生命的安危使人擔心!(註) 誰該負起責任 人質救援事件經過三個星期還未落定,世界各地的關心者,從愛心的憂慮,漸漸轉向理性的省思,許多人問道:這次悲劇可否避免?誰要負責任? 由於這次人質是一所南韓教會派出的醫療隊,該教會自然成了眾矢之的。許多人批評他們欠缺危機意識,才會派這些義工團體(他們稱之為短宣),到這些高危地區去作服務工作。又有人表示,伊斯蘭與基督教世界一向不和,南韓教會太急進的差人前去,屬於對生命不負責任,云云。 相信南韓教會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團體,面對這不幸事件、人質家屬的查詢和社會大眾的言論,會有深入的省思。不過筆者認為,這次挾持人質事件,塔利班分子從未表示與南韓人質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動有關。 事實證明,這次事件徹頭徹尾是一宗恐怖活動,與人質屬何種國籍、何種宗教、進行何種工作,完全無關──就是穆斯林,在阿富汗也有被塔利班分子挾持、作為人質交換戰俘的可能(所以很多比較溫和的穆斯林,都不承認那些人是真的穆斯林)。 特別小心之處 由於塔利班分子打著伊斯蘭神學士的旗號,引致很多人不禁問,伊斯蘭究竟是什麼?也有不少基督徒問,到底為什麼,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之間產生這麼多的仇恨和成見? 其實伊斯蘭世界興起時,正值崇尚基督教的拜占廷帝國衰落之際。所以在中東以至歐洲的歷史中,伊斯蘭與基督教之間充滿了兵戎相見的場面,不僅釀成了仇恨,也形成了許多牢不可破的觀念。因此,當我們進入伊斯蘭世界分享信仰時,確實有不少細節需要特別小心。 宣教士 今天很多基督教會都努力遵行耶穌所頒佈的大使命,派出工人到創啟地區去傳福音。被教會差出的人總被稱為宣教士。但很多人不知道,在西方世界完全正面的“宣教 士”一詞,在伊斯蘭世界卻是完全負面的字眼,因為他們以為,“宣教”這一詞,是表示以美國為首的基督教國家派人進到他們當中,進行顛覆破壞的政治活動。所 以“宣教士”一詞,就等同間諜,或是美國的走狗! 筆者認為,如果能用一個可減少誤會的名詞(如“福音工作者”之類)來代替“宣教士”,也許會有好處。 為什麼伊斯蘭世界硬要把單純的宗教活動,與複雜的政治混為一談呢?政教不是應該分離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