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忆──盼望的初阶
柯哲辉 本文原刊于《举目》45期 人有记忆,可以回忆陈旧往事。人需要回忆,因为失去了它,不但失去了自身的历史,最可怕的是失去了与他人的关系。 忘记往事,也许是件好事。很多时候,往事是一场伤害——留下疤痕的伤害。这一行行的疤痕不能再随意掀动,若它能在时间的冲洗中脱落,总是件好事。圣经也提醒我们:“忘记背后,努力面前”(《腓》3:13)。 不过人最难忍受的,是与他人断绝一切关系,如同死人。死,就是与现存一切关系的断绝。所以,没有记忆的人是“活死人”,会感受到绵绵的孤寂和冷落,似乎自己 已经被现存的世界淘汰出局,是道道地地的局外人。没有回忆的人是最孤单的。换句话说,记忆的功能和人际关系也息息相关。回忆,是断绝的友谊的重拾,也是友 谊的连续。 记忆需要浇灌 当代的捷克大文豪米兰昆德拉在《本性》一书 中说:“人们需要友谊的原因,就是它会向你提供一面镜子,你可以从中看到你的过去。这样你就不至于会遗忘与朋友共处时的那些点点滴滴。”人会记得,也会忘 记。回忆是为了要保存自身与他人关系的完整,保证彼此的情感不会轻易地流失。当我们在回忆时,对方也在回忆。在交流中我们常会说:“你还记得……吗?”意 即我们彼此在擦亮这一面镜子,让我们可以从中更彻底地去体验所存的情感。可见,记忆也像植物一样,需要经常被灌溉。 回忆令人沮丧 另一方面,能够毫无悔恨地回忆往日时光的人,真是有福。但世上真有这样的人吗?除非他刚患上失忆症。回忆,对当事者来说永远都是沮丧的。人会有美好的回忆, 但是这些美丽的回忆岂不是对今时今在的我的一种不满的表达?这种回忆岂不是让人堕入更大的痛苦?惨痛的往事带来的是一道道的疤痕;美丽的回忆所带来的则是 一行行的眼泪。 唉!人生确是一场悲剧。无论有无回忆,依然需要去承担它的无奈和痛苦。如何才能从悲痛的记忆中寻求出路呢?在人的回忆中, 回忆的内容肯定不是物或景,而是人。所谓“触景生情”,也只不过是当初的情景有“我”和“你”所已经培育的感情。所以,除非“我”和“你”可以相聚,有 “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们才能从悲痛的回忆中释放出来。基督教的圣餐就带有如此的意义。 回忆的出路 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设立了圣餐。圣经如此记载:(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饭后, 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林前》11:23-25) 圣餐是一种“记念”的行动(这是圣餐的意义之一)。所谓记念就是回忆。透过肉眼所能看到的饼和杯,我们回忆耶稣的受难、被钉死;祂也向我们显明祂的爱。 正如以上所言,人会记得,也会忘记。耶稣基督被挂在木头上是为了表达祂对我们的爱。即使这是确实的事件,无情的岁月也会冲淡事件的真实性。漫长的日子会使人 对陈旧往事深感迷惑,似真似假,又如一场梦,一个幻影,导致有时我们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耶稣基督对我们的爱是否是真实的呢?抑或这只是我本身的一厢情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