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畏進入“最夯”的世界
無畏進入“最夯”的世界 蔡子欽 網路是現在最熱門的話題,華人教會界網路事工也正在萌芽。盼望您讀完拙作後,不是得到“別人在做,我也要跟著潮流搞一個”的結論,而是跟筆者一起重新思考網路事工,願意在浩瀚網路世界中“去!使萬民做我的門徒!”而非重蹈“神的道怎麼 能透過那個黑黑的盒子傳出來呢?”(見下文)之覆轍。 人類的文明史上,有不少劃時代的發明,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例如電燈的發明,動搖了人類原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式的生活型態; 18世紀中葉,瓦特改良蒸汽機後,從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被機械化生產取代,人類邁向了嶄新的時代…… 電腦和網路,是現代又一大發明,而且這個發明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它衍生出來的新東西,之多,之快,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正在經歷歷史事件的人,常常無法為正在發生的事件下註腳,唯有在回顧時才能“蓋棺定論”。我們對待網絡也是如此。網絡對人類到底有何影響?對教會傳福音而言,到底有多大的助力,抑或反而是阻力?……我也沒有答案!但我們可以放慢腳步,去理出一條脈絡來。 新科技的迷思 網路的發展一日千里,已成為一門新“顯學”。從收發email,到使用搜索引擎,現代人無論老少都越來越離不開網路。它已經從冷冰冰的科技,進入到普羅大眾的生活。然而,人們,特別是基督徒,對網路仍然充滿了迷思。 迷思一:網路充滿不好的東西 面對環境的改變,有人抱有積極的態度,如“充滿希望”、 “處處是機會”等;也有些人不安、不習慣、擔心失控。記得高齡90歲的王永信牧師,在第一屆的網路宣教論壇上,提起一段往事: “我是北京人,11歲時,在宋尚節博士的奮興會上得救。我在王明道牧師的教會聚會。當我們教會增長到400人時,王明道牧師講道就很吃力,需要用喊的。夏天北京天氣很熱,王牧師講道之後滿頭大汗。 “……執事會為了裝擴音器有一些討論。有人不同意,理由是:神的道怎麼能透過那個黑黑的盒子傳出來呢? “等教會增加到500人以後,又討論幾次,才勉強通過,買了個擴音器。” 這個例子,對於現代習慣了話筒跟擴音器的人而言,會覺得很不可思議!然而這正反映了人面對新興事物的不安或遲疑。一次又一次的討論開會,不是單純為了接受或反對,擁抱或抗拒,也許還牽涉到更深層的神學辯論。我們現在不也是如此嗎? 迷思二:網路是搞技術者的事情 教會牧者普遍不熟悉互聯網,所以對於網路事工的戰略價值不夠了解、不易認同。許多教會多是被動地使用網路。 舉個例子說,教會的網站多是由懂技術的弟兄姊妹主導,告訴牧者怎麼用;網站的設計,多從工程師的角度來規劃。做好一個網站後,網站上就不再有活動了。懂網路技術的,不太懂教會的牧養和管理;懂教會的,卻不太懂網路,導致教會的網絡事工沒有策略性的指導。 更有人認為,網路事工雖然有流量可供參考,但實際效果難以衡量。所以網路事工在教會的宣教年會或宣教預算中,常常不受重視。 迷思三:有決心就能實現理想 筆者在網路事工的領域事奉多年,常常聽到弟兄姊妹有這樣的抱負和理想: “基督徒已經在電視媒體這一塊失守了,現在網路上充斥色情、暴力等主不喜悅的東西。我們要去把這陣地搶回來。” “中國有4億網民!我要蓋一網站,向中國人傳福音!” “我要建造基督教界的 YouTube﹗” 網路的確可以做很多事,但不幸的是,我看到的基督徒網站,無論是面向慕道朋友的,或是造就基督徒的,多是少數人孤軍奮戰,一兩個人兼顧全網站的設計、維護。能夠守成就很不容易了,哪還能奢求營運、推廣? 這樣的網站,沒有團隊在後面支持,沒有足夠的資源,結果就是:網站流量一加增,或是網友來信如雪花飄來,網站就不能滿足需求,最後只能黯然地將網站關閉。實為可惜! 再思網路的本質 地鐵網不僅是鐵軌與車站而已,連接的是一個地點與另一個地點;電話網不僅是交換機與電纜而已,而是能把電話兩端的人連繫在一起。回顧新約時代,使徒保羅在巡迴佈道的旅途中,除了親自到各個城市中與弟兄姊妹見面外,也使用書信,用神的愛將彼此連結起來。 現代“最夯”(the hottest,最熱門)的網路世界,更是一種連結。成功的例子有:Google 的搜索引擎,能快速地將“找答案的人”,與“答案”連結在一起;eB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