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俗化对教会的挑战(陈宗清)
陈宗清 本文原刊于《举目》51期 2011年1月,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退休教授马丁(David Martin)在新书《基督教的未来》(The Future of Christianity)中指出,目前分析基督教的情形,“世俗化”是最重要的课题。2008年福音派神学家卡森(D. A. Carson)在《重探基督与文化》(Christ and Culture Revisited)一书中也强调,基督教必须首先面对“世俗主义”或“世俗化”。无论欧洲还是北美,基督信仰在20世纪的公众文化中大为褪色,对于普罗 大众的影响愈来愈小。 在经过多次宗教战争之后,欧洲的社会制度不再由教会主宰,改以“自然法”、“自然道德”和“自然宗教”来支配。(编注)这就是世俗主义,即 “结合相对主义和进化的乐观主义所揉和而成的各种自然主义”。 美国则在“现代化”的推波助澜之下,社会舆论基本上倒向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因此“世俗化”的情形也无法避免,大众文化逐渐与基督教疏离。 “世俗主义”与”世俗化”二词的重点不同。前者是指肯定各种偏离传统的现代价值观,以其为正确的方向;后者则只是描述偏离与转向的现象,却未作价值评论。 本文旨在探讨,在世俗化的大环境里,神学如何受其影响;同时,华人教会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会怎样受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实用主义或享乐主义的侵蚀,而走上偏离圣经的正途。 一、世俗化带来属灵的荆棘 萧弟兄是某大公司资深主任,思想敏捷,做事积极奋进,诚恳负责。1992年年底,他在佛州受洗成为基督徒,可是世界观却没有明显的改变,认为以自己的勤勉努力就可以掌握人生的方向与前景。2003年他考量在中国可以享受更舒适的生活──较轻的工作压力,较佳的股票选项和创业的可能──毅然举家从美国搬到中国 深圳。然而返国之后,他的美梦破灭,整个人消瘦10多磅。于是,他迫切寻求神的引领,开始学习把生命的主权交在主手中。2006年他们全家再度回美国,在德州一间华人教会灵性获得更新,价值观重新确立。 萧弟兄的信心曾像主耶稣在撒种的比喻中的第三种田地,布满了荆棘,嫩麦一长出来就被荆棘挤住,无法正常成长。当今不少教会的信徒正面临此一危机,荆棘即是来自世界的诱惑。 物质主义的迷惑 在50年代到70年代出生的人,文革的浩劫不仅让他们对政治运动的无情残酷感到心寒,也令他们对于在贫困中挣扎心生惧怕,因此,当他们有机会可以积攒财富时,便容易落入金钱的陷阱,无法自拔。 邵弟兄提到自己的经验时说:“我们搬到新地方的头一天,就有两位教会弟兄来探访,而他们竟然都开着奔驰豪华车。我内心想,这是什么样的社区啊!”如此看来,基督徒不但在工作上有和同事竞争的压力,在教会中也有与信徒彼此攀比的问题。如此,要脱离物质的捆绑实在不容易。 毋庸讳言,大多数弟兄姊妹在面临“什一奉献”时,都觉得十分为难。鲁弟兄表示:“学生时代收入很少,自己都不够用,怎么能奉献?工作之后,领了薪水一计算, 什一的数目实在不少,怎能舍得捐出去?”来自东北的李弟兄,习惯谈笑风生,他说:“当穷留学生时,虽然是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但生活相当紧,还必须照顾家 里的乡亲。等到工作赚了钱,孩子的开销也不少,上大学的费用更可观。所以,什一奉献常是过不去的门槛。”奉献常是基督徒生命的试金石,也披露物质对人性巨 大的辖制。 实用主义的潮流 中年中国知识分子在成长的岁月中,无论是作红小兵、红卫兵,还是入党,都是因有“好行为”。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对与错,习惯“实用”的思想;“有用与否”成了行为取舍的标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流行的口号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所谓的实践即是指“社会实践”,因此,在大陆上掀起社会主义新建设的发展,进而为邓小平的 “猫论”开出坦途。早在1962年,邓小平就用四川的谚语强调务实的重要,说:“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实用主义的观念指导了过去30年中 国经济的起飞与壮大。 这种思潮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无形的影响,使他们逐渐抛弃理想主义的意识形态,转向追求满足自我的实用道路。即使信主之后,依旧会受实用主义支配,总是想:“信仰可以带给我什么利益或祝福”,而不是“我要为信仰付上什么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