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霾過後──教會中自殺的反思(逢生)

本文原刊于《举目》61期

逢生

           一個陰沉的2月下午,有人跑來教會告訴王牧師,張弟兄在家中自殺了﹗

           這個突如其來的噩耗,使王牧師十分震驚。前兩天在主日崇拜,才見到張弟兄坐在往常的位置。散會時,王牧師握手問候他,張弟兄臉上還掛著微笑回答:“還好,老樣子﹗”

           他怎麼會自殺了呢?王牧師心裡又悲痛又沉重。

            張弟兄參加教會已經有5、6年,每個主日都固定來參加崇拜。由於經營小生意,他每天工作超過10個小時,一年365日不休息。他沒法參加教會其他的聚會,沒有團契、小組生活。教會認識他的人也不多。

           王牧師特別關注這位缺乏屬靈支持的弟兄,到他的店裡探訪,把握每次見面的機會關心他。好幾次,他家中出了問題,王牧師除了輔導、代禱,也陪伴他處理事情。

           因此,張弟兄視王牧師為好友,把心中的重擔掛慮向王牧師傾訴,甚至將自己不為人知的事告訴王牧師──原來,他一直患有憂鬱症,精神上備受困擾。雖然醫生開了藥給他,但藥物的反應叫他受不了。加上工作的煎熬,他覺得生不如死。

           王牧師知道事態嚴重,立刻為他安排了一位專業的弟兄,給他指導與幫助,並決定更多關心他……

           沒想到幾個月後,他竟然自尋短見﹗王牧師傷心、難過,心中不停反省:“假如我……會不會阻止他走上不歸路?”他自責,心裡更不禁問上帝:“為什麼會這樣?最近教會中這家生重病,那家鬧婚變。我已經累得喘不過氣了﹗我還能做什麼?”

           禱告之後,王牧師振作起來,安慰家屬,幫助辦理後事。他尊重家屬的請求,不將張弟兄的死因公開。然而,張弟兄自殺的消息,還是很快在教會裡傳開。大家雖然不大認識他,仍然為他哀傷。有人反省自己從來沒有關心過他,有人質疑牧者有沒有盡到責任,有人批評教會的牧養系統不夠完備……王牧師聽到這些,真是痛上加痛。

 到底是什麼原因?

           教會裡發生自殺事件,通常都會引來一大堆問題:他/她為什麼這樣做?誰的過失?這位弟兄/姊妹能上天堂嗎?怎樣預防這樣的事情發生?教會能做什麼?

           筆者不是心理學家、不是專業治療師,也不是神學家,只是在教會服事幾十年,願就以上的問題進行一點兒探討。

           美國每年有3萬多人自殺身亡,每13.7分鐘就有人結束自己的生命。每年還有將近100萬人試圖自殺。自殺身亡的人比汽車失事死亡的人要多,是青少年死亡的第3號殺手(註1)。自殺者中當然也包括了基督徒。

            是什麼原因呢?

            聖經也記載了自殺的例子,最廣為人知的是耶穌的門徒猶大,在出賣主之後自殺(參《太》27:3-4)。舊約的參孫,在大袞廟裡為報復非利士人剜他雙眼,與他們同歸於盡(參《士》16:28-30)。以色列第一個王掃羅與非利士人爭戰,受了重傷,為免受敵人的凌辱,自殺身亡 (參《撒上》31:4-5)。還有亞希多弗畏罪自殺 (參《撒下》17:23),以色列王心利見城牆失守,自焚而死 (參《王上》16:18-19)……

           這些例子,大多是為了逃避某些令人難以忍受的情況──有的是要逃避懲罰。也有的是藉此自罰……聖經雖然記述這些事件,但一點兒沒有默許、鼓勵的意思。

           當然,自殺還有很多其他動機。專家告訴我們:有人用自殺來懲罰他人;有人是為了得到別人的重視,獲取他人的注意;有人想藉死亡,與已故摯愛親人重聚;有人患上絕症或慢性病,不想成為家人的負累;也有人因久病,或承受不了重重打擊,而厭世……

          在眾多自殺因素裡,精神疾病因素高達1/3,其中以憂鬱症最為普遍(註2)。其實自殺背後的因素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涉及多種原因:健康、心理、藥物、環境、人際關係、家族遺傳等等。

           我們也不能忽略屬靈的因素。聖經記載,魔鬼把耶穌帶到殿頂,慫恿祂跳下去。耶穌拒絕了這個試探(參《太》4:5-7)。我們從中可知,魔鬼的確會毀壞人的生命。

          還有很多時候,輕生的真正原因,可能永遠不為人知。

又是誰的過失?

           在追問原因之餘,很多人喜歡問這是誰的過失?

            自殺帶給家屬,甚至周圍的人(倘若死者是基督徒,教會就是他/她的延伸家庭)難以承擔的愧疚、羞恥與困窘。尤其華人以羞恥為本(shame based)的文化,更是如此。

           教會也不例外,甚至更加嚴重﹗因為教會是愛的團體,弟兄姊妹理當彼此看守、照顧,所以發生自殺事件,死者的家屬、朋友、教會,都難免愧疚、自責。又因為困窘,很難坦然面對,於是最好盡快把事情掩下,免得尷尬。

           其實,面對愧疚與虧欠感,我們要撫心自問:這是出於聖靈嗎?我們是照上帝的意思憂愁,還是依從世俗憂愁?

           前者生出屬靈反省,使人有盼望、有勇氣面對問題,分辨出什麼才是自己該負的責任。上帝的兒女在上帝豐盛的憐憫中,以謙卑反思、反省,承認過失,會帶來生命的成長(參《林後》7:10-11)。

           相反,依從世俗憂愁,是完全以自我作出發點,關注的是自己的得失。人會以防禦技巧去應付,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找人來怪罪,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讓自己好過一點。然而找替罪羊,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平安。

           真正的平安是從基督的救贖而來,“祂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賽》53:4-5)無論是憂患、痛苦、怨懟、內疚、羞愧,都可以帶到主面前,讓祂擔當、背負,因為祂知道我們承擔不了。

自殺的人可以上天堂嗎?

           每當有基督徒自殺,一定有人問:“這人可以上天堂嗎?”聖經沒有直接討論這個問題,但是“十誡”很清楚地說“不可殺人”(《出》20:13)。只有創造我們的上帝,才有權決定我們生命的年日。所以,自殺觸犯上帝的旨意。

           中世紀教會認為,自殺者臨終沒機會為謀殺自己的罪求赦免,所以不得救。這個觀點並非牢不可破,因為基督徒不見得知道自己所犯的每一項罪。舉個例子:我們受根深蒂固的世俗文化影響,很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某些行為是錯的,自然無法為其認罪。然而,感謝主,祂給我們的赦免,不受限於我們對罪的瞭解,“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

            一個人得救與否,關鍵在這個人生前是否心裡相信、口裡承認主(參《羅》10:9),生命有否與上帝建立了恆常的關係,是否以討上帝喜悅為人生大前提。不錯,自殺行為不討上帝喜悅,與信仰不符合,卻非不可赦免的罪。有人說,自殺能反映出人的靈性情況,這人可能沒有得救。我們只能說:人是有限的,無法掌握全貌,正如前面所說,沒有人可以確定自殺背後的原因和當時的情況。唯有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的上帝最清楚。所以,我們不能扮演上帝,判斷一個自殺的人是否得救。判定一個人永恆去處的,是上帝。

教會可以做什麼?

           教會不是最高法院,不能判定人和他的永恆歸宿。那麼,教會可以做什麼、提供什麼幫助?有什麼限制與困難?

           相信每個健康的教會,都會認真地實行“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林前》12:26)的教導。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信徒,都願意把受的苦告訴教會所有人。單從公開的代禱事項就可以知道,來來去去不外乎身體疾病、裁員失業、親人病逝、交通意外等“可以曝光”的苦難。至於憂鬱症、婚姻觸礁、兒女有嚴重的問題、財務困難、毒癮、賭癮等,絕對是“家醜不外揚”﹗

           有這些“難以啟齒”困難的人,常常選擇默默受苦,以至孤立無援。等到事態嚴重之時,才給牧者知道,往往為期已晚,耽誤了處理問題的時機,也錯過了上帝要透過眾肢體賜給這人的援助。可歎今日不少的信徒,就這樣戴著“我還好”的面具,報喜不報憂,不肯承認自己有問題,也不信任弟兄姊妹能接納自己的問題、提供所需的幫助。

            要改變這樣的風氣並不容易。約翰·貝克在《謝絕完美人士》(John Burke, No Perfect People Allowed, Zondervan, 2005)中說,教會應該建立“照我本相”的文化,使得人來教會時,不必戴面具,而是誠實地帶著問題來,被接納、被幫助、逐漸改變。在這種教會文化裡,人不只告訴別人“我胃痛、頭痛”,也可以坦然承認自己有憂鬱症、躁鬱症,需要大家代禱與扶持。

          “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林前》12:26),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意思:不能只靠牧者與少數教會領袖照顧有嚴重情緒問題的肢體,乃是訓練弟兄姊妹一起守護。比方說,讓弟兄姐妹瞭解自殺的信號,以及如何幫助有自殺傾向的人,該說哪些話,不該做哪些事,並熟悉社會上的相關資源。

           教會愈多弟兄姊妹學習幫助別人,肢體間就愈能夠彼此相顧。幫助有自我毀滅危險的人,是勞心勞力、非常艱鉅的工作。非不得已,不要單槍匹馬。要讓受過訓練的肢體組成團隊,輪班禱告,接力陪伴關懷。這樣一來,不單實行起來較容易,對當事人來說,被一群愛心天使包圍,更容易感受到人間有愛。在幽暗中這一點點的光,能鼓勵其活下去﹗

            張弟兄自殺多年之後,一個星期四下午,王牧師接到同工Tony的電話,轉達新朋友Peter謝謝教會幾個星期來對他的關心,並向大家道別,希望來生再見。

           王牧師一聽,立刻同Tony到Peter工作地點找人。結果人找不到,只好告訴他老闆幫忙救人﹗

           城市這麼大,去哪裡找人?王牧師與Tony不知如何是好,兩個人站在路邊禱告,求上帝阻止Peter自殺。

           Peter第一次來教會,就將心中的煩惱向大家傾訴。原來,他因酗酒駕駛,闖了不少禍,不久要出庭,心中充滿憂懼。王牧師特別安排幾個弟兄照顧他。Peter深受感動……想不到他現在要自殺﹗

           整個下午,王牧師動員幾個關心過Peter的弟兄,不停打他的手機與他聯絡。Peter與弟兄一一道別,就是不肯透露所在地。最後王牧師只好報警,希望警方能找到他。

          上帝垂聽禱告,Peter雖然試圖自殺,卻沒有成功,後來進了精神病院,住了兩個禮拜。弟兄們探望他、鼓勵他。他後來的路雖然曲折,但因為嚐過無條件的愛,心中有希望,仍然一步一步走了下來。

            每一次過年的時候,王牧師收到Peter的問候,心裡都得到很大安慰。他感謝上帝保守了這個生命,感謝上帝多年前那個刻骨銘心的痛苦經驗,帶來了自己與教會的成長。

註:

1. 資料來源:American Found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

2. Bill Blackburn,《啊﹗自殺?﹗》,孫宇斌譯(台北:宇宙光,2002)。

編註:讀者可上網查詢美國各州與其他40多個國家的自殺熱線:http://www.suicidehotlines.com/

作者現在美國牧會。

21 Comments

  1. 如果自杀不影响上天堂,那很多基督徒岂不是更愿意选择它吗?早一点到天堂岂不是更好?

    • 是什么样的基督徒会选择自杀,好早一点上天堂呢?基督徒追求的是什么?不是要更像基督吗?不是要在这个世界中,荣耀上帝吗?不是要在世俗中,为主作见证吗?不是要完成大使命吗?基督徒的喜乐,难道不是因为来自主的喜悦吗?基督徒不是应许要享有丰盛的生命,并有活水泉源从腹中流出,直到永生吗?那些忠心侍奉,有盼望、有活力、有异象的基督徒,是会选择自杀吗?自杀,不是因为不得已,是因为走投无路的吗?

       

    • Michael, you are too creative.
      但别忘了,十诫里说,不可杀人。不可以谋杀别人,也不可以谋杀自己。
      而且,恕我直言,你想得太美啦!上天堂不是那么容易的。人生种种磨炼,是躲避不了的。

  2. 正常的基督徒會厭惡自殺,如同厭惡其他的罪一樣,不管是否影響他的永生,因為被聖靈所重生的人必會想要得到天主喜悅,厭其所厭、愛其所愛

  3. 你好 Michael,

    The very fact you ask such a calloused question, theologizing and philosophizing the issue, shows that you know nothing about depression and mental illness and that you possess none of the compassion to help the sufferer.

    Regards,

    ST

  4. Michael 多謝你。 原來做基督徒咁正。信主後一定上天堂,今生可以,殺人放火金腰帶. 今世有享受,來世有永生。

    好呀!

  5. 永生, 是指著在來世的生命, 而生命, 在聖經的解釋, 就是對環境互動的能力。也就是, 我們信主之後, 對神的國度是否有互動的能力。如果一人口裡說信了主, 卻無法在生活中與神有互動, 持續在今生殺人放火, 我也不認為他是一個真正得救的人。但話說回來, 我這篇應該不是自殺者是否上天堂這個議題的討論, 當然, 在千年國度還有獎賞的問題, 這就不提了。
    在教會裡, 除了將自己交託給主之外, 我們也學習在聚會中將自己交託給弟兄姊妹, 弟兄姊妹也彼此學習當別人敞開心房交通的時候, 真實地來為他禱告, 而不只是說說聽聽。在教會裡愛的功課很不容易, 但願我們都能成為需要幫助的人的陪伴者, 陪伴他走一段人生的低潮。

  6. 其实只有當事人才能明白, 雖然我们知道自殺是不应该, 照圣经教導要如何如何, 但一些每時刻承受不能想象的痛苦的人, 不是他人可以理解的. 所以没有这种经历的人當然说的轻松漂亮, 谁不想要榮神益人, 谁不怕進不了天堂(因没有绝对答案). 我本身是个过来人, 很明白那些因肉身和心灵痛苦的人作这選擇(不抱括其它原因自殺), 我希望我能在这方面被主用, 幫助有需要的人, 既然主许可我经过这段痛苦的时期.

    • 歡迎將痛苦的經歷,以及上帝如何恩待、使用你的見證寫成文字,投稿《舉目》,以幫助需要的讀者。

  7. 如果教會高舉的價值是成功,是神的祝福
    當然不要隨便把自己的失敗透露出來,好像神沒祝福啦!

  8. 何來失敗?
    人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然後過失都是教會都是牧者的責任?
    當初神賜福以色列百姓出埃及,日間雲柱夜間火柱與他們同住同行。領受這等祝福以色列百姓仍然死在曠野。
    教會的成功如何定義?神賜福的教會如何定義?
    讓人認罪知罪才是成功,知罪悔改才會有辦法領受祝福,不是嗎?

  9. 即便是教會不講成功神學,但是罪人天生的本性就是以成功與否來論斷他人的,我之前待的教會不傳講成功神學,但教會的長老特別喜歡提我們這邊很多名校的學生,很多醫師、律師、老師的。

  10. the article is very confusing.. if not biblical or logicial.. it is a important subject lately.. from Robin William who kill himself…
    Sadly .. the world look to religions and churches for answers and solutions.. but they have none…
    May be the truth, answer and solution is in the Bible which is God’s word. When is the last time, you hear the pastor, elders.. leaders encourage anyone to read the Bible from cover to cover? we are seeking man solution and theory to satisfy and justify their actions..

  11. http://www.krtnews.com.tw/…/15839-%E5%AE%89%E6%85%B0%EF…

    安慰,落空了嗎? – 國度復興報 Kingdom Revival Times
    經文:伯四至十四章;十五至廿一章;廿二至廿七章文…
    KRTNEWS.COM.TW|BY 國度復興報

    舉目這篇文章突然吸引我視線!有感而發……

    的確,教會生活中,平信徒不易透露家醜,傳道人更難!因為,人言可畏!

    國度復興報這一篇,反映了一個情況,有人需要被關懷,關懷者卻在受導者身上錯誤介入,傷口灑鹽!

    約伯在連串打擊中苦不堪言之際,極有愛心的三友主動來關懷,錯誤前設——約伯犯罪,招上帝刑罰!約伯在本來痛苦中額外增加一件非常痛的事——朋友的誤解,責難!苦上加苦!

    苦難會引發人情緒憂鬱,不解,內心痛苦,煎熬,這人當其時已無法正常化一切生活日程,作息,人際,甚至回不去原來工作崗位,影響生計……

    假使身邊有人不敏銳這憂鬱症病人不能承受太急燥的責難!這人或許將更退縮於教會群體之間……沉默?獨自承擔一切?假若平日聖經真理不熟?無法在聖言中受安慰?漸漸,會走上不歸路嗎!?

    求主憐憫今天教會,賜下更多具安慰牧養恩賜的成熟信徒,形成危機事故介入小組,在任何苦難故事,犯罪故事發生時,與牧者配合,進行小組式群體牧養方式來介入當事人中,分擔牧養壓力,避免受助者或助人者獨自鑽牛角尖下去!

  12. 自殺,憂鬱,失敗是每一位牧者所面對的問題。願神的智慧與恩惠使教會能在實際的生命中彰顯祂的榮耀。也再次感謝作者提醒我一些所忽略的方向。

  13. Our need for help is not the result of the Fall but the result of being human.

    We need truth from outside ourselves to make sense out of life

    Paul David Tripp – Instruments in the Redeemer’s Hand

1 Trackback / Pingback

  1. 在新文字時代回顧《舉目》2015(談妮)2016.01.03. | 舉目 Behold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