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目”與“普世宣教”(李秀全/林靜芝)

李秀全/林靜芝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2期

       耶穌說:“你們豈不說:‘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麼?’我告訴你們,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約》4:35)

        從這段經文中,我們發現當日門徒們的心態與主耶穌的心態截然不同:門徒們認為時間尚早,還可以“等”四個月才作工;耶穌卻認為時間已到,“現在”就是作工的 時候了。不同的心態帶出不同的行動,而心態上“不同”的關鍵因素就在於“看”,而且主耶穌所說的“看”,並非普通地、隨意地“看”,乃是認真地“舉目觀看”。

       聖經中每次提到“舉目”,都意味著一件事的重要性與嚴肅性;因此當“舉目”看人、事、物時,絕非“輕鬆地看”、“膚淺地看”,而是“專注地看”、“深入地看”。也因此,“舉目”可以帶出“見地”、“透視”、“剖析”,繼而帶出“觀念”、“心態”、“行動”。

       一個基督徒只要肯認真“舉目”,決不會做個“不冷不熱、得過且過”的基督徒。

       一個基督徒只要肯認真“舉目”,必然會做個“順服主旨、竭力事奉”的基督徒。

       進入廿一世紀,當主再臨的腳步漸近,我們的眼光當投注何方?何處是現代基督徒獻身的祭壇?

       讓我們一同來“舉目”:

一、舉目看“基督寶座”

        復活的主宣告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 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主又說:“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纔來到。”(《太》 24:14)

       面對榮耀基督的大使命,我們這些蒙受主恩的基督徒怎能不像當日以賽亞向主的回應,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二、舉目看“普世禾場”

       全世界六十億人口中,只有十七億人自稱是基督徒,也就是說全球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尚未認識真神,還在救恩的門外,他們沒有生命的意義,沒有永恆的盼望,卻時時地、處處地以驚人的速度奔向滅亡……誰來關心他們?誰當負起傳福音給他們的責任?

        身為神的兒女怎能對普世失喪靈魂的需要“冷漠、麻木”?

三、舉目看“教會歷史”

       在二千年的教會歷史中,從第一世紀偉大的宣教士保羅開始,教會便遵照主的吩咐,不斷地把福音向外廣傳;其間經過許多感人的事蹟,宣教士流汗、流淚、流血,寫下一頁頁珍貴的宣教歷史。十六、十七世紀宗教改革後,西方教會更積極投入普世宣教。

       1807 年,英國的馬禮遜醫生來中國宣教,在極度的艱困中,完成聖經的翻譯,又為中國人預備了一本英漢字典。1865年,英國的戴德生醫生不但攜家帶眷、遠渡重 洋,到中國宣教,更成立了“內地會”,把福音帶進貧窮的中國內陸。西方宣教士不計艱辛、前仆後繼到中國宣教的偉大史蹟,真是數算不盡;他們的犧牲奉獻,使 我們中國人今天也能有份於神的國,進入神的家,享受神的恩。

       “施比受更為有福”,回顧華人教會歷史,將近二百年了,在普世宣教事工上,我們仍處於“受”的地位,何時華人教會才能成為“施”的地位?

        感恩的是:廿世紀後期,聖靈在各地華人教會動工,華人“普世宣教列車”終於漸漸啟動。

        歷史學家告訴我們:十九世紀是英國人宣教的世紀,廿紀是美國人宣教的世紀,廿一世紀是中國人宣教的世紀;何等期盼我們中國基督徒不向歷史交白卷!

四、舉目看“客觀事實”

        世界上“只要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國人”,然而,當廿世紀初期,中國人在海外,大部份是開鐵路的、挖煤礦的苦力;而一百年後的今天,中國人在全球是何等不同 的畫面!何等地揚眉吐氣!大部份是被其他民族佩服尊重的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才、農經專家……難怪,1998年,當我們在非洲時,非洲教會領袖對我們 說:“過去你們中國人來非洲為我們修橋、舖路,我們非常感激;現在歡迎你們派宣教士來,為我們修屬靈的橋、舖屬靈的路。”從客觀事實看見:今天的中國人正 如舊約時代的以斯帖,我們所擁有的乃是“王后的位份”,神把如此際遇賞給我們中國人,豈是偶然?

五、舉目看“主觀條件”

        反觀我們本身的主觀條件時,發現活在廿一世紀的人,真是得天獨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導:1900年全球人類的平均壽命是42歲,當我們小的時候,覺得 50歲的長輩已經非常非常老,走路時還需要孫兒牽著……時代不同了,進入廿一世紀,由於醫藥的進步、衛生的改善、保養的看重,人類不但壽命延長而且大部份 的人身体健壯,60歲被認為屬於充滿智慧的中年人。

        到底我們的命長了,体健了是為著甚麼?到底該如何將我們的餘生投資在最有意義的、最具永恆價值的地方?

        只要我們肯認真“舉目”,認真“評估”,我們必然會“胸懷普世、投身宣教”。

作者是美國校園團契海外事工部同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