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怀与跟进——学生福音事工之再思(高智浩)

学生工作的受托者系列(2) 

高智浩

      10年前,我在台湾校园团契服事时,常往东海大学跑。那里有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池塘,常有很多人在池边,一片一片往下丢面包。池塘中的鱼群会急速游过来,疯狂抢夺食物。不到几秒钟,食物抢完了,鱼儿也就一条条地离开……

     后来,我看到Discovery Channel介绍人工鱼礁,是为生态保育之目的而设置的,用废弃的沉船,营造适合海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鱼群不再来来去去,都愿意留在那里,甚至彼此照顾(如海葵与小丑鱼的共生)。在丰富的互动下,那个地方呈现出盎然的生机。

     这两个场面真是天壤之别,也颇让人深思,甚至让我联想起现今教会的学生工作:

     有的教会,视学生为池塘中的鱼群,丢了太多食物进去,办了许多活动,想尽办法制造诱因,却无法留住年轻人——因为这些年轻人,只是受到“食物”的吸引才来的,是暂时的。一旦没有了“食物”,他们会去寻找其他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或是离开教会,回到原来的环境中。这样的学生福音事工,事倍功半。

     而另一些教会,则如人工鱼礁,为鱼群和其他水中生物,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环境,让他们可以栖息、互助。北美许多学生,就是因为教会弟兄姐妹的接机、安家、接送采买等有爱心的行动,感到教会是温暖而且可靠的地方,所以进入和停留在教会。

     那么,教会到底应该怎么做呢?是像池塘边提供鱼饲料的小贩——提供福音布道材料?或是拿面包喂鱼的游客——个人式、随机式传福音?还是像设计人工鱼礁的海洋生态专家——整体规划,祷告、构思、策划、筹备、宣传、执行、布道、跟进学生福音事工计划?这是值得思考的。

一、信徒应主动参与关怀

     台北信友堂的沈正牧师,是早期的台湾校园团契传道同工,更是笔者的前辈,对笔者有很大的影响与启发。他牧养著台北信友堂,聚会人数超过1500人。面对诺大一群会友,沈牧师也有些感慨:“信徒应主动参与关怀!”

     他曾跟笔者说:

     牧养是关怀‘人’。主耶稣看重的是‘人’本身。很多人停留在‘坐’礼拜阶段,教会应该鼓励他们化被动为主动,付出关怀,成为关心别人的基督徒。

     在教会中,最宝贵的牧养,就是‘彼此牧养’。教会100人中,只要有20%~30%的人,愿意伸出关怀的手,以行动关怀人,这个教会就是温暖的……

      对于新朋友的关怀与牧养,教会常常有一种怪现象:打开大门欢迎人进来,却又开了后门任人走掉。为什么新朋友留不下来?我们需要反省。

      关怀新朋友,是一种牧会的艺术。新朋友来到教会后,教会要做些什么?信友堂的做法是:教会收到新朋友留下的资料后,很快和他们联络,本周的祷告会上就为他们代祷。并且,邀请他们继续参加主日聚会。

     信友堂一年约有800 位新朋友,其中一半是过路客,其余的400 位,能留下50%,教会增长就很可观了!﹗但是,信友堂还是做得不好,新朋友还是会流失,问题就出在关怀同工不够多。

     信徒应该主动参与关怀。若是大家一起关怀新朋友,就能为主得着新人。得着一个人,就得着一个家庭……

     他这一席话,给人的第一个感觉可能是:老生常谈!﹗但是,静下来想一想,其实有是很重要的提醒。的确!﹗几乎所有的学生团契,关怀人力都明显不足,都是只靠辅导、团长和小组长等同工来关怀。其他人,不是不想做关怀工作,就是不敢做,或者不知道怎么关怀。结果是,有的人累得要死,有的人却没事可做。

     若我们再不重视关怀工作,可能就来不及了,因为团契人数一直萎靡下去。总有一天,人数少到关门了,那就后悔莫及啦!

     在这种思维下,笔者酝酿出学生事工在实际关怀上的操作指南,称“归家计划”。

二、“归家计划” 的5个核心事工模式

1. 祷告

      祷告不是协助事工,祷告本身便是最重要的事工——有祷告才有事工,没祷告只是工作;有祷告才有能力,多祷告多有能力。

      因此,在所有的构思与策划之前,要先营造祷告的氛围,推动祷告计划及福音行动,例如布道会、福音营等跟进事工的守望祷告。

2. 训练

      凡是事工都需要训练。要寻找到合适的训练计划,使整个学生团契都能动起来。
. 训练的过程:牧者→辅导→同工→核心组员→契友。
. 训练的目的:全团契总动员,学习关怀人。
. 训练的教材与方式:各团契自订。

3. 联络

       “归家计划”的实质部分在于联络,用各样的方法联络契友,Email、MSN、Facebook、Blog、Twitter ……都可以。若能通一次电话,感情可能更进一步增进。
在联络的过程中,要有组织性地追踪与跟进,以了解联络的进程与效果。因此,需要先拟定联系计划,再运用先前的训练成果,组织整个团契成为联络网络。

. 联络网络的进程:小组长→小组核心同工 →辅导→契友

. 联络网络的方式:各团契自订。

4. 关怀

     “归家计划”的另一个重点,在于团契聚会的气氛和内容。建议:团契在筹备聚会时,不仅邀请新朋友,也邀请以前来过的人回来,并借着关怀,使他们都因喜欢团契而留下来。

     联络很重要,之后不可少的是关怀工作!﹗要持续地关怀,每个月追踪一次关怀工作,并且评估关怀的人与方法是否合适。 

     关怀的步骤与方式,是“归家计划”的重要部分:让大多数的人动起来,关心新来的少数人,使关怀的质与量都增加。团契要以关怀为导向,订出一个期限(2-4个月),先在同工中达成共识——不管用什么方法:告知、强迫、动之以情、晓以大义……都可以,只要能达成共识、动员同工都来。

     然后,训练他们去关怀现在的契友。牧者、辅导要先示范如何关怀,这些同工才会学到榜样。依样画葫芦,他们才会有胆量去关怀现在的契友。

     等到所有的契友都稳定聚会了,就可以运用同样的模式去训练契友,让更大的一群人去关怀新朋友。一个人关怀,下一个人隔两天继续关怀,直到这个新朋友感受到热情与爱,开始愿意继续来参加聚会。这就是“归家计划”中的关怀模式。

     评估团契的方式很多,其中比较引起争议的,是计算团契的聚会人数。其实,从正面的角度思考,聚会人数确实是个指标——持续性的下滑,代表关怀系统出了问题,需要立刻改善。
关怀的目的:全团契总动员,学习关怀人!

. 关怀的方式:各团契自订。

. 新朋友的关怀:关怀同工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怀,以Email、电话等联络与关怀。2~4周后,转介到小组中,由小组负责关怀。

. 老契友的关怀:当老契友缺席两次,小组长除了日常的关怀外,还应将其列入紧急关怀名单,并立即联络;3次没来,团长联络;5次没来,辅导立即关心;6次没来,牧师联络并探访。

5. 跟进

    每次营会之后不到一个月,团契就回复到冷冷清清的状态——因为跟进工作没有做的好。契友流失率高,也常因为这个原因。 

     “归家计划”特别强调跟进工作,在执行整个计划之前,跟进事工必须先构思、计划,将契友分好组,以期没有漏网之鱼。对团契的老契友与新朋友,要运用不同的的跟进与关怀方式(对于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也要有不同的方式)。

     跟进不好的原因,大多是照顾与关怀不够。“联络→关怀→跟进→评估”,往往比较能达到效果。建议以下列的方式,因人而异地进行跟进:

. 友谊式布道。

. 陪读——陪伴阅读福音预工型属灵书籍

. 慕道班。

. 门徒带领。

. 个别性的,或一领一的查经、门训课程。

三、“归家计划”的5阶段执行计划

1.预备阶段:归家——老契友回家

.对于基督徒,鼓励他们回到团契参与服事。

.对于很久没来的老契友,宜由辅导和老同工亲自邀请。

.对未信者与慕道友,则吸引他们参加团契。

.设立检查的时间。 

2.第一阶段:福音行动后的初步决志陪谈

.辅导与同工,当参与福音行动的个人辅导及陪谈工作。

.收集决志名单,交与跟进同工。

.鼓励团契同工与契友去切实跟进。

.设立检查时间 

.设定预备阶段与第一阶段的人数。

3.第二阶段:陪伴——“亚拿尼亚与扫罗”计划

.鼓励契友以正确的方式跟进,重点在关怀与陪伴。

.让慕道友与初信者熟悉团契与教会。

.在适当时候,鼓励慕道友决志。 

.设立检查的时间。

.设定第二阶段的人数。

4.第三阶段:收割——鼓励慕道友受浸

.由辅导与同工,对慕道友进行一领一的陪读或带领。

.通过个人或小组,带领慕道友进入慕道班,或是教会许可的课程。

.鼓励慕道友受浸。

.设立检查的时间。 

.设定第三阶段的人数:受浸多少人,继续留在团契多少人……

5.第四阶段:栽培——“保罗与提摩太”计划

.运用团契的力量,鼓励参与服事,训练与培育成为同工。

.这个阶段的重点,在于参加主日学的基要真理班与信仰生活班,并参与团契事奉。

.设立检查的时间 。

结语

最近在《无敌怪医K2》漫画书上,看到这样两句话:

.从放弃努力、不再挽救生命的那一瞬间起,你就不再是“医生”!

.对生命的重视,就是医生的终极武器!

我修改了后,成为“学生工作的受托者守则”,愿和诸位学生福音事工的同工共勉:

.从放弃努力、不再拯救灵魂的那一瞬间起,你就不再是“基督的门徒”!

.对灵魂得救的极度重视,就是基督门徒的终极任务!﹗ 

作者来自台湾,现在加拿大任大温哥华圣道堂青年部牧师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