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懷與跟進——學生福音事工之再思(高智浩)

學生工作的受託者系列(2) 

高智浩

      10年前,我在台灣校園團契服事時,常往東海大學跑。那裡有一個看起來不起眼的池塘,常有很多人在池邊,一片一片往下丟麵包。池塘中的魚群會急速游過來,瘋狂搶奪食物。不到幾秒鐘,食物搶完了,魚兒也就一條條地離開……

     後來,我看到Discovery Channel介紹人工魚礁,是為生態保育之目的而設置的,用廢棄的沉船,營造適合海中生物生存的環境。魚群不再來來去去,都願意留在那裡,甚至彼此照顧(如海葵與小丑魚的共生)。在豐富的互動下,那個地方呈現出盎然的生機。

     這兩個場面真是天壤之別,也頗讓人深思,甚至讓我聯想起現今教會的學生工作:

     有的教會,視學生為池塘中的魚群,丟了太多食物進去,辦了許多活動,想盡辦法製造誘因,卻無法留住年輕人——因為這些年輕人,只是受到“食物”的吸引才來的,是暫時的。一旦沒有了“食物”,他們會去尋找其他讓他們感興趣的東西。或是離開教會,回到原來的環境中。這樣的學生福音事工,事倍功半。

     而另一些教會,則如人工魚礁,為魚群和其他水中生物,提供了一個安定的環境,讓他們可以棲息、互助。北美許多學生,就是因為教會弟兄姐妹的接機、安家、接送採買等有愛心的行動,感到教會是溫暖而且可靠的地方,所以進入和停留在教會。

     那麼,教會到底應該怎麼做呢?是像池塘邊提供魚飼料的小販——提供福音佈道材料?或是拿麵包餵魚的遊客——個人式、隨機式傳福音?還是像設計人工魚礁的海洋生態專家——整體規劃,禱告、構思、策劃、籌備、宣傳、執行、佈道、跟進學生福音事工計劃?這是值得思考的。

一、信徒應主動參與關懷

     台北信友堂的沈正牧師,是早期的台灣校園團契傳道同工,更是筆者的前輩,對筆者有很大的影響與啟發。他牧養著台北信友堂,聚會人數超過1500人。面對諾大一群會友,沈牧師也有些感慨:“信徒應主動參與關懷!”

     他曾跟筆者說:

     牧養是關懷‘人’。主耶穌看重的是‘人’本身。很多人停留在‘坐’禮拜階段,教會應該鼓勵他們化被動為主動,付出關懷,成為關心別人的基督徒。

     在教會中,最寶貴的牧養,就是‘彼此牧養’。教會100人中,只要有20%~30%的人,願意伸出關懷的手,以行動關懷人,這個教會就是溫暖的……

      對於新朋友的關懷與牧養,教會常常有一種怪現象:打開大門歡迎人進來,卻又開了後門任人走掉。為什麼新朋友留不下來?我們需要反省。

      關懷新朋友,是一種牧會的藝術。新朋友來到教會後,教會要做些什麼?信友堂的做法是:教會收到新朋友留下的資料後,很快和他們聯絡,本週的禱告會上就為他們代禱。並且,邀請他們繼續參加主日聚會。

     信友堂一年約有800 位新朋友,其中一半是過路客,其餘的400 位,能留下50%,教會增長就很可觀了!﹗但是,信友堂還是做得不好,新朋友還是會流失,問題就出在關懷同工不夠多。

     信徒應該主動參與關懷。若是大家一起關懷新朋友,就能為主得著新人。得著一個人,就得著一個家庭……

     他這一席話,給人的第一個感覺可能是:老生常談!﹗但是,靜下來想一想,其實有是很重要的提醒。的確!﹗幾乎所有的學生團契,關懷人力都明顯不足,都是只靠輔導、團長和小組長等同工來關懷。其他人,不是不想做關懷工作,就是不敢做,或者不知道怎麼關懷。結果是,有的人累得要死,有的人卻沒事可做。

     若我們再不重視關懷工作,可能就來不及了,因為團契人數一直萎靡下去。總有一天,人數少到關門了,那就後悔莫及啦!

     在這種思維下,筆者醞釀出學生事工在實際關懷上的操作指南,稱“歸家計劃”。

二、“歸家計劃” 的5個核心事工模式

1. 禱告

      禱告不是協助事工,禱告本身便是最重要的事工——有禱告才有事工,沒禱告只是工作;有禱告才有能力,多禱告多有能力。

      因此,在所有的構思與策劃之前,要先營造禱告的氛圍,推動禱告計劃及福音行動,例如佈道會、福音營等跟進事工的守望禱告。

2. 訓練

      凡是事工都需要訓練。要尋找到合適的訓練計劃,使整個學生團契都能動起來。
. 訓練的過程:牧者→輔導→同工→核心組員→契友。
. 訓練的目的:全團契總動員,學習關懷人。
. 訓練的教材與方式:各團契自訂。

3. 聯絡

       “歸家計劃”的實質部分在於聯絡,用各樣的方法聯絡契友,Email、MSN、Facebook、Blog、Twitter ……都可以。若能通一次電話,感情可能更進一步增進。
在聯絡的過程中,要有組織性地追蹤與跟進,以瞭解聯絡的進程與效果。因此,需要先擬定聯繫計劃,再運用先前的訓練成果,組織整個團契成為聯絡網絡。

. 聯絡網絡的進程:小組長→小組核心同工 →輔導→契友

. 聯絡網絡的方式:各團契自訂。

4. 關懷

     “歸家計劃”的另一個重點,在於團契聚會的氣氛和內容。建議:團契在籌備聚會時,不僅邀請新朋友,也邀請以前來過的人回來,並藉著關懷,使他們都因喜歡團契而留下來。

     聯絡很重要,之後不可少的是關懷工作!﹗要持續地關懷,每個月追蹤一次關懷工作,並且評估關懷的人與方法是否合適。 

     關懷的步驟與方式,是“歸家計劃”的重要部分:讓大多數的人動起來,關心新來的少數人,使關懷的質與量都增加。團契要以關懷為導向,訂出一個期限(2-4個月),先在同工中達成共識——不管用什麼方法:告知、強迫、動之以情、曉以大義……都可以,只要能達成共識、動員同工都來。

     然後,訓練他們去關懷現在的契友。牧者、輔導要先示範如何關懷,這些同工才會學到榜樣。依樣畫葫蘆,他們才會有膽量去關懷現在的契友。

     等到所有的契友都穩定聚會了,就可以運用同樣的模式去訓練契友,讓更大的一群人去關懷新朋友。一個人關懷,下一個人隔兩天繼續關懷,直到這個新朋友感受到熱情與愛,開始願意繼續來參加聚會。這就是“歸家計劃”中的關懷模式。

     評估團契的方式很多,其中比較引起爭議的,是計算團契的聚會人數。其實,從正面的角度思考,聚會人數確實是個指標——持續性的下滑,代表關懷系統出了問題,需要立刻改善。
關懷的目的:全團契總動員,學習關懷人!

. 關懷的方式:各團契自訂。

. 新朋友的關懷:關懷同工在第一時間予以關懷,以Email、電話等聯絡與關懷。2~4週後,轉介到小組中,由小組負責關懷。

. 老契友的關懷:當老契友缺席兩次,小組長除了日常的關懷外,還應將其列入緊急關懷名單,並立即聯絡;3次沒來,團長聯絡;5次沒來,輔導立即關心;6次沒來,牧師聯絡並探訪。

5. 跟進

    每次營會之後不到一個月,團契就回復到冷冷清清的狀態——因為跟進工作沒有做的好。契友流失率高,也常因為這個原因。 

     “歸家計劃”特別強調跟進工作,在執行整個計劃之前,跟進事工必須先構思、計劃,將契友分好組,以期沒有漏網之魚。對團契的老契友與新朋友,要運用不同的的跟進與關懷方式(對於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也要有不同的方式)。

     跟進不好的原因,大多是照顧與關懷不夠。“聯絡→關懷→跟進→評估”,往往比較能達到效果。建議以下列的方式,因人而異地進行跟進:

. 友誼式佈道。

. 陪讀——陪伴閱讀福音預工型屬靈書籍

. 慕道班。

. 門徒帶領。

. 個別性的,或一領一的查經、門訓課程。

三、“歸家計劃”的5階段執行計劃

1.預備階段:歸家——老契友回家

.對於基督徒,鼓勵他們回到團契參與服事。

.對於很久沒來的老契友,宜由輔導和老同工親自邀請。

.對未信者與慕道友,則吸引他們參加團契。

.設立檢查的時間。 

2.第一階段:福音行動後的初步決志陪談

.輔導與同工,當參與福音行動的個人輔導及陪談工作。

.收集決志名單,交與跟進同工。

.鼓勵團契同工與契友去切實跟進。

.設立檢查時間 

.設定預備階段與第一階段的人數。

3.第二階段:陪伴——“亞拿尼亞與掃羅”計劃

.鼓勵契友以正確的方式跟進,重點在關懷與陪伴。

.讓慕道友與初信者熟悉團契與教會。

.在適當時候,鼓勵慕道友決志。 

.設立檢查的時間。

.設定第二階段的人數。

4.第三階段:收割——鼓勵慕道友受浸

.由輔導與同工,對慕道友進行一領一的陪讀或帶領。

.通過個人或小組,帶領慕道友進入慕道班,或是教會許可的課程。

.鼓勵慕道友受浸。

.設立檢查的時間。 

.設定第三階段的人數:受浸多少人,繼續留在團契多少人……

5.第四階段:栽培——“保羅與提摩太”計劃

.運用團契的力量,鼓勵參與服事,訓練與培育成為同工。

.這個階段的重點,在於參加主日學的基要真理班與信仰生活班,並參與團契事奉。

.設立檢查的時間 。

結語

最近在《無敵怪醫K2》漫畫書上,看到這樣兩句話:

.從放棄努力、不再挽救生命的那一瞬間起,你就不再是“醫生”!

.對生命的重視,就是醫生的終極武器!

我修改了後,成為“學生工作的受託者守則”,願和諸位學生福音事工的同工共勉:

.從放棄努力、不再拯救靈魂的那一瞬間起,你就不再是“基督的門徒”!

.對靈魂得救的極度重視,就是基督門徒的終極任務!﹗ 

作者來自台灣,現在加拿大任大溫哥華聖道堂青年部牧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