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雜誌67期 陳宗清 23年前,筆者在洛杉磯靈糧堂的退修會中,以禱告為題講道。聚會後,有位姊妹單刀直入地問我:“牧師,我為丈夫禱告多年,為何仍不見效?” 她的疑惑,正代表著無數基督徒在禱告上的掙扎和猶豫。 不少人剛信主時,內心火熱,靈裡單純,許多禱告蒙允。然而,在教會中愈久,信仰就愈趨教條化或表面化——禱告有時如對著空氣說話,沉悶而呆板;若不禱告,則感覺未盡基督徒的義務,忐忑不安。面對此靈性困境,該怎麼辦呢? 危機:缺少禱告 屬靈偉人慕安得烈(Andrew Murray, 1828-1917)指出,對於傳道者而言,最應該引以為咎的,即是:“缺少禱告”!(註1) 作為21世紀的信徒,我們把許多時間耗費在電視、網路(如微博、微信)上,卻很少懇切禱告,這正是犯了“不禱告”或“少禱告”的罪。 以撰述“禱告”聞名的邦茲(E. M. Bounds, 1835-1913),在《禱告的目的》(Purpose in Prayer)中,用犀利的筆鋒寫道:“祈禱遭受攔阻而完全被擠掉,往往是很簡單的幾個階段。首先,禱告只是敷衍了事。不安和焦慮──敬虔操練的死敵──進到心中。接著,時間開始縮短,對這操練感到索然無味。再後來,它被擠進角落,只在零碎的時間裡苟延殘喘。它的價值被貶低了,它的責任失去了重要性。祈禱不再被看重,也不再帶來任何好處。它被排除在我們的思緒、心靈、習慣、生活之外。我們停止了禱告,也停止了屬靈的生活。”(註2) 這雖然是針對一百多年前的信徒所下的屬靈診斷,如今仍舊適用。 有位弟兄原本熱心愛主,但當他的禱告逐漸流於形式、膚淺,他就陷入外遇中,成為情慾的俘虜——敷衍塞責、不關痛癢的禱告,比沒有禱告更糟。 1998年初,我們夫婦開始在芝加哥的某教會事奉。有段時期,教會禱告會只有四、五位較年長的同工出席。禱告時,大家顯得軟弱、無力——難怪那時該教會一直無法突破屬靈瓶頸。 缺乏禱告,常讓教會成為撒但攻擊的目標,危機四伏。 主耶穌的禱告 耶穌道成肉身,具有神人二性。祂在世時,全然美善。祂那崇高、聖潔的性情,實奠基於祂的禱告生命。 在受洗過程中,祂全神貫注地不斷禱告(參《路》3:21),完全降服於天父的旨意,甘願站在罪人的地位領受洗禮。接著,聖靈引導祂到曠野(參《太》4:1),在荒漠孤獨的環境中,祂靈裡的眼睛透亮,看穿撒但的技倆,在嚴峻的試探中得勝。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