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達
本文原刊於《進深特刊》第5期
三歲的兒子在教會學會了背誦《詩篇》第23篇,“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兒子興奮地背給我聽。我考問他:“你知道牧者是什麼意思嗎?”“知道,就是牧羊人。”兒子自豪地回答。我說“對,上帝是我們的牧者,我們都是他的小羊。”不料兒子搖搖頭“媽媽你說錯了。只有我和哥哥才是上帝的小羊呢。”我不解地問他:“為什麼?”兒子很認真地說:“你和爸爸是上帝的大羊。姥姥和爺爺他們是上帝的老羊。”
林達
本文原刊於《進深特刊》第5期
三歲的兒子在教會學會了背誦《詩篇》第23篇,“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兒子興奮地背給我聽。我考問他:“你知道牧者是什麼意思嗎?”“知道,就是牧羊人。”兒子自豪地回答。我說“對,上帝是我們的牧者,我們都是他的小羊。”不料兒子搖搖頭“媽媽你說錯了。只有我和哥哥才是上帝的小羊呢。”我不解地問他:“為什麼?”兒子很認真地說:“你和爸爸是上帝的大羊。姥姥和爺爺他們是上帝的老羊。”
天嬰 我剛剛到教會的時候,有心想參加事奉,但萬萬沒有想到教會安排我洗一年的碗。我氣死了,憑什麼讓我洗碗?我可以參加詩班,我也可以做招待,我也可以帶小組查經啊。當時,我不但沒有去洗碗,還自己找一個理由說教會沒有愛心,把人分三六九等,明明是看不起大陸人。 我打電話給牧師,抗議他沒有來我家探訪,打電話給排我洗碗的姐妹,指責教會對人不公平。難道我當時不知道主的教訓嗎?不知道連主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服侍人的嗎?當然知道。但那所有的知道都是替別人知道的,是講給別人聽的。耶穌是榜樣沒有錯兒,但那是聖經中的榜樣,我可以用來教訓別人要效法基督,但沒有自己 什麼事兒。耶穌一切的教導沒有辦法和我個人的生命發生關係。為什麼?因為我沒有經過“割肉”的步驟。自己屬肉体,屬世界的生命不經過破碎,神的話沒有辦法 在我們身上發生功效。即使我們可以從創世記背誦到啟示錄,我們沒有能力過得勝的生活。聖經上所有的教導都會成為對別人的教導,都會成為我們手中的放大鏡, 甚至是顯微鏡去照別人。我們一切屬靈的知識對我們毫無益處,只會成為我們的誇口,成為我們的驕傲,成為我們的自以為義。 這個破碎真的是很難,真的是很痛。但主一定要讓我們破碎,一定要靠著聖靈的光照,靠著主的恩典,交出人生的主權。我甘心的說:主啊,隨你心吧!如你認為我還配為你洗碗,洗一輩子都好,都是服侍你。 成長從破碎開始。破碎需要有悔改的心,悔改的人要有謙卑與順服。對我們來講,自我發揮很容易,謙卑與順服很難。聖經中有一段關於主耶穌自己順服的描寫,他被欺壓在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賽》53:7﹚主的順服使他“不開口”。明明知道被宰殺、被剝奪、但不開口。我們有開口的癖好,生怕別人不知道我們的存在,生怕我們的想法、看法得不到尊重,似乎只有開口才可以体現我們的價值。但是,神從不以人怎樣看我們來對待我們,神更不以我們自己怎樣看自己來對待我們。他要煉凈我們,讓我們因著主在十字架上的大愛完全順服。像大衛一樣 “因我所遭遇的是出於你,我就默然不語。”﹙《詩》39:9﹚ 作者來自西安,現在加拿大多倫多工作。 本文原刊於舉目前身《進深特刊》第四期,1998年。 相關文章:我為何來了這裡?——記我在東大附小服事的8年(曾毓蘭)2020.09.01願他們知道自己不過是人——讀《詩篇》第九篇(范學德)2020.05.11一條水溝(蘇文峰)2020.06.23把我所有的給你(山娘仔)2019.1.07從校園到批貨中心(蘇傅麗秀)2019.06.22約伯曾經風聞的神(辛立)2019.11.01
鄭期英 本文原刊於《舉目》57期 90年代初,海外(尤其在北美)中國學人的“信主熱”方興未艾。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隱 憂。例如:在福音聚會中舉手決志者甚眾,但相對的,其流失率也十分驚人;許多人雖已公開受洗,但其生命、生活並無明顯的改變;不少自認為是基督徒的,對 人、對事、對是非善惡的標準,與從前大同小異──這些情況令我們不得不反省:當如何做,才能領人真正“歸主”而非單單“信主”? 基於此,為了幫助初信的讀者在“真道上進深,在靈命上成長”,在1997年,除《海外校園》雜誌雙月刊外,我們另外增加出版了兩期《進深特刊》。《進深特刊》先後出過8期,詳細探討了罪、信、生命、成長、教會與我、順服面面觀、無悔、生根,等8個主題。 當2001年的鐘聲叩響了世界,也帶來了新時代的新衝擊。許多中國學人已在海外落地生根,或融入了華人教會,或成為了以中國學人和新移民為主體的教會的中堅 力量。在他們積極地尋求使命與方向之際,如何培訓他們走上事奉之路呢?如何在這多元化、後現代、資訊掛帥的時代,樹立基督信仰的價值觀?這些成為〔海外校 園機構〕極其關心的課題。 另一方面,我們相信隨著中國越來越多地加入世界性組織,中國必然走向更開放的前景。如何掌握時機參與中國福音事工?如何鼓勵基督徒獻身回國事奉?如何集結人才資源投入中國宣教及普世差傳?這也是我們必須研討的新課題。 顯然,是創辦《舉目》雜誌的時候了。 因此,從2001年起,將原《進深特刊》,更名為《舉目》雜誌,對象也擴及所有認真事奉的基督徒。 “舉目”一詞,具有豐富的聖經根據,既代表心志又代表行動。“舉目”就是: 舉目望天——以赤子之心,仰望、親近、尋求天父的心意。 舉目看田——以基督的心和眼,觀看福音禾田、透視世態人心、承擔事奉使命。 我們盼望藉這份雜誌,“喚起中國學人和海外華人基督徒的時代感和使命感”,塑造屬靈品格,落實聖經的價值觀於現實生活之中,培訓基督徒走上事奉之路。 同時,《舉目》雜誌亦探討21世紀的華人教會,應如何面對及回應當代思潮、時局、科技、影視、文學、經濟等各方面的挑戰;針對中國學人最常有的人本、唯物、 進化、實用、虛無的世界觀,基督徒要如何轉化更新;並報導海內外中國教會的現狀,回顧過去的得失,評估現在的處境,分析未來的路向。 12年來,《舉目》雜誌已出版了56期。我們更盼望,結合中國學人特有的銳氣,海外華人教會的經驗,西方教會豐富的資源,打破地域、文化、觀念的囿限,在新時代中,呈現出豐沛而富特色的新面貌。 相關文章:轉向·轉型·轉心——福音機構如何把握新媒體宣教(華欣)2018.09.07做個“色盲”的天路客(新民)2020.07.27中國教會史上不可不知的六位瑪利亞(二之2)(亦文)2020.10.14操練默觀中敬拜主(新民)2019.4.29COVID-19是神的懲罰嗎?(馮欣)2021.02.03文如其人——我看傳道人寫作(蘇文峰)2020.08.05
哈瑞‧喬賓作 本文原刊於《進深特刊》第7期 就在某一天,一個孩子來到, 他就如此進入這個世界。 但我有飛機要趕,有帳單要付。 我還出門在外時,他已學會走路。 我還未知曉前,他已會說話, 當他長大時他要說: “我要和你一樣,爸爸! 你知道將來我要和你一樣。” 貓在搖籃銀湯匙, 憂鬱男孩月中人。 “你何時回家,爸爸?” “我雖不知是何時, 我們定會同歡聚, 你知道,那時我們便可共度良辰。” 就在某一天,我的兒子已十歲, 他說:“謝謝送我的球,爸爸, 我們一起來玩吧。 您能教我投球嗎?” 我說:“今天不行,我工作忙沒空。” 他說:“沒有關係。” 他走開時候,笑容並未收歛。 說:“我會和他一樣,是啊! 你知道我會和他一樣。” 貓在搖籃銀湯匙, 憂鬱男孩月中人。 “你何時回家,爸爸?” “我雖不知是何時, 我們定會同歡聚, 你知道,那時我們便可共度良辰。” 就在某一天,兒子從大學回家。 他已長大成人,而我必須說: “兒啊,我以你為榮,你能來坐坐嗎?” 搖搖頭,他微笑著回答: […]
海外校园OC《举目》 | 网站:behold.oc.org | ☎️:(310) 328-8200 | 微信:FollowChrist | FaceBook | 1753 Cabrillo Ave Torrance, CA 90501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