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 –廿一世纪高压锅下的人生(熊 璩)

熊 璩

本文原刊于《进深特刊》第7期

一、一个人需要多少地?

         文豪托尔斯泰曾经提到一个很有野心的农夫,名叫帕洪。他到处收购土地,后来他听说远方有一个村落,以极优惠的价格出售土地,就长途跋涉到这个边远的村落。他跟村长议价,这村长看来像个傻瓜。他说,只要付一千卢布,帕洪一天走过的地全都归他,只有一个条件,他必须在日落前走回原地。帕洪一听大喜,就连忙答应。

        第二天,帕洪起个大早,以山顶作起点出发了。那土地真好,风景也美丽。他越走越兴奋,也越走越远,一边还拿着铲子做记号。到了正午,他才转了第一个九十度,为了赶时间,他开始小跑,太阳越晒越烈,他想停下来休息。但想到时间无多,就不敢耽搁。他虽然精疲力竭,但想到这块地,就不断地向前跑,到了太阳将要下山的时候,他刚赶到山下,山顶的人看到了他,就拚命给他加油。他看到山顶上还有太阳,就咬紧牙关加劲向上冲。最后,在太阳从地平线消逝的一刹那,他终于赶到了出发点,倒在地上。他的仆人上前来,恭喜他,但他已经气绝了。他们拿起他留下的铲子,掘块地把他埋葬了。帕洪所需要的地,从头到脚,大约是六尺。

二、美国的新经济

        去年(1999年),美国股票市场的道琼指数上涨了25%。以科技股为主的那斯达克指数上涨了将近90%。许多投资科技股的共同基金上涨了200%以上,甚至有300%的。许多初上市的网股,全年股值上升常超过2000%!换句话说,一万元的投资可以得到超过廿万元的回收!对投资大众来说,赚钱似乎很容易。

        从1994年起,美国每年的经济成长几乎都在4%左右,非常的稳定。失业率从6%降到4%。到了今年一月底,美国已经享受了连续107个月的经济成长,创下了战后的历史记录。过去九年来,美国的经济在没有通货膨胀下稳定成长。除了食物与能源,去年消费者通货上升指数只有1.9%,是三十四年以来最低的记录。

        经济这样辉煌的成长,并非偶然,在我们感谢克林顿总统之前,我们应该看到,这成长主要应归功于美国的“新经济”。所谓“新经济”就是敢冒风险,大量投资于资讯技术,并开拓投资环境,鼓励开创新科技公司的新社会环境。譬如,去年一年,新开创的投资公司(VC,Venture Capital)投下了400亿元,协助开发新公司,超过了前年的两倍。根据哈佛商学院的研究,新公司开发专利的效率比一般公司高三到五倍。就像联邦储备署总裁葛林斯潘所说,由于资讯科技的进步,美国生产效率近年来不断提高,是维持低物价指数的主因,美国新经济的社会环境,正是世界各国要竞相模仿的。

         去年,美国的电子公司借着网络行销,做了五百二十八亿元的生意。估计到了2003年,将达到四千一百亿。此外,公司的操作模式也在改变。以前公司多求自给自足。今天,由于网络技术的进步,大多数公司都把非自己特长的工作外放(outsource),减少开支,增加效率。去年,公司与公司之间在网上做了四百三十亿元的生意。估计到了2003年,更将达到一兆三千亿之数。这种成长速度是前所未有的!未来,公司若是没有网络化,就不能生存。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遍化,经济与社会变化的速度也加快,生产的要素从资本和技术劳工的集中(旧经济),已经转型到对资讯的操作与应用为主导(新经济)。旧经济的模式逐渐受到竞争上的压力,甚至淘汰。

         如此,资讯革命不但带来了新经济,也造成了文化环境革命性的改变,其影响是与铁路、电气、蒸汽机、电话的发明相等的。也因此,新经济产生了“新人类”(新经济下的人)和新文化,还产生了“赢家”(Haves)和“输家”(Have-nots)。

          新经济也重新分配社会的财富。让我们看看下面的统计:以股票市场总值计算,1969年,全美五大公司是IBM,AT&T,General Motors,Eastman Kodak,Exxon。1979年,排名则变为IBM,AT&T,Exxon,General Motors,Schlumberger。1989年,是Exxon,GE,IBM,AT&T,Philip Morris。 1999年,则是Microsoft,GE,Cisco,Wal-Mart,Exxon-Mobil。到了今年二月,前五名已经变成Microsoft,Cisco,GE,Intel,Exxon-Mobil。这其中竟有三名是高科技公司!

三、背后的新文化

          在繁荣经济的背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环境?新人类的生活型态有什么特性?它对廿一世纪人类的世界观又有什么影响?这种文化环境对我们的未来又可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就是我们要研讨的主题。因为美国的社会走向,特别是硅(硅)谷的文化,往往是世界未来的指标,也是海内外华人焦点的所在,本文的分析便是以美国社会为主要对象。

1. 新工作狂

          所有低层主管都应当知道,如果他们每天工作十小时,他们就会升等,荣任高层主管。这样,他们就可以每天上班十四小时。

-John Capozzi作家

          从1977年到1997年,美国每周平均工时从四十三个小时增加到四十七个小时。与此同时,每周工作五十个小时以上的人,从24%增到37%。过去,美国为日本人的长工时咋舌,今天,美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上先进工业国家中工时最长的国家!欧洲人平均每年比美国人少工作八个星期,法国更规定,每周只上三十五个小时的班。在法国,每周工作超过三十九个小时是违法的!难怪,欧洲一般的科技发展都落在美国之后。

          不但如此,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那种日子已经过去了。今天大多数的家庭都是双薪家庭。

          在硅谷,长工时的情形尤其严重。这里一周工作六十个小时是常事,在一些新开发公司,员工常有每周工作一百个小时以上的,许多人甚至就睡在办公的小方间(cubicle)里。但是这些人斗志高昂,因为前面有股票上市的期望,人人都想趁年轻时好好捞一笔。这就是今日的淘金潮。

          这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就是今天大众的新宠儿:各式各样的“活动手机”(形状像移动电话,但具有多功能,可上网)。这种新玩意使得人们二十四小时都可成为工作的奴隶。再加上,由于各种“后市场”(aftermarket)提供了正常营业时间以外的买卖股票机会,那些“每日交易客”(daytrader)的市场健将,可以进行二十四小时的股票炒作。我们真是从“随时随在”(anytime,anywhere),进到“无时不在”(everytime,everywhere)的全天候作业了。工作,不论是为兴趣还是为生活,都变成许多人生存的目的,和生活主要内容。

2. 生活超载

我们常常问,人生是否可以“大小通吃”(have it all),也就是既拥有满意的个人生活,又有满足可努力摆上的事业?我们的回答是,不可能……追求卓越是一个高代价的任务。

-Tom Peters,《追求卓越》一书的作者

          随着网络与资讯科技发展而来的,就是生活步调的加快。从前每年一次产品换新,现在每六个月就要推出新货。新知识与新数据增加的速度也不断加快。若不知道怎样有效地利用这些新资讯,就会被淘汰。就像罗马的竞技场,这是一个只报偿赢家的社会。为了竞争,为了出货,为了吸收新知,人生的弹簧已经拉到极限。数年前,苹果电脑公司在几经挫折之后,终于将口袋型电子助手“牛顿”推上市。起初,参与其研制的工程师都很兴奋,但是根据《纽约时报》事后的追踪报导,在长期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之后,工程师们的精神已几乎崩溃。有些工程师回家痛哭,有些人辞职,其中有一位精神崩溃,最后还进了监狱,更有一位拿枪自杀。

        若我们厌恨工作,感到疲于奔命;若我们容易受到激怒;若我们感情枯竭,无力付出;若我们很久没有闻到花香;若我们不再有心情与孩子玩耍;若我们有一小时没有阅读电子邮件(或使用移动电话)就六神无主;或许,我们就是“生活超载症”的病患。难怪今天许多家庭关系破碎,亲子问题严重,传统家庭的内聚力也在消逝。

a9d3fd1f4134970ae1e4c7c997cad1c8a6865d453. 数位鸿沟

         “数位鸿沟”(Digital Divide),是新经济社会下的产物,意为“资讯科技带来的经济地位上的巨大差异”。

          从雷根总统执政时起,美国贫富的差距便在逐渐扩大。1979年,全美最高5%家庭的收入,是最低20%家庭收入的十倍。到了1989年,这对比是十六倍。到了1999年,是十九倍。在1976年,美国最富有的1%的人口拥有全国家庭总值的19%。到了1999年,升到40%!虽然在新经济社会贫者不见得更穷,但富者却是更富。

         以硅谷为例,我们处处可以看到高品位的享受:从$7,000的烧烤炉(可用大火来炒中国菜),到$80一瓶的橄榄油;从数百元一瓶的加州名牌酒(有时排队等候购买的名单上有数千人),到抢手的$17,500一只的手表;从大发利市的整容工业,到卖价往往超过要价廿至三十万元的南湾房价……但这比起硅谷大亨的手笔,还差得远呢。比如Oracle总裁Larry Ellison就拥有占地廿七亩,价值四千万元的日本式花园洋房,其它如飞机、游艇等各种高级享受,也都是生意兴隆。更不用提微软大亨盖兹的一亿元的豪居,和微软另一个创始人爱伦(Paul Allen)拥有两个职业球队了。

        在硅谷,高科技人才缺乏,各公司不惜以各种优惠待遇求才。每年的H1-B专业工作签証都供不应求,一流大学电脑系的新毕业生,年薪可上十万,再加上许多加盟奖金。另一方面,许多传统的职业,如老师、秘书、工人,甚至警察等,在硅谷几乎无法生活,他们微薄的薪金连廉价公寓也住不起。

         去年7月19日出版的《美国新闻》杂志,报导史丹福大学的一个社会学博士,因找不着工作,只得住在硅谷的收容所里。同样是大学毕业,境遇竟然会如此不同,这数位鸿沟所带来的贫富差距是历史性的。新经济社会中的新贵,形成了社会上的一个新阶级,造成了社会上的许多不公和怨艾。对向来以中产阶级为社会骨干的美国而言,是很大的隐忧。虽然许多政治、社会、宗教和工业界的领袖都在努力消除这个鸿沟,但除非这个运动深入社区,唤起利益既得者的自觉,否则,一个建筑在贪欲诉求下的文化,是很难自我改变的。

4. 人际疏离

         根据今年一月的媒体报导,一位改名作DotComGuy的麦道先生,开始了一个自我禁闭的实验。他打算一年足不出户,一切交往与购买都是网上作业,为要証明网络科技可以大大简化我们的生活。向他挑战的是《芝加哥论坛报》的记者佐儿(绰号NotComGuy)。他打算回到人群,不用电脑,不用手机,不收传真,结果不到一个星期,这个NotComGuy放弃了实验。他说:“没有电子邮件的生活是没有中心的生活,我惶惶终日。”但是那个DotComGuy的家伙还在悠游自得,做他的实验。

        新经济带来了人与人的疏离,人人都上了网,加上工作繁重,他们交谈的对象是他们在电脑“交谈室”内的室友。这里借着笔名,人人都可以隐藏身分,畅所欲言,毫无顾忌。至于隔邻,谁还有闲工夫来往呢?

         传统性电视(NBC, CBS, ABC)带来的是统一性,和社会的均一性。电视上的笑料人人都认同;网络资讯带来的是差异性,人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口味(尤胜于有线电视)。多重选择性是新经济的一大特征,它反映的是一个多重价值观的社会;社会对这样的差异,只视为个人口味的问题,而不是对错是非的问题,因此接受度颇大;这就造就出一个以口味为主导的社区,而不是以共同信念或背景为主导的社区。

5. 冒险性高

         新经济也带来了新的淘金潮,和冒险家。人们的投资习惯在改变,从定期存款,到股票市场和共同基金,再到网上炒作。去年进行个人网络买卖的人已占投资人的37%。据估计,到今年底将达到50%,股客的投资习惯从长期买卖变成短线交易,股市的波动率和风险率都大为增加。

        今天许多有创造性、肯冒险的实业家,(例如:前Netscape的Marc Andreessen等)宁可放弃高薪,和数千万元的“股票权”(stock options),出去开发自己的新公司,为的是满足他开拓新园地的冲动。

        这种冒险性也表现在运动上,数年前的“绑急跳”(bungee jumping),已经不够险度,现在流行的“极端运动”(extreme sport)中最刺激的是“背死跳”(BASE jumping)。人们从桥上、悬崖上、建筑物顶上、天线塔上跳下来,用降落伞着地,他们所追求的是那种向死亡挑战的自由感!这种敢于活在“边缘”的冒险心,是与美国当年开发西部的精神相呼应的。这种文化气质,可能唯有中国人的赌性可以媲美。

6. 灵性经验

         网络文化促使人们用图像代替文字来表达思想,用跳跃式的思考代替直线式的推论。因此,今天的公司开始用“灵性经验”的方式,来提高生产,鼓励士气,也容许在工作场所追求灵性。例如,全录(Xerox)公司最近利用员工集体参与的“异象追求”(vision quest),成功地发展了一套新产品。Taco Bell和Pizza Hut等公司都雇用“军牧”(Chaplain The God Squad),来照顾身心需要照顾的员工。这些“军牧”可以应付具有各种宗教背景的人的需要。为了应付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公司(包括Goldman Sachs,Sun,和Ford)求助于各种灵性过程(虽然引起许多争论)。这种现象在十年前是无法想像的。

          去年《新闻周刊》11月1日引用了盖洛普的调查统计,发现4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常常在办公室谈到宗教信仰。1994年,有20%的人表示有必要使灵性成长。而今,这个比率上升为78%。同时,有60%的人说他们对上帝完全信服,79%的人坚信有神。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相信的是基督教的圣经所传讲的上帝。他们宁愿接受一个开放、兼容并蓄的上帝的图像(icon),作为自我升华的投射,或是应付新经济压力的灵药,这是后现代社会的特色。

         这种心态可怕之处是,人们只注重经验,不注重真理;只注重实用,不注重献身;只注重情绪性的参与,不注重爱心与责任;甚至只注重个人,不注重群体。在这种意识下,基督教的真理就变得无关紧要(irrelevant)了。

四、新机会新人生

         从上分析,新人类的生活好像是转轮上的老鼠。我们工作过度,长期活在紧张当中,深怕落后而遭淘汰。甚或我们的奋斗目标都不是自己订下的,而是社会和环境加给我们的框框。我们不敢编织真正属于自己的美梦和理想,因为我们不敢跳出社会环境加给我们的牢笼。我们疲于奔命,虽然也可以得到短暂的满足,但我们所追求的,很可能只是别人的美国梦,并不是自己选择的道路。我们衷心祈求能找著一片心灵的净土,能寻到一个更有意义(significance)的人生。

         “人在日光之下劳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劳碌上得着什么呢?因为他日日忧虑,他的劳苦成为愁烦,连夜间心也不安。这也是虚空。”(《传道书》2:22-23)

         我们渴望心灵的自由,渴望从转轮上下来,但我们害怕走一条孤独的路,生怕误了人生的班车。但我们可曾想过,这种胆小不敢冒险的态度,正是我们失去自由,人生缺乏突破的主因?

         就像英代尔(Intel)前任总裁Andy Grove所说的:“只有恐惧战兢的(Paranoid)才能存活。”新经济社会基本上有一种害怕被取代的紧迫感,它带来焦虑。但是基督徒生活的力量是我们的信心。什么是信心?信心是接受上帝对生命优先次序的安排(first thing first),信心是拒绝生命蜡烛两头燃,信心是敢于走出不同的路,信心是不做文化压力的奴仆。

         “耶和华所吩咐的是这样:‘你们要按著各人的饭量,为帐棚里的人,按着人数收(吗哪)起来,各拿一俄梅珥。’以色列人就这样行,有多收的,有少收的。及至用俄梅珥量一量,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各人按著自己的饭量收取。(《出埃及记》16:16-19)

你们看,耶和华既将安息日赐给你们,所以第六天他赐给你们两天的食物,第七天各人要住在自己的地方,不许什么人出去。”(《出埃及记》16:29)

         信心不是拜金牛犊的人生观,信心就是坚持吗哪的生活原则,信心是给自己预留可能会失误的空间(leave margin for error),信心是在工作以外找到生命的意义,信心是把生命交托的一个纵跃,信心就是把时间表交给上帝。

          现今的雅皮士(Yuppies)有一个新的定义,就是“年轻而不快乐的专业人士”(Young Unhappy Professionals)。许多“烧尽”(burnout)的新雅皮士改变了生活方式,不是避世独立,而是选择做对人生有贡献的事,希望能留下生命的火花。当我们把工作、家庭、身心、健康、朋友和灵性生活拿到人生的天平去秤一秤,当我们站在上帝的白色大宝座前时,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是人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这也是在电脑界服务了廿年的我,常常问自己的问题。

         上帝对我们的人生有一个构想,他赐下内心的宁静。我们为什么对人没有耐心?我们为什么晚上失眠?是的,是因为生活压力太大的缘故。但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失去了生活的主控性。我们离开了上帝所赐给我们的安息,成为时间表的奴隶。

        “那时听见他话惹他发怒的是谁呢?岂不是跟着摩西从埃及出来的众人么?神四十年之久又厌烦谁呢?岂不是那些犯罪尸首倒在旷野的人么?又向谁起誓,不容他们进入他的安息呢?岂不是向那些不信从的人么?这样看来,他们不能进入安息,是因为不信的缘故了。”(《希伯来书》3:16-19)

        “所以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希伯来书》4:11)

        可见进入安息不但是上帝的旨意,而且是需要我们努力、付代价的。安息表明的是心灵的踏实,而不是人生舞台的退出。

         无悔的人生是一个有目标的人生,而且是一个投入的人生。我们不需要抄袭别人,应当勇敢地给自己下成功的定义。生活在新经济中,每一个人都要找到自己对社会的使命,这才是我们今天值得打的仗。人人都在为生活奔波,人人都在追求梦想的实现,愿我们停下来严肃地想想(我们的确也需要一个人生的暂停):自己所追求的对象能不能给自己带来长久的满足?我们的追求,是不是创造力最大的表现?是不是纵使失去一切以后还值得坚守的?能不能让我们将来很自豪地告诉我们的子孙?

          我们若是能够诚实地回答这些问题,这,就是无悔的人生的开端。工作丢了还可以找到新的,日子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因改变、塑造生命而有的喜乐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生活的动力不再是惧怕,而是有信心中的盼望,也就是纵然不称心,还知道前面有路可走。这,就是无悔人生的人生观。

          或许会有人为托翁笔下的帕洪欢呼,认为他为追求理想而死,虽非求仁得仁,但却是虽死犹荣。或许有人认为若他只有五成贪心,就一切完美了。或许还有人会说,他应当回馈社会,与众人共享奋斗的果实。

          “亚伯拉罕因着信、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好像在异地居住帐棚、与那同蒙一个应许的以撒、雅各一样。因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希伯来书》11:9-11)

         无悔的人生说,除非人们能够拥抱由上帝引导的人生,知道自己是神国的子民,我们就永远跳不出自我中心的局限(和庸俗)。除非人能接纳上帝的胸襟,知道自己是神所建造的工程,我们就无法获得真自由,体会生命中的不平凡。这种不平凡的胸襟就是无悔人生的生活特征。

作者注:文中引用了许多从1997年到2000年的杂志,包括:Times,US News & World Report,Newsweek,BusinessWeek。

引用书籍包括:
1.The Lemming Conspiracy: How to Redirect Your Life From Stress to Balance, by Bob McDonald and Don Hutcheson, Longstreet Press Inc., 1997.
2. The Overload Syndrome: Learning to Live within Your Limits, by Richard Sweson, M.D., NavPress, 1998.
3. The Winner-Take-All Society, Why the Few at the Top Get So Much More Than the Rest of Us, by Robert Frank and Philip Cook, Penguin Books, 1995.
4. Luxury Fever: Why Money Fails to Satisfy in an Era of Excess, by Robert Frank, FreePress, 1999.
5. The End of Patience: Cautionary Notes on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by David Shenk,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9.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