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移民的“玻璃天花板”(梦孔)

梦孔

本文原刊于《进深特刊》第7期

        刚从学校进入职业界的华人可能雄心万丈。过去靠奖学金或打工赚得的微薄收入维生,现在好像鲤鱼跳龙门,一下子就跻身于中产阶级的行列。华人一般进取心强,做事比人更加劲,所以大多表现良好,很容易就受到公司的器重。然而久而久之,正在我们顾盼自雄的当儿,跟自己同进公司的同僚们一个个在梯子上爬,都出头了,只有自己还在原地踏步,叫人好生纳闷;难道是自己礼数不周,没学会番邦的规矩?

        虽然没有详细的统计数字,但据我的观察,华人在公司一般的比率是挺高的。但就资深等级而言,特别是高级主管,华人的比率却是出奇的低。这就是所谓“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的现象(当然自己开业的除外)。奇怪的是,这种现象,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少数族裔。

         让我们平心静气地作一番分析。语言问题固然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尤其是起初几年。文化的障碍更是一个主要因素。因为缺乏文化背景,连洋人的笑话也听不懂,所以老中总是跟老中腻在一起,闲话家常,有安全感嘛。连在公司吃午饭,都在一起大声讲中国话呢。

         西方文化是非常注意表现(performance)的。所谓表现包括两方面,硬性技巧(即技术),和软性技巧。后者包括领导能力,主动性,人际关系(networking),说服力(advocacy),表达能力等等。这些往往是华人吃亏的地方。

          西方文化鼓励自我推销,自我表现,中国文化讲究的是谦虚,是真人不露相。华人对与本身工作无关的“公民责任”不感兴趣。在一个注重参与的社会,这种心态当然就吃亏了。人际关系是需要费心培养的。再来,中国文化重视上下从属的关系。在西方,朋辈的关系,甚至上司的同辈对你的口碑都是极关紧要的,这都是华人所忽略的。

         其实文化的背景主导我们的观念,观念又影响我们的态度和思考方式。人们最大的自限往往不是在能力上,而是在态度上。人常因跳不出态度上的局限,而碰到玻璃天花板。一个人若自视很高,就很难谦卑与人沟通,这是非常微妙的关键点。因为能力是有先天的限制,而态度是可以调整的。

         那么,圣经是怎样谈到态度的问题呢?耶稣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个金律比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为积极。基督的信息不但要基督徒虚心,要处处替别人着想,他更要我们主动为别人,为大众谋福利。圣经上讲到爱的原则,更是提升了与人相处的胸怀,使人能超越自我中心的狭隘,而能有利他性的态度。这种态度往往使人耳目一新,反而受人器重。这现象看似矛盾,却包含至理。

         所谓玻璃天花板,其对人的拦阻,竟然常在一念之间。若不要求自我调整,单单咒诅黑暗是徒劳无功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