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務之急–評估海外中國學人教會(蘇文峰)

蘇文峰

本文原刊於《進深特刊》第8期

         過去十年來,隨著海外中國學人福音事工的進展,在美、加、澳、紐、新、港、日、歐各地,凡是中國學人較密集的城市中,均已成立了一些以中國學人和新移民為主体的教會(註1)。其數目雖無全面性的統計,但肯定正不斷增加中。(註2)

        若我們從教會歷史和教會增長的角度來看,中國學人這一個群体和教會的興起,其內外因素(contextual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都與六十、七十年代北美華人教會極其相似,這是歷史進展的必然規律,我們可從這規律中評估過去十年來的得失,以策將來。

一. 四種發展模式

         根據筆者在各地的見聞和調查,目前海外以中國學人為主体的教會,主要有四種發展模式。這四種模式都具有年輕的海外華人教會共同的特色,其優點和難處也相互共現:

模式 優點 難處

        1. 中西教會增設普通話堂 a. 可使用現有教會的資源、設備、制度、規章。b. 信息、牧養、聚會方式上有針對性,且不須翻譯。c. 中國學人有觀摩並參與事奉的機會。d. 体驗不同群体在教會中的合一。 a. 中國學人易有依賴性。b. 不同語言的堂會間溝通不易,看法、作法、神學立埸上可能有分岐。c. 較少自主權。d. 缺乏同工。

        2. 中西教會對外拓植或認領分堂 a. 初設立時,可獲得母堂的支援。b. 親自經歷了植堂的過程,可成為自立後去國內或海外植堂的參考c. 學人較有自立的責任感和自主權。 a. 不易找到合適的傳道人和負責同工。b. 可能長期依賴母堂,不能自立。c. 母堂須投入額外的人力、物力。

         3. 華人教會轉變為中國學人教會 a. 在轉變過程中,可傳承原華人教會的優點,並避免其缺點。b. 是逐漸轉變,而非爭執後分裂,避免大陸背景學人與海外華人間的隔閡。c. 在設備、財力上較為輕省,中國學人可逐漸承擔責任,有一段預備過程。d. 信徒對教會有認同感。 a. 轉變成中國學人為主体的教會後,原先的海外華人信徒被忽略。b. 缺乏有經驗的傳道人和負責同工。c. 轉變過程中易承襲原先華人教會的模式,缺乏突破和創新。

         4.中國學人查經班(或團契)成立獨立的教會 a. 最有自立性、自主性和認同感、責任感、最少依賴性。b. 可從摸索、失敗中學習成長,獲得寶貴的經驗和教訓。c. 可成為未來中國學人教會的模式。d. 最有事奉操練機會。e. 最容易與國內親友、教會交流,促進對中國福音工作負擔。 a. 背景完全相同,缺乏與其他背景群体的交流、學習、合一的好處。b. 必須從頭開始,靈力、人力、財力缺乏、孤軍奮鬥,獨自苦撐。c. 信徒(或傳道人)缺乏海外教會生活經驗,常有爭執分裂。d. 極缺有牧養經驗的傳道人和負責同工。e. 可能產生大陸本位主義。

二、四項當務之急

           筆者曾與多位牧長交流,針對上述四種模式作客觀評估;對於“是否成立”及“如何發展”中國學人教會,我們有一些建議,限於篇幅,在此先簡短地拋磚引玉,盼可成為更深入研討的起點:

1. 盡力溶入

          來到海外的老、中兩代中國學人,因與海外華人背景太不相同,教會在傳褔音階段大多有必要成立同質性的團契;但當學人信主受洗後,應鼓勵他們盡量溶入現有的華人教會中,與其他背景的信徒成為一体。這需要雙方捨己,“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而年輕一代的中國留學生,與港、台背景的年輕人差別不大,甚至不需單獨成立團契,可溶入教會一般青年團契或學生團契中。這是中國學人事工應該優先努力的目標。

2. 本末先後

          若因語言、信息或其他針對性的因素,必須成立以中國學人為主体的教會,則無論採取上述四種模式中任何一種,都應在預備階段優先建造同工,不要太快開始主日崇拜;先有人(man),才有事工(ministry),是主耶穌的原則(《路》6:13)。同工的建造,在靈命的培育上至少應包括:基要真理、心靈醫治、靈修生活、品格和價值觀;事工的操練方面,最好先到成熟的中西教會觀摩實習培訓,並先有同工禱告會,先建立同心同靈的同工團隊。因為教會不同於團契,若無足夠的牧養、教導和培育,單靠福音聚會將難以為繼。

3. 前車之鑑

          過去卅年來,海外華人教會已累積了不少成敗得失的經驗。在成立和發展中國學人教會的過程中,已有前車之鑑,可避免重蹈覆轍。我們應該評估華人教會在開創、轉型、佈道、造就、訓練、信徒動員、牧養、教導、行政、組織、決策、領導、植堂、爭執、分裂……中,所學到的教訓,歸納出一些可知可行的原則,供海內外中國學人事工參考。盼望華人神學院的期中報告和畢業論文中,有更多這類的研究成品。也盼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讓我們從今天起立志栽建有本之木;先求向下扎根,自然向上結果。

4. 支援中心

          目前海外各地的中國學人教會都屬初期階段,急需成立支援、諮詢中心。這樣的支援中心不一定是個常設性組織,但須能引介講員、資訊、材料、培訓及聯合聚會;尤其一些較幼小的獨立教會,更需要援助。《海外校園》願與海外華人及中國學人牧長們分工合作,共同學習服事中國學人教會。

三、結論:有根有基

        綜覽過去十年來的海外中國學人教會,一方面充滿了神的恩典和祝福,卻也看到我們自己揠苗助長的浮躁和有限。筆者曾與參與事工的牧長討論,若用三句話總結,可說是:佈道有成、根基尚淺、牧養不足。這些現象的原因和今後的策略,由明年起更名的《舉目》(原進深特刊),將請眾教會同工一起深入檢討並尋求。

         筆者深信,今日中國學人事工的進展,肯定影響十年後海外華人教會的質量,也會成為將來中國城市教會的樣版。

         因此,海外的中國學人教會不應只具佈道、團契、祟拜的功能,而是建立全方位有攻有守、由內而外、由近而遠的福音、真理、宣教基地。只要我們認真澆灌、栽種,培育,當時候到了,這願景(Vision)必可實現。

 

註:

1. 本文所說:“以中國學人為主体的教會”簡單的定義是:“學人”指有大學或以上學歷的知識份子。他們目前在海外可能是留學生、訪問學者、研究員、教授,可能是學術界以外的專業人士、家庭主婦或各行各業的人。“中國學人為主体的教會”是指該教會固定的成員,來自中國的人數已達到80﹪以上。

2. 海外校園雜誌正請人進行一些統計,有關各地中國學人的數目、團契及教會現況等大概資料,2001年3月的《舉目》將刊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