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劉志遠)

劉志遠

本文原刊於《舉目》70期。

BH70-08-7758-圖1-by hotblack-file5531288554814 R427x640官網前言

國慶紀念日,我和兒子一起吃早點。言談間,我提到某類人的作風,用了一個詞,“These people ”(這類人)……小兒子立刻鄭重其事地糾正我,“Dad, don’t use these terms.”(老爸,不要用這些詞)我才意識到,我又犯了把人歸類的毛病。

我的3個兒女,成長在後現代的環境。他們對那些不妥的表達方式,非常敏感,也常常給我適時的提醒。這讓我不斷改進,可以與年輕一代保持溝通。

今天的北美華人教會,處在兩種文化之間。我們這一代,早年留學歐美,受現代主義文化的薰陶,思維通常是偏理性、實用, 也容易有自以為是的心態,不善換位思考。反之,我們的下一代受後現代文化薰陶,比較感性,重視人與人的關係勝於實用價值,比較能換位思考,但不那麼看重責任、後果。

這兩種思維方式各有優劣,而且包含深廣,不能三言兩語概括。當然,也不能以一概全,認為按年齡必偏向某種思維。

一般而言,北美華人教會的領導階層,多停留在現代主義的思維方式裡。而後現代文化思潮,已席捲全球。教會中有大量的年輕人受其影響。這其中,自然包括在北美土生土長的華裔下一代。他們在英文事工的領域,漸漸成為教會的領袖,或多有不滿現狀,自創教會,興起多元化的教會。且因和傳統華人教會有溝通上的困難,輕則漸行漸遠,重則教會分裂。

這是教會內部的隱憂。主耶穌即將離世的禱告,語重深長,切盼教會合一 (參《約》17章)。兩千多年的教會歷史,內鬥、分裂多於和睦。我們能不重視這個問題麼?

筆者因此想藉《舉目》以簡短的篇幅,分享一下本人這方面多年的心得,盼引弟兄姊妹關注這一問題。

一、底線

主盼望教會合一 :“從今以後,我不在世上,他們卻在世上;我往你那裡去。聖父啊,求你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約》17:11)保羅在《以弗所書》裡面,也特別談到教會、弟兄姊妹的合一:“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4:3) ‬‬‬‬‬‬

主耶穌還告訴我們,別人看到我們彼此相愛,就曉得我們是祂的門徒。所以我們的合一,是榮耀上帝的見證,並且要為此“竭力”。
從這兩節聖經裡,我們能感覺到,教會合一並非易事。那麼,我們應當如何做?合一有底線嗎?

首先,我們要知道,聖經所謂的合一,並非統一。保羅清楚地表明,這是“心”的問題,所以這個“合一”講的是心靈層面。保羅的合一,是身體彼此聯絡的合一 ——肢體可以不同,但是目標和心態應當合一。

保羅講到合一的重要底線:“身體只有一個, 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 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弗》‬ 4:4-66‬)‬‬‬

這個前提,就是“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如果我們問自己:我們這些人相信同一個主、同一個上帝嗎?我們在同一個聖靈裡受的洗嗎?答案若是,我們就具備了合一的條件,我們就必須“竭力保守合而為一的心”。

保羅這個底線,真的是低到不能再低。我們只要認識同一個主,在同一個聖靈裡受洗,我們就沒有藉口不合一。

這個前提,讓我們知道,現代和後現代不同的思維,不應該是基督徒不和、互相攻擊的藉口。雖然,現代和後現代思想方法的不同,導致對上帝、上帝的話語 ,對福音,產生理解上的嚴重分歧。然而,現代和後現代的基督徒,仍有保羅所說的合一的前提,因此無須彼此攻擊、互相排斥。

二、陷阱

既然如此,筆者想就自己多年的經驗,分享跟後現代年輕人接觸和交流的心得,以期幫助弟兄姐妹避免陷阱,溝通更有效。這些方法的背後,還帶著一些屬靈的原則。操練純熟的話,對我們的靈命會有很大的幫助。

陷阱1: 父權主義

我們在溝通的時候,頭一個要避開的,就是父權主義(paternalism)。按照韋伯字典,父權主義的定義是:一些有權位的人所取的態度,或所施的號令、規條,因為認為是對對方有益的,就不管對方的意願,強加在對方身上。

軟性的父權主義,會把自認為對別人好的東西拿出來,雖不強制性地加在別人身上,但因為自身的身份、地位,造成了別人相當大的壓力,甚至不得不服從。我們這些現代主義氛圍中長大的人,最容易犯的就是軟性的父權主義。

我認識一對父母,總是希望孩子獲取更高的成就。兒女已經完成了碩士學位,他們仍嘮嘮叨叨地要他們拿博士學位,說這能讓孩子有更好的前途。他們提出,資助孩子讀學位一切的費用。甚至要自己的朋友,對孩子進行勸說。結果孩子不勝其煩。

孩子既然成人,就應有自主的權利。做父母的,當然可以勸勉,但要適可而止。不然,就是犯了軟性的父權主義。

在教會裡,長一輩的牧者,對年輕的牧者,或是對參與服事的年輕弟兄姊妹,有時候也犯這個毛病。常未徵求許可,就在他們的事工上,加插意見。在後現代文化長大的年輕人,因為有不盲目服從權威的傾向,又特別尊重個人的自主權,對長輩的這種做法,會心存不滿。他們未必當面立即反駁,但是不滿積在心裡,久了就會以各種形式爆發。

很多時候,長一輩的牧者不明這些爆發的原因,就妄把“不順服”的罪名,加在這些年輕人的身上,然後心安理得,依然故我。

陷阱2:把人類型化 

本文開頭,筆者就是犯了把別人“類型化” (Stereotyping)的錯誤。類型化就是隨便把人歸類,對其產生約定俗成且公式化的看法。而這個歸類,往往是負面的,把人醜化、貶低的。

華人在北美,有一段很長時間,被白人醜化。在好萊塢的電影裡,常見到小丑裝扮的矮小中老年華裔男人,以濃厚口音的英語唯唯諾諾。雖然“類型化”的動機,不一定都是種族歧視, 但是貶低其價值,是肯定的。

我們要小心,言談間亦要注意——我們有無把別人歸類?我們有無不經意地貶低了別人?

陷阱3:論斷人

持現代主義思維方式的人,有時會在不瞭解情況時,就以黑白分明的眼光,看道德方面的事情。殊不知現代人生活非常複雜,能夠用“非黑則白”斷定的案例,非常少。

聖經教導我們不要論斷人。我們應該遵守這個教導。我們的責任絕非論斷人,而是傳福音,教導、陪伴、輔導掉進罪的人,為他們禱告。所以我們出言的時候,切忌有論斷的傾向。

什麼是論斷?論斷就是將人定罪。我們能做到:輔導人,卻不定罪人嗎 ?我認為是可以的。我們可以指明聖經的道德原則,但是,把個人性的審判留給上帝。當我們極力避免審判別人,讓主耶穌的恩典說話時,效果是大的,比論斷更有阻遏罪的作用。

後現代人對論斷非常敏感。為什麼教會內這麼多年輕人,同情同性戀?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常用論斷性的語言批評同性戀,論斷他們的生活,論斷他們得救與否,引起了年輕人的反彈。

我們當然認同聖經對罪的鮮明立場,但個別人得救與否,還是交給主判斷吧!是以,言談之間,不要以上帝的發言人自居,好像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我們要常常表達這樣的態度:我的理解也有可能有錯誤和偏差。這樣,我們才能結交後現代的朋友,自己也學益。

三、正面的對話BH70-08-7758-圖2-談妮攝-DSC_0054 R400x603官網

談過了應當避免的,現在要談談正面的、可以加分的方法。對這些方法,同時要注意其背後的原則,用起來才能靈活。

1. 用問號

懂得溝通的人,常是用問號的高手。主耶穌就擅長如此。他問瞎子:你要我為你做什麼?他問癱子:你要痊癒麼?他問門徒:你說我是誰?

用問號溝通,避免父權主義,尊重對方自主的人格, 避免自己有論斷別人的嫌疑,避免有攻擊性……的確是與後現代人交流的好方法。我們可以用問號操練自己不要太武斷。要給對方機會表達不同的觀點,也給自己機會學習。真是何樂而不為!

2. 用故事

後現代喜歡故事,不喜歡理性的論述。他們喜歡聆聽個人的故事,不喜歡有統一性的元敘事 (meta-narrative,即無所不包的敘述,具有主題性、目的性、連慣性和統一性,編註)。這是因為後現代對所謂“絕對的真理”,總是持保留態度。

作為真基督徒,我們相信絕對真理的存在。不過,我們不需要把這個理念加在還沒有信主的人身上。後現代的基督徒,也不一定認同別人對真理的詮釋。要以朋友身份溝通,不要強求。我們為真理作見證,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講出來, 給聽者留下更多的詮釋空間。這樣更能得到認同。

3. 接觸當代文化 

與後現代談話,我們不能夠對潮流文化一竅不通(這是保守的基督徒常犯的毛病)。主耶穌叫我們在世而不屬世,所以我們需要與當代文化有所接觸。我們的信仰,無需迎合文化,但必須關心文化。因為我們的信仰,是與人的生活有關的。

每一個世代,福音都有特有的文化表達方式,適當地為主見證。現在在歐美社會,基督信仰給人非常負面的印象。假如我們認真於主對我們的呼召,願做這個時代的福音見證人,我們需要好好地反省這一點。

4. 真誠,忌八股 

最後,我想提醒大家,也提醒我自己:與人交流,最重要的是真誠,切忌基督教八股言辭。我們要有勇氣, 表達真實的自己,包括表達自己的失敗和軟弱。主已經無條件地接受了我們,我們為什麼要裝聖潔呢?

後現代人非常在乎的,就是真誠。如果我們能做到,也會得到不少加分。

結語

當今的北美華人教會已進入多元化。我們這一代的基督徒,從留學到定居美國,深受現代主義的薰陶,思維傾向理性,容易使用黑白分明的態度評論事情,把真理簡約化(reductionism)。

我們的下一代卻非如此。他們受後現代文化的洗禮,對他人詮釋的“絕對真理”存保留態度,對權威不敬且更遠之。思維方式、溝通方式,與我們這一輩有極大的差距。

筆者淺談的一些心得,希望對我們這兩代人的交流有幫助。

走筆至此,想起中國古代曹丕和曹植的故事。他們是兩兄弟,但是曹丕為了權力,連弟弟也不放過。曹植寫了一首詩,後面的兩句,很值得我們警惕: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我們弟兄姊妹,也是如此。“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就是合一的前提。願主的愛,臨到不同時代的人,讓世人看見,把榮耀歸於上帝。

參考書籍:

1. Robert Webber,《新銳福音派:新世代教會模式蛻變》,王念慈譯,(臺北: 浸信會出版社,2009)。

2. 關啟文、 張國棟編, 《後現代文化與基督教》,( 香港: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2002)。

3. James K. A. Smith,《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陳永才譯,(香港:基道,2007)。

作者為英國愛丁堡大學倫理學博士,現任北美中華福音神學院教務主任。

1 Comment

  1. 感谢主。。非常美好的分享。。
    收录到旷野呼声网站首页,转载的时候我们会注明原文出处,非常感谢《举目》杂志带来的美好分享,求神加倍赐福你们手中的工作!

Leave a Reply to 默想517(新浪博客读者)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