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流浪羊——論對教會的委身(吳迦勒)

本文原刊於《舉目》55期

吳迦勒

舊約猶太人的會,對猶太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從《出埃及記》開始,我們就看到“以色列的會”,這個會是全體以色列人“屬靈的家”,是維繫他們純正信仰的紐帶。人若被趕出這個會,必受到全社會的唾棄。所以,在《以斯拉記》10:8裡,我們看到:“凡不遵首領和長老所議定三日之內不來的,就必抄他的家,使他離 開被擄歸回之人的會。”

在耶穌時代,猶太人為了阻礙耶穌傳教,商議、定下:若有認耶穌是基督的,就把那人趕出會堂(參《約》9:22)。從這些措施上,我們都可以看出,“會”或“會堂”,對猶太人來說是何等重要。

新約基督教會和舊約猶太教會,在許多方面是一脈相承的,包括在這個“會”的概念上。教會對信徒來說,既是屬靈之家,又有法庭般的權威性。所以,主耶穌說“……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

保羅也說,教內的人由教會審判(《太》18:17,意即,犯罪的信徒由教會進行懲處)。他責備哥林多人彼此相爭時,在不義的人(指不信主的法官)面前求審, 卻不在聖徒面前求審(參《林前》6:1,在教會內部處理)。這些都讓我們看出,初期教會在信徒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信徒對教會的委身程度也是很高的。

然而近年來,我們看到教會在信徒心中漸漸失去權威性、約束性,信徒對教會漸漸失去委身的心志。有些信徒在多家教會間流浪,如同漂流的浮萍。而信徒的流動性一 大,教會的牧養就會產生漏洞,無法照顧好每個信徒。這對教會是不利的,對信徒則更不利,因為信徒可能在遊走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消失了。

一、羊必須生活在羊群裡

不管是新約還是舊約,都把上帝的百姓比喻成羊,如《以西結書》34章、《約翰福音》10章,還有《詩篇》23篇。大衛也說上帝是他的牧人。

羊有一個很顯著的特徵,就是必須過群體生活。當一隻羊離群索居時,很快就會餓死、渴死,或被野獸吞吃。羊是很笨的動物,離不開牧人的牧養和保護。不過牧人不 可能撇下整個羊群,去照顧那隻離群的羊,所以如果羊一再離開羊群,牧人很難有精力一直單獨照顧它。所以,羊必須自覺地留在羊群裡。

基督徒也一樣,必須過教會的集體生活。一個基督徒不可能只和上帝建立關係,卻不需要和其他基督徒建立關係──除非是在特定的環境裡,有神特別的帶領,才可暫時離開教會。

只有在教會裡,基督徒才能通過共同敬拜、彼此交接、彼此看守、互相勸勉,和弟兄姐妹建立起屬靈的友誼,才能一同站立得住、攜手共進。特別在異端四伏或到處有逼迫的環境裡,肢體之間的勸勉、鼓勵,顯得尤為重要,“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參《傳》4:12)。

某些特殊人群如吸毒者,更是需要在教會的環境裡,才能終生不再受毒品的誘惑。內地會闞裴迪牧師百年前說過,吸毒者“要獲得徹底的解脫,唯一的途徑便是換一種 心靈,換一種生活,換一群同伴。而這些,只能由上帝和祂的教會給予。”所以,溫州的荒漠甘泉戒毒團隊,要求戒毒成功的人必須堅持參加團隊安排的聚會。

作為羊,我們今天必須知道自己的需要,安心在一個固定的教會,過穩定的團契生活。

二、為什麼會有流浪羊?

上述道理,大家可能都懂,可為什麼流浪羊還是層出不窮呢?我想,可能有以下5方面的原因。

  1. 有自由主義思想

有的人喜歡自由自在、四海為家,這種人自然不太可能在任何教會紮下根來,他們是教會的流動人口。我想,只要他們參加聚會,不管在哪裡都無妨,只是別指望他們會對教會有多大貢獻。因為等他們和弟兄姐妹熟悉起來,馬上就要告別了,況且他們也不會把自己的才幹奉獻給神。

2.在教會受過傷

以西結先知告訴我們:“你們這些肥壯的羊,在美好的草場吃草,還以為小事嗎?剩下的草,你們竟用蹄踐踏了。你們喝清水,剩下的水,你們竟用蹄攪渾了。至於我 的羊,只得吃你們所踐踏的,喝你們所攪渾的。‘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我必在肥羊和瘦羊中間施行判斷。因為你們用脅用肩擁擠一切瘦弱的,又用角抵觸,以致使 他們四散。”(《結》34:18-21)

這個比喻,很形象地描述了舊約以色列民中的不公平、不和諧。今天教會裡,也有這樣的現象,一部分人造成另一部分人傷心。他們當然會受到上帝的審判,但是那些受傷的人,如果教會不能及時安慰他們,醫治他們受傷的心靈,他們是很難再在這間教會待下去的。

我帶過一個青少年點,在那裡工作了4年,最後傷心地選擇離開。原因我不便詳說。作為一個帶領人尚且有這種受傷感,何況那些平信徒或是普通同工?因此,我非常同情那些因受排擠、受攻擊而選擇離開的人。

3.覺得教會不合我意

一個人對教會的滿意度,是會變化的。比如在剛信主時,他覺得教會裡每個人都比自己好──罪人蒙恩初得救,當然看那些早作聖徒的比自己強了。弟兄姐妹對這個“初生的嬰孩”,也會多一些關照。所以,他覺得教會生活很美好。

然而時間長了,教會裡的人對他不再那樣重點關注了,他覺得自己受了冷落。同時,他對教會,對弟兄姐妹的脾氣和個性,甚至軟弱,也有了一定的瞭解。他開始覺得,教會裡怎麼這麼多小人、粗俗之人!他如果自義的話,就會看不起別人,不願與那些人為伍。於是,他心生去意。

4.個性與人難以相處

當一個人的個性太強,又不願意為主捨己,他是無法在教會裡與人相安無事的。他有棱有角,自然會在很多地方與人發生衝突,甚至無法與人相處。

如果他是平信徒,這時他會換教會。如果他是同工,就會覺得別人不支持他,不配合他,不認同他。他會氣餒、失望。在罷工或採取不合作態度之後,他可能“跳槽”。但不管他到哪個教會,都可能做不長久,因為每個教會都有和他合不來的人。也許到了最後,他只能自己創建一個教會。

然而做獨行俠,獨來獨往的服事是很難成功的。像保羅和巴拿巴,因馬可而分開,兩人都必須另找同伴,才能繼續傳道。所以凡是喜歡單打獨鬥的人,最後還是得學會與人合作。這樣看來,與其要別人改變,不如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

5.覺得教會沒有前途

比如,有一個很有心志的人,一個屬靈的理想主義者,希望教會能讓他發揮才能,希望教會能更復興、更完美,但是教會卻不都如他願。當他的提議總是通不過,當他 要求的機會總是得不到,當周圍的同工一個個死氣沉沉,當教會前途一片黯淡時,他的忍耐到了頭,只能遺憾地離開,去找另一個“有希望”的教會。

不過,到了新教會,他是新人,未必很快得到服事的機會。他就更沒耐心。於是,就在不斷的跳槽中,他一直實現不了自己的抱負。這些人是最值得同情的。

三、如何才能不流浪?

健全的教會都有會員制度,以儘量確保信徒的穩定性。然而,這是一種外在的約束。如果教會沒有很好的牧養,有些羊遲早會離開。所以,教會必須加強牧養,儘量滿足會友的各種需要。

不過,百密一疏是難免的。有些需要,也是一下子沒法滿足的。所以,作為羊來說,必須調整自己的心態。如何調整呢?

1.不嫌棄

俗話說,子不嫌母醜。一個教會,即使有再多的問題,教會裡的人再難相處,只要這是你“出生”的地方,是你的娘家,就不應該嫌棄。你應該為她的不完美禱告,而 不是看到哪個教會好,就往哪裡去。需知“這山看著那山高”,每個教會都有自己的長處。如果我們能多看自己教會的優勢,學會欣賞弟兄姐妹,常以為虧欠,就能 留守下去。

2.忍耐到底

上帝要使用一個人是有時間表的。比如大衛,雖然早就受膏了, 但仍要經過10幾年的磨難,30歲才能登基作王。在這10幾年裡,如果大衛等不住了,抓住機會殺了掃羅,雖然他也能得到人民的擁戴,在上帝面前卻是通不過 的。因此,大衛寧願忍耐到底。彼得勸勉我們:“所以你們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時候祂必叫你們升高。”(《彼前》5:6)

本文請勿轉載。

作者現住溫州,基督教文字工作者。

本文選自《舉目》55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