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登於《舉目》官網天下事專欄
2015 年 6 月 26 日,美國最高法院對同性戀婚姻做出決定,以 5 比 4 的票數裁定全美各地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編註)
面對這個判決,基督徒該如何回應?
這個判決,帶給社會的影響是深刻的。不論是支持同志婚姻或反對的,都承認這是美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對支持同性婚姻的人來說,這是人權的勝利日;對反對的人來說,這是美國社會道德破產的指標日。
將有何等衝擊?
美國的基督徒群體,基本上不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當然有例外),採取的是“反對,但願意與‘同志’(指同性戀者。編註)對話,接納‘同志’”的立場。在法律上,則是積極地反對同性婚姻的合法化。
同性婚姻在全美國合法化,到底會帶來什麼樣的衝擊?可以想見,在不久的將來,在美國公立教育系統中,孩子會被灌輸“同性婚姻是正常的”,“同志”運動也將被神化成民權運動的一大勝利。至於基督徒團體,教會還能夠公開教導一夫一妻的婚姻才是上帝心意嗎?教會還有權利為了信仰,不為同性舉辦婚禮嗎?社會將怎麼看待堅持“一夫一妻”的基督教群體?在此同時,危機就是轉機,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又帶給教會哪些契機?
美國最高法院的裁決,標誌著美國基本教義派教會在美國公共政策的影響力邊緣化——從此,至少在同性婚姻的議題上,教會的立場不再是主流民意,與社會的主流意見背道而馳。若要堅持婚姻是一夫一妻,不但可能被社會視為冥頑不靈的守舊派,甚至可能“違憲”,付出法律方面的代價。
應該如何回應?
對此,北美的教會該怎麼回應?是要繼續打法律仗和宣傳戰,用各式各樣的方法爭取取締同志婚姻的合法化,爭取主流民意的支持,還是退縮到自己的角落,一面批評同性婚姻,一面與世隔離,發展自己的教育系統,不再與主流社會接觸和對話?
★ 初代教會的經歷
基督徒今天所面對的困境,其實並不新鮮。早在初代教會,基督徒就曾因為秉持與主流社會不同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受到主流社會的批評、嘲笑、排擠和逼迫。
舉幾個例子,在第一世紀羅馬帝國中,基督徒因為不願參加以殺戮為主的娛樂活動(競技、角鬥),被主流社會認為極不合群,是反社會人士!基督徒反對婚外的性行為和同性的性行為,這對當時的社會來說,也是非主流,被嘲笑、被排擠。
當時的基督徒非常照顧貧窮人。他們為窮人所做的,遠超過社會認為該做的。當基督徒聚會時,打破種族和階級的差別,所有的信徒聚在一處。這也被當時的社會認為是很荒謬的。最後,基督徒認為基督耶穌是人類唯一的拯救、唯一的主,這在宗教多元的希臘、羅馬人的眼中,是非常狹隘的,毫無包容性。
★ 彼得的勸勉
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中,彼得勸勉基督徒,要除去“一切的惡毒(或譯:陰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你們若嘗過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 (《彼前》 2:1-3)
彼得要基督徒不以嘲笑回報別人的嘲笑,不以毀謗回應別人的毀謗,不以惡毒回應別人的攻擊……他勸勉基督徒不斷成長,進入救恩。因為,基督徒已經體驗過主是美善的。體驗過主是美善的,是基督徒力量的來源,也是基督徒回應社會的基礎。
彼得提醒基督徒,連主耶穌都曾被人棄絕(參《彼前》 2:4)。如果連主自己都曾被棄絕,那麼我們跟隨祂,當然也會被人棄絕。然而主耶穌這位被棄絕的“活石”,最終成為上帝“所揀選、所珍貴的房角石”(參《彼前》 2:6),使信靠祂的人不至活在羞恥中。
勿忘真實身份
彼得接著提醒基督徒,我們的真實身份,是“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屬上帝的子民”(參《彼前》 2:9),是在世界上的客旅和寄居的人(參《彼前》 2:11)。基督徒該如何回應社會,關鍵在於認識自己的真實身份(不單是個人,也包括群體的身份)。
★祭司
基督徒是祭司,在世俗社會和聖潔上帝之間作橋樑,使上帝能夠透過我們,居住在世俗社會中,也使世俗社會的人能夠透過教會,認識聖潔的上帝。基督徒不應退出主流社會,應該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在公共空間見證耶穌基督,和祂帶給人類的福音,並創造、維持一個能夠使人遇見上帝的環境。
★神國公民
基督徒是被分別出來的神國公民,雖然住在世俗社會中,卻不按照世俗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文化生活,而是按照上帝所啟示的生活方式來生活。
美國的保守派基督徒,往往留戀過去基督教信仰主導主流民意的時光,希望恢復基督教信仰主導社會價值的往日榮光。但今天,最高法院的裁決敲醒了基督徒,使基督徒認清一個事實:世俗政權和社會的認可,不能也不應該成為我們依靠的對象。也許,當基督徒認清這個事實時,教會教能重新找回先知性的聲音,單單依靠上帝和聖靈生活,和見證福音。
★ 上帝的子民
基督徒是屬上帝的子民,不屬於這世界。不論是想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主流社會之上,還是修正自己的價值觀來迎合主流社會,當基督徒想方設法消除自己與世俗社會的界線時,教會獨特的身份和先知性的聲音,也就消失了。基督徒群體的身份,不來自這社會的認同,也不被這社會的主流民意所綁架,而是來自上帝的揀選和認同。
★ 擁有綠卡的居民
基督徒在這世上是寄居的。用今天的話來說,基督徒就是“擁有綠卡的居民”。我們居住在這社會中,要以愛和尊重,參與並服務我們所在的社會和民眾。然而,我們最終的“國籍”和效忠的對象,卻不是現在所居住的國家、社會和社區,而是上帝的國。
不論這個社會對基督徒充滿敵意,還是完全接納,我們都被呼召,要持續地以好行為服務身邊的人。聖經告訴我們,最終,連那些毀謗基督徒的人,也會因為基督徒的好行為而頌讚上帝。
我的五點建議
面對公共議題,基督徒“以什麼樣的態度和姿態”來回應,和我們回應的“內容”一樣重要。我們的一言一行都被公眾檢驗著——人們在觀看基督徒的言行、舉止,是否與所傳講和所見證的福音一致。
根據《彼得前書》2:1-12,我對“教會如何回應同志婚姻的全面合法化”,有幾個想法:
第一,基督徒要記得自己真正的身份,是祭司,是屬上帝的,也是寄居的客旅。
我們的核心身份不是來自我們對特定議題的立場,而是我們是屬於誰、被賦予的使命、以及被呼召踏往的旅程。如果我們的身份認同是建立在自己對某件事的立場上,那麼,遇到意見不同的人就容易被激怒,並採取攻擊性或防衛性的態度和行動,因為對方威脅到我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
基督徒唯有把身份認同建立在基督耶穌裡,才有真正尊重不同意見的可能,也才可能在基督徒群體內,有不同立場的交流,並與世俗社會展開正面的對話。
第二,基督徒不應隨從主流民意而放棄上帝啓示的真理。應帶著謙卑的心,持續探索和順服上帝透過聖經所啟示的真理,並溫柔、勇敢地用言語和行為來見證福音。
第三,基督徒不要用攻擊性的方式來回應各方的輿論和評論,包括那些蓄意的嘲弄、毀謗和攻擊。
第四,不論這社會對基督徒是敵意或善意,是排斥或接納,是熱情或冷漠,基督徒都應持續服事社會和民眾(不論他們的性傾向是什麼、來自什麼樣的宗教背景、或對特定議題採取什麼樣的立場)。
最後,基督徒不要灰心,應該帶著盼望和愛心——而不是害怕或憤怒來回應最高法院的判決。
我們的盼望
我們的盼望,是建立在基督將要再來、對這世界的恢復和更新,而不是通過合乎聖經價值觀的法律。在新天新地中,將不再有憂傷或眼淚,所有的人都將因為基督徒忠心的見證,而頌讚上帝!
基督徒如此做,絕不是為了要證明自己比較有修養,而是因為上帝透過耶穌,向我們彰顯了祂的愛、溫柔和能力。
我們所跟隨的耶穌曾來到我們當中,向我們顯示父神的愛和真理——在人嘲笑和棄絕祂時,祂,反而選擇了饒恕,為他們尋求上帝的憐憫;對於那些在緊要關頭離棄祂的門徒,祂不僅饒恕,還接納他們、愛他們。
耶穌最終被交在世俗社會的權力手中,釘在十字架上,死了,3天後復活,升為至高,祂的名超過萬民之上。這是我們所跟隨的主,也是基督徒盼望和力量的來源。
編註:參考鏈接《不合潮流,或中流砥柱?——美國基督徒與同性婚姻(談妮)
作者為80後牧者,實踐神學博士,在北美專職牧養華語青年。
延伸閱讀:
“有愛無類” ——愛神,也當愛同性戀者
同性戀:文化符號或是福音對象?
酒吧裡的同性戀和福音派:超越文化的戰爭(裴重生編譯)2013.12.20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