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禁欲——简朴生活的原则与实践(新民)

本文原刊于《举目》74期。

文/新民

“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 4:12-13)

简朴生活就是简单而朴实的生活,与富贵奢侈截然相对。那么,基督徒如何在与时俱进的物质繁荣中,仍然过著符合上帝不变心意的简朴生活呢?

新旧社会两重天

先容我简单回顾一下我的少儿时代。

于物质贫瘠的年代,我在时不时透风漏雨的茅草房里长大。那时,能打赤脚就不穿鞋;一年到头通常只穿一双布鞋——坏了再补,补好继续穿。而雨靴,算是奢侈品。

每逢青黄不接的日子,我们只能吃酱油拌饭,因为醃菜醃肉都吃完了,而自家菜园的青菜还没有长起来,下一头年猪还幼。

上了大学,我还记得那双军绿色的解放鞋,已经洗得脱色了,我仍然小心翼翼地、把鞋带平展地穿过鞋背的洞眼系牢。那个穿着洗干净的旧鞋,喜滋滋走在珞珈山樱花大道边的阳光少年,如今历历在目,它在我的记忆里重播,时时提醒我简朴生活的画面。

当年提两个箱子来美国留学的我,如今已经是3个大孩子的父亲了。

研究生毕业后,我有了正职的工作,在同一个地方上班,至今1/4世纪。

工作3年后,住上了跟自己几乎同龄的小洋房。虽然比不上社区新建大房子,但对于5口之家,算是新旧社会两重天,生活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了。那么,新的简朴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简朴生活的原则

基督徒简朴生活可以用3项圣经原则来概括:知足常乐,助人为乐,安贫乐道。但简朴生活不是实践苦行僧的禁欲主义,而3个原则都有“乐”在其中:

  • 知足常乐

“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提前》6:8)

BH74-13-7856-图2-郭颜摄-1222_6 宽400耶稣在财主与乞丐拉撒路的比喻中,这样描绘财主的生活:“有一个财主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天天奢华宴乐。”(《路》16:19)天天锦衣美食的奢华宴乐生活,不仅是当年财主生活的写照,也是今天许多人的梦想。各种购物中心门庭若市,也生动地刻画出人们对物质享受的普遍追求。

但耶稣在登山宝训里提醒我们,要纠正追求的对象,摆正生命的优先次序:“所以,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 6:31-33)。

在这样的认知与生命经历中,我们越来越认同“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诗》23:1)知足不是不思进取,乃是对那位赐百物给我们享用的上帝,有绝对的信靠。

  • 助人为乐

“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太》19:19)

彼此相顾的基督徒团契里,孩子从小可以互穿百家衣(弟弟续穿自己或别人哥哥的衣服,妹妹接着穿姐姐的衣服),不必都各自购买很快就不合身的新衣。与有需要的人分享可以继续使用的旧家俱。这些做法,是提倡简朴、激发爱心的美好传统,值得发扬光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天增岁月人增磅。有些不再合身的衣服,可以捐赠给当地慈善机构,也可以赠送给周围身材合适的弟兄姐妹。有弟兄送毛衣,有长老送夹克,穿在身上,暖在心里。

  • 安贫乐道

“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祂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祂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林后》 8:9)。

保罗当年对富足的哥林多教会的提醒,也是对生活在富足中的现代基督徒的提醒。我们即使有经济能力过得起更富足的生活,但为了更多投资永恒,关爱邻舍,就自甘贫穷,耶稣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愿我们“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腓》2:5),知足常乐,助人为乐,安贫乐道,荣耀主名。

常见的实际问题

1.基督徒可以住大房子吗?

“这殿仍然荒凉,你们自己还住天花板的房屋吗?”(《该》 1:4)

若干年前去云南苗寨短宣,我发现那里的村庄教堂,总是全村最醒目最漂亮的建筑。那里基督徒遵照上帝透过先知哈该对祂子民的吩咐,没有人愿意自己住房,让人羡慕超过教堂的。他们像诗人热望:“人对我说:我们往耶和华的殿去,我就欢喜”(《诗》 122:1)。

教会是属基督的生命共同体,固然不是教堂可以等同的,但教堂确是社区的有形灯台,是社区基督徒周间与主日聚会的公共场所。

如果一个社区的基督徒都各有其房,本可以有条件筹钱购买或建造教会聚会用的教堂,却一直只愿租借场地,也不多彼此开放家庭用作团契小组聚会,难免被人诟病,也不蒙上帝喜悦,对教会的健康成长不利。

如果一个基督徒蒙上帝恩典,有足够的经济收入,热心奉献,乐意开放家庭,住大一点的房子可以成为多人的祝福,也未尝不可。但如果住大房子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需要增加打工挣钱,当负债累累的房奴,就非常不可取了。

基督徒不买房子是否更合乎简朴生活原则?不买房子的好处是具有更灵活的搬迁自由,而且不必为房贷等操心。但如果不是临时居住一地,买房通常比租房更划算,开放家庭也更有活动空间。有人即使不买房,但仍然过得相当奢华;有的人买了房,却生活简朴有加。

房屋不仅是上帝赐给我们个人家庭生活的安歇之地,也是可开放给基督大家庭,接待附近弟兄姊妹与远客的居所。笔者在布道旅程中,受到许多可敬可亲的基督徒家庭的热情接待,倍感主内一家的温馨。让我们继续学习“用爱心接待客旅”(《来》13:2)。

2. 基督徒可以买名贵汽车吗?

有些基督徒商人,为了不言而喻地传达某种约定俗成的社会身份,也开香车宝马,出入商务谈判场合。倘若时时纠正动机,似也无可厚非。但我每每开车在路上,看见年轻人开名贵小车,不免为之担心。即使工龄有年,甚至位高权重,我也常常想,那部名车的防锁刹车装置,或者一个可以加热的皮椅,是否属于慈善机构与穷人?

但愿富有的基督徒,优先奉献给上帝国度的各种需要,先人后己地享用上帝的恩典。

基督徒可以买新车吗?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因为新车头两、三年折旧率大,倾向于买至少两、三年车龄的二手车。但如果你准备长期使用,买非名贵新车也是相当划算的。

笔者在90年与02年先后购买了两部丰田佳美,各花了美元11,000多与22,000多。这两部车分别在12年间,开了几乎20万与24万英里。后面这部,除了正常磨损保修及隔周添加一点机油,仍在使用中,里程可达月球——包括数万英里的来回神学院,与周末外出讲道。

不管开什么车子,我们都需要问自己:这部车有多少里程是为服事主而跑出来的?这部车有多少时候,成为一个移动的圣殿与释放馨香祷告的祭坛?我的金钱是花在贵重的名车上,还是在贵重的圣工上?

3. 基督徒可以购置高档家俱吗?

购买高档家俱固然可以刺激经济;但基督徒需要认真检讨自己的内心动机——如果只是为了人前炫富、有面子,就宁愿不要买高档家俱。买了之后心回意转,可以考虑奉献给有需要的人与机构。

如果拥有豪宅与高档家俱,但从来不吝啬开放家庭给弟兄姐妹和远客使用,也不心疼客人不小心弄脏家俱,那么恭喜你,你真的在基督里,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了。

一个更自由的境界,乃是面对自家不高档的家俱,不仅不自惭形秽,也面无难色,更心存满足,喜乐满溢。

当然,不是高档家俱都绝对不可买。有些是出于身体健康的必要,比如合适脊椎发育与病愈的床,适合人体工程学的座椅,适合老年人的自动吸尘机器人……等。有些家俱经久耐用,长期使用后的年均开支,也合乎简朴生活原则,买来也未尝不可。

笔者研究生毕业时,在一家倒闭的家俱店花了约千元买了两件一套带沙发床的布沙发,快25年了,仍然陪伴我们,数万人次曾在上面坐过休息过。那是我们迄今所买唯一的新沙发。朋友出于爱心送给我们旧沙发,也先后使用数年不等。

多年前的圣诞节,一位做房地产的姊妹,特别送给我们一个旧餐桌与8把漂亮的红漆旧椅子。后来岳父还用他擅长的木工活,把餐桌四围加宽加固了,方便宴客。我数年如一日地坐在这个超大餐桌上读书写作,包括写现在这篇文章。团契祷告会轮到我家时,大家围桌而坐,其乐融融。

4. 基督徒可以一掷千金在个人爱好上吗?

每个人兴趣爱好不都一样。有些兴趣爱好需要花可观的钱,比如旅游、滑雪、打球。这方面,保罗提醒我们,“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我都可行,但无论哪一件,我总不受它的辖制。”(《林前) 6:12)可见,我们凡事需要量力而行,适度适切适可而止,做真正的自由人。

每逢特别的日子(比如生日与结婚周年),以团聚宴席或者举家出游的方式来庆祝,诚然值得。若能提前计画,寻找价廉物美的旅游线路,则合乎简朴的原则。又如,滑雪爱好者,自备滑雪器具,一年几次结伴滑雪,不失为康健体魄、增进友谊之举。

年轻时,我爱好踢足球。送孩子上中文学校的日子,我与尚年轻力壮的家长们在学校的操场踢球健身。过了不惑之年,身体吃不消了,我开始改学高尔夫球。所幸这边公立球场特别便宜,便宜的一场20美元上下。一年如果抽空打一、二十次,等于一年花费3百块左右投资在健身,算是经济实惠。可惜忙里不容易偷闲,过去的一年,我打了不过5次。

在天气好的日子,我与妻子常常一起遛狗,散步散心。对于需要花钱才能走路的高尔夫运动,散步是最不花钱的运动了。当然,你需要买一双合适的鞋走路。我近年散步总是穿儿子送给我的一双不算贵的轻便白鞋。

作者来自中国湖南,现任职于新泽西某制药公司研究所。

One response to “不是禁欲——简朴生活的原则与实践(新民)”

  1. […] 注:参新民,《不是禁欲——简朴生活的原则与实践》,http://behold.oc.org/?p=27494。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