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六日(二) –過客匆匆(張怡昕)2015.08.27

DSC_0605

挪威六日(二)–過客匆匆

本文原刊登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

去挪威南部的Staubo島上看美國爸媽之前,我先在挪威的首都奧斯陸Oslo玩了幾天。挪威的物價出了名的貴,就是在北歐國家裡,它的物價都是最貴的。那在Oslo玩,有什麼比較好的方法呢?

去之前我搜索了很多資訊,後來還是決定買奧斯陸卡(Oslo card)。現在很多旅遊城市都推出了這種卡,允許遊客在一定時間內不限次使用公共交通,也包含一些博物館和景點的門票。從飛機場一到奧斯陸市中心,我就去了旅遊資訊中心,買了48小時的奧斯陸卡,470挪威克朗,相當於50多美元,350多人民幣。還拿了地圖和很詳細的景點介紹(Oslo Guide),工作人員也給我介紹了一些景點。

買了這張卡,自然要好好使用了。參觀完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地City Hall和旁邊的諾貝爾和平博物館,我就搭渡輪去了博物館島。這島上集中了五座博物館,The Polar Ship Fram, Kon-Tiki Museum, Norwegian Maritime Museum, Holocaust Center, Viking Ship Museum, Norwegian Museum of Cultural History。然後離開博物館島,去了易普生博物館,滑雪博物館Holmenkollen Ski Museum。第二天去了Munch Museum,Botanic Garden,Natural History Museum,Akershus,Resistance Museum,現代藝術博物館AstrupFearnley Museum,雕塑園Vigelandsparken。

行程緊湊,很容易就寫成流水賬,不如和大家分享一些感受。

1. 當我知道我只有有限的時間,知道我能享受的資源和條件都是付了代價的,我似乎更珍惜時間了。48小時的奧斯陸卡,充實的Oslo2日。平日為什麼沒有這麼高效?求主指教我,懂得數算自己的日子,讓我得著智慧的心。

DSC_0073
2. 旅行前我一般都會做功課,去瞭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景點資訊,到了當地,也儘量先去遊客資訊中心,拿地圖,諮詢,請那裡的員工根據我的興趣介紹一些情況。這都使我的旅程常常能看到更多,學到更多。旅行尚且需要資訊和計畫,何況人生?

但無論怎麼計畫,旅行是會有很多必然的偶然和偶然的偶然的。本來想著在某個博物館只呆半小時,但身處其中,可能會想要更細看。本來想要搭某車,可能晚一點兒就錯過了,要計畫別的路線。如果因為這些而心煩氣躁,反而破壞了旅行的心情。有所計畫,然後順其自然看感興趣的東西,坦然地去應對變化。在重重限制中,仍然能夠達到開眼界的目的並且能享受這種過程,才是好的。

DSC_0421

3.讀史使人明智。參觀博物館,很多時候就是在讀史。這種感覺,是非常refreshing,inspiring, enlightening,又alerting的。受到啟發,震撼,又被警醒。我看的博物館越多,越不相信人類在進化。看著古時在艱苦條件下人們所創造出來的東西,看到那結實的船,大方而細緻的裝飾,真是讓人感歎他們匠心獨具。每個時代都有天才與能工巧匠!人類文明的進步,來自於知識和技術的累積,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享受了現代生活的種種方便。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一代過去,一代  又來,地卻永遠長存。”多去博物館看看,可能還能幫助人謙卑,能提高人對於名利的免疫力。

4.非常之觀,在於險遠。其實我不算去了什麼險遠的地方,但想要看到獨特的景色,確實要付出心思和努力。

DSC_0866 (1)

挪威文化歷史博物館的展覽館本身不大,但園區蠻大,有不少木屋。我看到路牌和地圖上都有提到一座1220年建造的木頭教堂,但指示不是很清楚。我在園區走到蠻偏的地方,又爬了坡,才看到這座老教堂,心裡真的是感歎,好險,差點兒就錯過了!走到那裡的遊客明顯少了很多。1220年的木頭教堂,仍然整齊肅穆。

我還搭metro地鐵/輕軌去了Holmenkollen Ski Museum滑雪博物館。給遊客的地圖上根本沒畫Holmenkollen區,估計是因為很多遊客不會去這個離市中心比較遠的地方。從metro站走出來,還要往高處走。走呀走呀走呀走,到了博物館,和工作人員講了幾句話,人家很好心的告訴我,搭電梯到某層後,有cable car纜車可以上到跳臺最高處的觀景平臺,風景非常好!

果然,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登觀景平臺而小Oslo市。

DSC_0006

觀景平臺上,人也蠻少。

5. 人的能力是巨大的。

Fridtjof Nansen(1861 – 1930)在1893到1896年率領了北極探險。在Fram博物館,我看到了當年他們用的木船。巨大的木船,高高的桅杆,站在這艘一百多歲的船上,那種震撼,難以用語言表達。1890年代,他們就到了相當靠近北極的地方!要知道當年可沒有什麼鋼鐵破冰船,雪地摩托,直升飛機,就是木船,雪橇,雪板,狗!

在Kon-Tiki Museum,我看到Thor Heyerdahl (1914-2002)在1947年橫跨太平洋的木筏。橫跨太平洋,居然就靠一個木筏!真的只是個規模大點兒的木筏!101天,漂流8,000多公里,為的是證明他的一個想法,“太平洋中的波利尼西亞群島的第一批居民是5世紀從南美洲的秘魯漂洋向西而來的。”(from wikipedia)這種熱誠和勇氣讓人敬佩!

DSC_0671

The Vigeland Park 裡,有雕塑家 Gustav Vigeland(1869 -1943)創作的兩百多尊青銅和石頭雕塑,都是人體雕塑,是人生種種場景的描寫。相愛的情侶,開心地抱著孩子的媽媽,老人與孩子,等等等等。很多雕塑都讓人感覺那人是活的,那情是動的,非常奇妙!兩百多尊雕塑,都是Gustav Vigeland一個人創作的,沒重樣的!

人真該好好發揮自己的才能做美好的事!

6. 人的能力用歪了,也非常可怕。挪威被納粹佔領過,參觀大屠殺博物館和抵抗博物館時,真的是感到既心寒又感動。心寒的是那些匪夷所思的可怕惡性,感動的是在一片黑暗中閃爍的愛與勇氣。

大屠殺博物館裡,有個倖存者Samuel Steinmann,講到一個猶太女孩子Marie (Maya) Sachnowitz “The Princess of Larvik”,唱歌鼓舞其他人。倖存的Samuel當時才19歲,女孩子應該也很年輕。我仿佛聽到她的歌聲,仿佛看到暗夜中的星!

DSC_0625

在Resistance Museum抵抗博物館,看到一個木制十字架。在Bardufoss集中營中,也有敬拜,應該是秘密敬拜,由3個人分別保存這個十字架的不同部分。這段歷史不過是幾十年前的事情,現在是和平時代,貌似平靜安穩,但其實罪和黑暗仍然在尋找可吞吃的人。唯有創造了人類救贖了人類的上帝,才能在任何環境中,給人盼望和真正的生命。

DSC_0426

7. 旅遊最暖心的時刻就是人情的溫暖。從滑雪博物館下山趕地鐵,我一路小跑,但在很窄的階梯上碰到前面有人就不好意思超過,人家留意到,就提醒家人給我讓路。我在地鐵上擔心自己會晚到,耽誤了和host的碰頭,問旁邊一個人,他就幫我估算地鐵行車時間告訴我應該來得及。讓我沒想到的是,旁邊的另一個青年人聽到我要到火車站Tiger雕塑那裡去,快到站時他主動告訴我可以帶我去。這真的幫了我大忙!他說他剛從紐約回來,能夠感受遊客在大城市的迷失感。這就是同理心吧!

我的host也是一位非常讓人暖心的女士。之前我在Airbnb上訂住宿也有很多周折,直到搭飛機啟程前才完全落定。和host約好當晚在Oslo火車站碰頭,然後她帶我回家。其實她家是在Oslo附近的一個城市,要先搭火車,再搭汽車。之前說了Oslo物價高,但她買了很多吃的給住客做早點。她甚至做了pancake給住客吃,還讓我們帶上做午餐,想帶多少帶多少!我的火車時間早,還沒有巴士去火車站,她就早早起來開車送我去。她的熱情,真誠,細緻,慷慨,值得我好好學習。

WP_20150718_002

8. 多跟人交流,謙卑柔和的交流,彼此都受益。我的host很願意跟住客聊,瞭解我們的文化和想法。我和她分享了來北歐工作的感受,還有在教會裡有時因為沒有翻譯把芬蘭文翻譯成英文而不得不聽天書的感受。我也分享了當年在香港團契的老師告訴過我,他們一家在瑞典時,即使不懂瑞典文也堅持每週去當地的教會聚會(那個城市沒有英文教會,沒有中文教會),他說,因為去教會是大家一起敬拜上帝,所以即使聽不懂,也要去。這對我衝擊很大,因為以前我總覺得去教會主要是受教,如果我聽不懂,或者講道水準一般,我就會缺乏動力去教會。Host女士跟我有同感,但聽了以後,說自己以後也會多去教會。

DSC_06269. 在挪威市區看到幾間教堂,都在高處,都是那個區的制高點。可見當年人們把區中最醒目的位置是留給教堂的。但幾間教堂的門,都鎖著。我理解這肯定有保安的理由和人力的問題。但我也在想,教堂能不能是個平日也開放的地方?可以讓人參觀,也可以讓有需要的人尋求幫助。如果教堂只是用來主日敬拜或者舉辦一些儀式性地的活動,說實在的,好像有些浪費。
我在有的教堂所在的區,看到蠻多中東樣貌的人和穆斯林文化的標記。對於一個教區,如果只是有門常閉的教堂,那缺乏影響力也很正常。不能怪別人文化入侵。這已經不是走出去的問題了,是敲門能否給開門的問題。

DSC_066910. 這次在Airbnb上訂住宿時碰到好幾個拒絕和奇怪的認證失敗,是以前沒碰到的。本來會覺得煩,但很怪,我覺得上帝好像讓我能有耐心去再找。後來落訂的這位host,人非常好,住宿的環境比她照片上的好太多。我看來看去,也就頁面上那些資訊,我哪知道她人這麼好,住她那裡這麼開心!太多事情,不是人的眼睛能看出來的。

DSC_042811.對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展品我真是沒什麼好說的。我參觀了世界各地蠻多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只能說,現代藝術所傳達的創作者的想法,基本就是對現代生活的空虛感。虛空的虛空。其實不用你說,我也知道人生可以很空虛很無聊。有沒有必要成天就說空虛無聊,變著花樣說空虛無聊?我覺得種盆花都比搞那些花大錢反應虛空和無聊的裝置藝術好。個人意見。

12.不期而遇的美好,生命的沉重。

我去了Munch Museum。Edward  Munch(1863-1944)是畫呐喊的那位。但我沒有想到的是,這段時間居然是梵高和Munch的聯合展覽!我以為我要到荷蘭阿姆斯特丹才能看到的梵高的畫,居然在奧斯陸看到了!展覽還有他們畫風的分析。

展館有兩位藝術家不同時期的作品,我感覺Munch晚期的畫比較不耐心了。有的畫,顏料都沒有能蓋住油畫布,筆觸比較浮。梵高的畫,真的是每一幅都很有筆觸。從不同的角度,會看到筆觸的反光。光看書裡印出來的梵高的畫,會偏暗。但實際上,油畫就算是暗色,都是有反光,有一種光澤的。看真品,比書裡印刷的效果好太多了!

Munch和梵高都是很有思想的人,他們的畫作是有思想的。展覽裡也包括他們的一些文字作品,可以看出來Munch是深刻而悲觀的。Munch後來取得商業上的成功了。介紹的冊子上,Munch自己說羡慕梵古,每一筆都是真感情。他羡慕梵古直到死都這樣畫。他希望自己有錢了,也能這樣。

面對著《吃土豆的人》的真跡,我非常感動,忍不住要和人分享。有多少人知道梵高是懷著效法耶穌的熱情去到最貧困的礦工中間傳教的呢?《吃土豆的人》這幅畫,裡面的人可以說長得奇怪甚至是長得醜,在燈下他們吃著最普通的土豆,但梵高說,他們享受著靠自己的勞動賺得的食物。是的,這樣的飯吃的安心!

Vincent_Van_Gogh_-_The_Potato_Eaters

“這幅畫裡,梵高用粗陋的模特來顯示真正的平民。畫家自己說,“我想傳達的觀點是,藉著一個油燈的光線,吃馬鈴薯的人用他們同一雙在土地上工作的手從盤子裡抓起馬鈴薯-他們誠實地自食其力”。該畫作是梵高1885年4月在荷蘭北布拉班特省基層政權尼厄嫩,赫爾溫和內德韋滕的尼厄嫩(Nuenen)鎮居住時的作品,也是畫家自認為其最好的作品。”(from wikipedia)

梵高只活了37歲(1853-1890),很坎坷。他一生畫了2,100百多幅畫,其中有860幅油畫。

人活著其實很辛苦。有的是肉體上要付出勞力,有的衣食無憂卻承受著精神上的磨礪。一些喜歡想事情的人會因為這個世界的陰暗而感到說不出的壓抑。我能感到Munch的壓抑。但在這一切之中,上帝的愛和上帝所賜予的對永恆的盼望,成為堅韌努力的終極動力,成為喜樂的終極原因。

註:

探險家Fridtjof Nansen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eace/laureates/1922/nansen-bio.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idtjof_Nansen

Nansen’s Fram expedi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nsen%27s_Fram_expedition

人類學家Thor Heyerdahl

http://www.kon-tiki.no/en/page/thor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or_Heyerdahl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9%98%E5%B0%94%C2%B7%E6%B5%B7%E5%B0%94%E8%BE%BE%E5%B0%94

雕塑家Gustav Vigelan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ustav_Vigeland

畫家Edward  Munch

https://fi.wikipedia.org/wiki/Edvard_Munch

畫家Vincent van Gogh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ncent_van_Gogh

Oslo pass

http://www.visitoslo.com/en/activities-and-attractions/oslo-pass/prices/

The Polar Ship Fram

http://www.frammuseum.no/Visit-the-Museum/Fram.aspx

Kon-Tiki Museum

http://www.kon-tiki.no/en/

Norwegian Maritime Museum

http://www.marmuseum.no/en/

Holocaust Center

http://www.hlsenteret.no/english/

Viking Ship Museum

http://www.khm.uio.no/english/

Norwegian Museum of Cultural History

http://www.norskfolkemuseum.no/en/

Holmenkollen Ski Museum

http://www.skiforeningen.no/holmenkollen

VigelandsparkenThe Vigeland Park 雕塑園

http://www.vigeland.museum.no/en/vigeland-park

Resistance Museum

http://forsvaretsmuseer.no/

Munch Museum

http://munchmuseet.no/en/

倖存者Samuel Steinmann,講到一個猶太女孩子Marie(Maya) Sachnowitz “The Princess of Larvik”,唱歌鼓舞其他人。

http://www.hlsenteret.no/utstillinger/qr/english_20.html

延伸閱讀

《挪威六日(一)–探望美國爸媽的恩典之旅》http://behold.oc.org/?p=27747

 

 

1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