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是否敲響了教會的警鐘? (漁夫)2015.10.02

互聯網是否敲響了教會的警鐘?  

本文原刊登於《舉目》官網天下事專欄

互聯網的興起使人類的知識快速地增長。互聯網也是最快速吸引人著迷的一件“新事”。在1990年,美國成年人使用互聯網的幾乎是0%。但是,20年後,這個比例已經增加到80%。在這20年間,美國也增加了2,500萬放棄宗教信仰的人口。

是不是互聯網助長了教會信徒的流逝?

根據美國麻州歐林工學院 (Ol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 in Massachusett) 的艾倫 ∙ 唐寧(Allen Downey) 的研究,從1985年起,美國大學本科一年級生,自稱不屬於任何教會的人數從8%增長到25%。而在美國總人口所做的調查裡,不屬於任何教會的一般美國人,也從1990年的8%增加到18%。

另外,美國的“教會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 在2012年發表的統計數位也顯示,每5個美國成年人就有一個是不屬於任何教會,而30歲以下的年輕人更是有三分之一是不參加教會的。

唐寧在他今年3月發表的論文《宗教歸屬,教育與互聯網的使用》(Religious Affiliation, Education and Internet Use) 中,提出互聯網的使用與信仰歸屬之間的關聯。

在每週使用互聯網僅數小時的人群中,參與教會的人數減少約2%,如果每週超過7小時,則有另外3%的人不再參與教會。

唐寧指出,關聯性並不意味有因果關係。但是,當他將其他的因素,包括教育,是否從小參加教會,鄉村/城市差異,以及收入都加以控制後,他達成一個暫時的結論,認為互聯網的使用是造成不參與教會的原因。

他提出一個論述:互聯網給有相似環境的人打開了新的思想方式,讓那些持有懷疑態度的人能找到共同想法的人。

他相信從小就沒有在教會環境長大的人所受到的影響最大,大約是脫離教會的人數的25%。大學教育大約有5%的影響,而互聯網則是20%的影響。

唐寧認為其他的50% 則是“一般的取代”:那些近年出生的人多多少少會比較少參與教會。但是,他沒有解釋為何會如此。

另外的解釋

教會研究中心則另外提出他們的解釋。

他們認為年輕人認為宗教組織與保守派政治深刻連接,所以他們不願意參加這些教會。尤其,年輕人對同性戀及墮胎的看法,與保守派的政治與宗教立場完全對立。

婚姻與生養子女的延後,以及更多地參與世俗社會,也都是造成脫離教會的因素。

但是,學者們說,不參加任何教會並不一定這個人就不再有信仰。不錯,這些人當中有無神論者,也有懷疑者。但是,其中有4,600萬的人,他們雖然不屬於任何一個宗派或教會,但是,他們還是或多或少的有信仰。這是現代社會與信仰不斷在改變的現象。而在其中互聯網只是這個複雜的謎團中的一部分。

弗蒙特州香蒲蘭學院 (Champlain College) 媒體、社會與倫理教師雪瑞 ∙ 凱西 (Cheryl Casey) 在她2006的博士論文中提出,在線民當中其實也包括了許多專門上網去搜尋有關屬靈與信仰方面資訊的人。她針對“網絡空間裡宗教儀式的再虛擬化”以及科技與宗教之間關係的轉變頗有著墨。她認為唐寧所提出互聯網與脫離教會直接的關聯,是十分合理的。

宗派似乎失去了對選擇教會的控制。因此,人們不再僅僅受限於要選擇哪個宗派或教會,而是可以與更多的人交流有關信仰的事情。

人們也許離開了正式的教會/宗派會籍,但是他們卻轉向凱西稱為“草根性的去探索有關信仰與宗教”。在這樣的探索中,媒體的本質就可以讓這類的交通/談話有有機性的成長。

危機與契機

創新,長期以來都對宗教有所影響。這樣的影響會繼續的發展下去。

凱西在她的博士論文中說:“新科技,像當年的印刷術,以及今天的互聯網,帶來了極大量的文化轉變。它們對宗教的挑戰是無與倫比的。因科技所產生的文化轉變,也改變了人們對上帝的看法。這個改變會如何發展仍有待分解。”

不錯,互聯網在歐美帶來了不少人不上教堂的現象。這是個危機。但是,如果基督教會與機構能找出迎合線民的方法,提供網上有關信仰的資訊。這又何嘗不會成為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的契機呢?

要如何提供這樣的資訊,什麼樣的資訊能吸引線民的興趣與探索的意願。這正是我們的挑戰。

One response to “互聯網是否敲響了教會的警鐘? (漁夫)2015.10.02”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