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心不是獻金(劉孝勇)

本文原刊於《舉目》53期

劉孝勇

       “有些人耀武揚威地把奉獻丟在奉獻盤上,彷彿在說:‘瞧,上帝總算覺得舒服了吧!’……  上帝根本不需要你的任何東西,連你的一角錢也不要。你如果這麼做,是損害自己屬靈的福氣。你有權保有一切屬於自己的財物,但是這些財物不僅會腐朽敗壞,也終將毀掉你。”
——陶恕(A. W. Tozer,註1)

幾種奉獻觀

        縱覽整本聖經可以發現,聖經談到奉獻時,著重的不是獻上了什麼,而是奉獻者的心。
獻金和獻心,到底有什麼關係?弟兄姊妹應該怎麼看奉獻?

        有人以為,奉獻就是把“剩餘的”拿出來——自己先留下生活、教育、繳稅、娛樂的開銷,再把餘額的零頭拿出來奉獻——如果刨除去了所有的開支,還結餘220元,最後奉獻的多半是零頭20元。這種奉獻觀,叫做“剩餘奉獻觀”。

        還有人,抱持的是“投資奉獻觀”,以為自己奉獻後,神一定要回報,而且只能多、不能少。
還有的人以為──奉獻得愈多,在教會中就愈有權利和影響力。這種觀念,應該可以稱為“權利奉獻觀”。

        也有人視奉獻為一種榮譽,所以不少教會把奉獻者的姓名和金額登錄出來,甚至用貼紅紙的方式,介紹奉獻者對教會的貢獻。這是“榮譽奉獻觀”。

        還有人持“責任奉獻觀”,認為“教會興亡,匹夫有責”,所有的會友都應該負起責任,讓教會生存下去……

        上述的這些奉獻觀,是把神當成只配得剩餘資產的人,或是生意往來的夥伴、權利交換的管道、出名得利的工具……

        很難苛責這些人,不是嗎?他們至少比那些沒有奉獻的人做得好。然而,聖經教導我們,神真正在乎的是人,是人的心,而不是人所拿出來的。

重在全心擺上

        舊約的獻祭,不是只獻牛羊牲畜而已,而是要獻祭者全心的擺上。燔祭、平安祭、贖愆祭,都要求“無殘疾”的牲畜(參《利》1﹕1-17, 3﹕1-17, 22﹕18-30, 5﹕1-6﹕7)。

        這種“完全”的觀念,還表現在要將祭牲全部焚燒(參《利》1﹕9),以及素祭時,以“初熟之物”代表“全部”農作物獻祭(參《利》2﹕14)。

        這種“完全”的要求,來自於神,提醒奉獻者全心全人的擺上。難怪神悅納了亞伯的獻祭,卻厭惡該隱的(參《創》4;《來》11﹕4)。這也是為什麼先知彌迦, 責備那徒有表面敬虔的世代:“我朝見耶和華,在至高神面前跪拜,當獻上什麼呢?豈可獻一歲的牛犢為燔祭嗎?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嗎?我 豈可為自己的罪過,獻我的長子嗎?為心中的罪惡,獻我身所生的嗎?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祂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 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6﹕6-8)

       “千千的公羊”和“萬萬的油河”本就屬神。神最想從獻祭者得到的,不是這些祭物,而是獻祭者的全心。

       明白這一點,就不難瞭解主耶穌要門徒積攢財寶在天上的原因——“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參《太》6﹕21﹔《路》12﹕34)

       所以,不是用稅前、稅後來計算自己該拿出多少奉獻,而是要問自己:你的心到底在哪?你想把你的心獻給這個世界,還是獻給神?

        多年前,筆者在台灣念神學的時候,在實習的教會中遇到一位年長的弟兄。他獨自撫養年幼的孩子,生活實在辛苦。有一天,教會的辦公室突然多了一台全新、功能齊全的影印機,同工們都歡呼,終於可以擺脫以前那台不斷卡紙、效果差、功能又少的影印機了!

        然而,沒有人知道這台新機器是打哪來的。最後,筆者才知道,原來新影印機是這位弟兄奉獻的。他原本一直存錢,希望儘快把自己那台破機車換掉,但現在他把攢的 錢全部拿出來,買了教會最需要的影印機。他說了一句話,讓筆者深受感動:“我的破機車還可以騎,但是神的影印機不能等!”

       這位弟兄在奉獻的時候,就是把整顆心都給了神。

在乎的不是比例

       十一奉獻是把所得拿出1/10獻給神。但如果心不對,就算拿出9/10來奉獻,也是枉然。
亞伯拉罕是第一位作十一奉獻的人(參《創》14﹕20),以色列的先祖雅各也行十一奉獻(參《創》28﹕22)。摩西五經清楚載明,十一奉獻是神的律法,包 括一切的農作物──“地上所有的,無論是地上的種子,是樹上的果子,十分之一是耶和華的,是歸給耶和華為聖的”(《利》27﹕30),還包括動物、牲畜 ──“凡牛群羊群中,一切從杖下經過的,每第十隻要歸給耶和華為聖”(《利》27﹕32)。

       1/10的奉獻之所以重要,因為這是神所定規的,也是歸神為聖的。換言之,持守1/10奉獻的人,因為從心裡順服神的吩咐,甘願把這種定額的物業獻給神。

        十一奉獻甚至帶著賜福的應許,神透過先知瑪拉基宣告:“……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瑪》3﹕10)

        不少基督徒認為,舊約已經過去了,現在活在新約裡,所以不用十一奉獻。然而舊約不是廢去了,乃是在新約裡成全。耶穌來不是要廢掉律法,乃是要成全律法(參《太》5﹕17)。一切舊約的應許,都要靠著耶穌基督成全,包括十一奉獻在內。

        為什麼不少基督徒不願十一奉獻?為什麼教會不敢放膽鼓勵十一奉獻?1/10算是太多嗎?如果你仔細看新約,新約非但不否定十一奉獻(參《希來》7﹕1-10等),還鼓勵 將人所有的,全部奉獻((參《徒》5﹕32-35;《羅》12﹕1;《加》2﹕20)等)。

        請問,你打算奉獻1/10,還是10/10?既然將心擺上的奉獻,可以讓人經歷神,信心得以淬煉,為什麼你不好好操練奉獻呢?這個機會可是神賜給你的!

要甘心樂意

       奉獻不但要全心,也要甘心樂意。今年7月安息主懷的英國神學家斯托得(John Stott),在解釋登山寶訓的時候說:“基督徒奉獻、付出的特徵是,自我犧牲、自我忘記,而不是自我誇躍。”(註2)

        這個“自我”如何,往往是基督徒奉獻的關鍵。自我膨脹會讓人看不見神,自我謙卑、犧牲,則會讓人的眼中只有神。保羅鼓勵哥林多教會奉獻,提到了這個“自 我”:“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 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林後》9﹕6-8)

        這段話至少提醒我們3點:

        第一,神並不勉強人奉獻。雖然祂把奉獻的機會賜給人,但人的自我可以“隨本心所酌定的”來奉獻。

        第二,神喜愛甘心樂意的奉獻者。

        第三,神使甘心樂意奉獻的人得到更多,讓他們有能力再去奉獻、幫助更多人(註3)。

       神透過使徒告訴我們,甘心樂意的奉獻,能帶來源源不竭的祝福,讓人死水般的生命,經歷神那豐盛無比的慈愛。

       早年德國畫家斯騰博格(Sternberg),以一位女士為模特兒,畫一幅仕女畫像。他畫的時候,那位女士不經意看到旁邊有畫好的耶穌釘十架圖(Ec-ce Ho-mo, 即,英文Behold, the Man),就不斷問畫家,為什麼這位慈顏善目的人,被釘在十字架上?

        因為繪畫需要高度的專注,而這位女士又問個不停,史氏索性停下畫筆,把耶穌為什麼釘在十字架上,如何拯救罪人,娓娓道來。女士非常感動,淚流滿面地問:“他為你捨了性命,你為他捨了什麼?”

        史氏也受到很大的感動,就把這句話加在他畫作上。這幅畫作後來在德國的杜塞多夫(Dus-sel-dorf),被一個玩世不恭的公子哥兒看到,他的生命竟然因此得到全然的改變、更新,最後蒙召成為傳道人。

        這個人就是欽岑多夫爵士(Nikolaus Ludwig Graf von Zinzendorf,1700-1760)。他所創立的摩拉維亞弟兄會,掀起了歷史上第一波大規模的基督教(新教)宣教運動,以短短30年的時間,在歐 陸、北美、非洲、亞洲、中南美洲建立了宣教基地,教會和信徒在各地快速增長。

        同樣受到這畫和題字感動的,還有聖詩作家海弗格爾(Frances Ridley Havergal)。她在1958年寫下《我曾捨命為你》(I Gave My Life for Thee),感動了許多人歸向主。
主耶穌為我們捨了性命,我們不當甘心樂意地為祂捨下什麼嗎?

同心同享恩典

        在神的心意裡,奉獻也是與人恩福同享、患難與共、同心同行。在基督徒的群體生活中,神透過奉獻,讓人經歷同心的團契。不是金銀或物資能成就這種關係,關鍵還 在人心。以色列人在曠野生活40年,每天搜集天上降下的嗎哪作為食物,每個人、每個家庭都照著飯量收取嗎哪,“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參 《出》16﹕18)。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中,用了這節經文,鼓勵弟兄姊妹奉獻,幫助那些窮困的肢體。他勉勵哥林多教會:“因為人若有願 做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我原不是要別人輕省,你們受累,乃要均平,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 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林後》8﹕12-14)這裡的 “均平”,就是平均、公平的意思,是基督的肢體之間,同心同享神豐富的恩典。

        保羅,主所重用的使徒,在得救之後,蒙神選召,四處旅行佈道。為了幫助耶路撒冷的窮人,他到處鼓勵奉獻,自己卻織帳棚養生,不接受別人捐助。唯一的例外,是來自腓立比教會的供給。

        在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保羅這樣形容:“然而你們和我同受患難,原是美事……我並不求什麼餽送,所求的就是你們的果子漸漸增多,歸在你們的賬上。但我樣 樣都有,並且有餘;﹔我已經充足,因我從以巴弗提受了你們的饋送,當作極美的香氣,為神所收納所喜悅的祭物。”(《腓》4﹕14-18)

        弟兄姊妹所擺上的奉獻,是神所收納、所喜悅的祭物。保羅這個接受者,喜樂地同心同享這奇妙的恩典,而腓立比的奉獻者,則是同心同受保羅的患難。這種超越的 團契生活,是不是很棒呢?照主耶穌所說:“因為門徒的名,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裡的一個喝”(參《太》10﹕42),都必得賞賜,何況基督徒透過奉獻,與 整個教會甚至更多人一起,過同心同享的生活呢?

        中國內地會之父戴德生,曾受邀去一個窮人的家裡。他發現那家的妻子生病,全家生活十分困頓。他很想幫助這個家庭,可如果他把口袋裡僅有的一塊錢送給他們,他自己第二天中午就沒錢吃飯了。

        他告訴這位窮人,他們在天上有一位慈愛的神。但他心裡一直有責備,因為那塊錢還在他的口袋裡。最後,他降服在神面前,決定專心倚靠神。當他把那塊錢拿出來給了窮人,他的心裡充滿了天上的喜樂。

        就在操練了這個信心功課的第二天,他收到一個裝著錢的信封,裡頭有不知名人士捐獻給他的金錢,數額比昨天他給出去的多了3倍。神讓祂的兒女透過奉獻,經歷同心同享的團契生活。

最單純的事

        奉獻的時候,人的確只看到你獻的金,摸不透你的心。然而,你整個心在神的眼中是赤露敞開的。神衡量一個人的奉獻有多大的價值,不在於他拿出了多少錢,而在於奉獻者所存的心。

        該隱以“地裡的出產”為祭獻給神,而亞伯則是向神獻上“羊群中頭生的”,結果神看中的是後者(參《創》4﹕1-15)。不是素祭、燔祭或植物、動物有什麼差別,是人的心到底如何。
誰能說初代教會的亞拿尼亞和撒非喇奉獻得少呢?他們把賴以維生的田產全都賣了,這可是大大一筆的奉獻吶!可嘆的是他們私底下留下幾分,欺哄了神,被神擊殺而死(參《徒》5﹕1-11)。

        誰能說寡婦的兩個的小錢奉獻得多呢(註4)?但在耶穌的眼中,這一點點擺上,是何等偉大的奉獻!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所投的比眾人還多;因為眾人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捐項裡;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他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路》21﹕3-4)
不是獻多獻少帶來差別,是人的心如何,決定了能否在神眼中蒙悅納。

        聖經中還有不少奉獻被神悅納的例子,像馬利亞獻上香膏(參《約》12﹕3)、男孩獻上五餅二魚(參《約》6﹕9)、哈拿獻上撒母耳(參《撒上》1﹕10-28)、亞伯拉罕獻上以撒(參《創》22﹕1-14)。

         如果每次要奉獻的時候,你不確定要怎麼奉獻,或奉獻多少,就看看這些屬靈前輩吧!要記得自己的的心正赤露敞開在神的眼中。

       獻心不是獻金。最單純的事,不是嗎?

註:
1. A.W. Tozer, Christian the Eternal Son: The Beautiful Portrait of Deity from the Gospel of John (Wingspread: Camp Hills, PA, 2009).

2. John Stott, The Message of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InterVarsity Press: Downers Grove, IL, 1978),131.
3. “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和保羅這句話意思最接近的,是《箴言》11﹕24-25:“有施散的,卻更增添;有吝惜過度的,反致窮乏。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也可以參考《箴言》19﹕17,及22﹕9。
在原文裡,“均平”(σότης)這個字就是平均、公平的意思。這個均平並不是要求人所無的,而是依照人所有的(富餘的),特別是同心的關係上,彼此一同分享神豐富的恩典。
4. 根據《路加福音》的記載,耶穌在聖殿,看到一位寡婦奉獻了2兩個希臘小錢(《路》21﹕1-4)。每個希臘小銅錢(Lepton),等於1/2個羅馬大銅 錢(Assarius),也等1/32個羅馬銀幣(Denarius)。當時,一個工人一天的工資是“一錢銀子”(Denarius,即1個羅馬銀幣,參 《太》18﹕28 ;20﹕2)。所以,寡婦的2個小錢,等於一個工人一天工資的1/16。

作者為北美華神教務主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