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举目》68期 庄祖鲲 信仰的骑士 论到丹麦这个小不点的国家,最有名的人,可能是以写童话故事著名的安徒生。他脍炙人口的“美人鱼”故事,成了丹麦的图腾和标志。然而若论到对世界思想界的影响力而言,可能另一位与安徒生同时代,却在普罗大众间默默无闻的哲学家祈克果(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才是真正的丹麦国宝。 在当代主导性的“存在主义”或“后现代思潮”里,祈克果与德国的尼采,常被并列为其先驱或鼻祖。此外,在基督教神学思想中,由瑞士神学家卡尔‧巴特(Karl Barth, 1886-1968。编注)所主导的“新正统主义”(Neo-Orthodox),也是源于祈克果思想的启发。由此,祈克果对现代思想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祈克果一生坎坷崎岖,造成他个性忧郁。他的父亲幼年时出身穷困、诸事不顺,因此,曾于12岁在一座山上牧羊时,对着天空咒诅上帝。没想到他日后却经商有成,晋晋身于上流社会。他对昔日咒诅上帝的事,一生耿耿于怀,深怕遭到报应。 祈克果有6位兄长和姊姊。后来他的母亲与大哥以外的兄姊,都在几年内先后去世。因此,他的父亲认定,这是上帝给的报应,致使所有的孩子都死在自己眼前。 祈克果曾称自己的人生,如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编注)的名言:“半是儿戏,半是心存上帝。”但1835年,当祈克果的父亲将年轻时的荒唐行径,以及“无可逃避的命运”告诉祈克果时,令祈克果的心灵震撼憾,在这一年的日记上,标上“大地震”, 并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所真正需要的,是在我心中清楚知道:什么是我该去做的?而非什么是我该去知道的?重点是:我要了解自己,了解上帝希望我去做什么?去发现一个对我为真的真理,去发现那我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理念。” 这成为他一生的追求方向,也是他的座右铭。 随着父亲一天天老迈,祈克果觉得自己也离死不远了。但是在1838年,他25岁那年,父亲死了逝世,他却反而解脱了,不再被死亡的阴影所垄笼罩。他在日记里说: “我视他的死,是对于我的爱所作的最后牺牲,因为他不是离我而死,却是为我而死,以使我仍可能有某种转变。” 他同时发现,他父亲对上帝有严重的误解,兄长之死,并不是出于上帝的咒诅。从此,他对于上帝的认识,也都有了完全不同的体认。所以,要从祁克果艰涩、冗长的神学作品中,去理出他思想的头绪来,我们必须对他的生平有所了解。 祈克果原先读心理学与哲学,后来又研读神学,在1841年得到哲学硕士学位(这相当于其它学系的博士)。他曾在1840年订婚,但因为担心自己的忧郁性格,恐怕不能带给自己心爱的人幸福,而毅然解除了婚约。这成为他一生的至痛,也影响了他的思想与创作。 祈克果早期常以笔名写作,言词深刻、锐利,却在冷嘲热讽之中,不失其独特的幽默感。他一生批判得最尖刻的,乃是理性主义及其代表─黑格尔哲学。但是他最后十年10年,也对当时死气沉沉、虚有其表,且政教合一的的丹麦路德宗国家教会,批评得不遗余力。祈克果虽然竭力反对僵化的教会组织,自己却是强调内在神人关系之虔诚基督徒。他抨击当时教会形式的目的,乃是希望基督教信仰能够变得更个人化、更内在化。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