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转——在我们教育下一代之前(萧静馥) 2016.03.30

文/萧静馥

本文原刊于《举目》77期 2016.03.30

BH77-45-8070-图1-by Chang Kyun Kim_900

YouTube上有过一个点击率很高的视频——Blood。一位3岁的小男孩,不小心碰伤了弟弟的嘴唇。妈妈忙着照顾流血的弟弟,他就冲著镜头,对正在摄影的爸爸猛叫:“爸爸,血!血!……”

爸爸却忙着拍摄他那可爱的表情,不但没有理会他的忧虑,还因他有趣的表情笑了出来。于是他很认真又生气地大叫:“这一点也不好笑!……”

我看这视频时,也忍不住笑了出来。小小孩们是那么地有趣,那么地执著,也是那么地耐人寻味。也正因孩子的动作、表情等表达方法,吸引我开始研究儿童灵命。

另一个吸引着我,让我反复思考的,是主耶稣的话:“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太》18:3)

主耶稣的“实在告诉你们”和“断不能进天国”,是很严肃、严厉的。为什么“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那么重要呢?“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不就是灵命进深的目标吗?孩子样式的灵命是怎样的呢?

如果我们想灵命成长,是不是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孩子样式的灵命,也就是主耶稣心目中的“灵命模范”呢?

孩子的灵命──自然灵命

“灵命”一般是指人与上帝的关系。人接受了基督的救恩后,圣灵成为保惠师,使人与上帝和好,人与上帝重建关系,这时灵命才开始长进。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基督耶稣,人和上帝才能重建关系。

那么,人在没有接受、甚至完全不知道基督救恩之前,是否与创造宇宙的上帝,没有关系可言呢?是不是不知道上帝存在呢?熟悉圣经的人,就知道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

在《创世记》1:26-28,记载了上帝是人的创造者。在人犯罪前、后,祂都爱每一位祂所创造的人(参《约》3:16)。所以人与上帝的关系,是在人接受救恩之前就存在的。

人与上帝关系的破坏,完全是出于人的顽梗。《罗马书》提到两个:

第一,就是上帝的创造:“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1:20)人生来就具有灵性意识(Spiritual Awareness),就与上帝有关系。

第二,就是上帝已将祂的律法刻在每个人心中,与人的“是非之心同作见证”(《罗》2:15)。

既然人人都知道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律法,那么与上帝是天然有关系的,一出母腹就存在灵命,神学家称此种灵命为“自然灵命”(Natural Spirituality)。而前面提到那种与宗教教义有关的灵命,称为“宗教灵命”(Religious Spirituality)。以基督教来说,就称为“基督教灵命(Christian Spirituality)”。

这种“自然灵命”,是生来就有的。这种自然的灵命,还没有被俗世思想或世界观所污染,也没有被人自己的骄傲、聪明所蒙蔽。这就是主耶稣要我们回转成为的“孩子的灵命”。

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年龄

我忘不掉小小孩耐人寻味的表情,想找出主耶稣要我们达到的像孩子的灵命,于是选了“孩子的灵命”作为我论文的主题。在阅读了书籍,观察了18位两个年龄层(4岁和7岁)的孩子后,我对主耶稣的心意有了新的体会。

BH77-45-8070-图2-By vickiturner-Haleigh - Shadow_600

我发觉,4岁的孩子与7岁的孩子,在人际、事务上的反应,有很大的不同。这对我虽是新的体会,但其实许多心理学家,甚至神学家,在这方面早有许多著作。心理发展学家皮儿杰,称6岁前的孩子为直觉思想期,即用直觉来了解四周围发生的事情。6岁后为具体运思期,开始用理性来了解事情。

神学家奥古斯丁也认为,6岁左右,是圣经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拿》4:11;《申》1:39;《赛》7:15,16)的年龄分界。也就是说,6岁之前的孩子,多半还不能分辨善恶。到了6岁后,孩子才不单单靠直觉看事情,还加入理性分辨。

7岁和4岁的一些不同

以我的观察,7岁的孩子比起4岁的孩子,在许多方面已被世界的教导及思想所影响。也因能力的增加,不会像6岁前的孩子般简单地接受事实。列举一些我的观察:

  • 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 7岁的孩子多应用所学的科学理论,解释上帝的创造。
  • “为什么天会下雨啊?”7岁的孩子会告诉你:“因为水被太阳蒸发,到了天上,聚在一起,太多了就会变成雨,落下来。”

4 岁的孩子则会对着我看,然后说:“本来就是这样嘛!(Just because!)”奇怪我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

  • 强烈的情感(Passion):
  • 7 岁的孩子,反倒很容易被他人影响,因而不再执著自己的热情。
  • “好牧羊人”的游戏时,对迷失在大石头后面的小羊,4岁的孩子会不断地去关心,甚至会不顾游戏规则,把小羊拿回父母旁边。我虽不断地把小羊放回大石头后面,他们还是会不断地不经我同意,把小羊拿回来。
  • 以强烈的同理心,来理解小羊迷失时的害怕,热情地帮助小羊。
  • 岁的孩子,则会用旁观者的心态来看我摆放小羊。虽然他们有时会关心地看着小羊,却不会打断我的操作。
  • 对上帝的认识
  • “不对的事情”。孩子会把“不对的事情”归咎于人,而不是耶稣。
  • “Susan(小羊的名字)要留在家中。”有一个4岁的孩子,立刻把小羊从羊圈拿出来,并说:“不! 耶稣说你是坏妈妈!”
  • “牧羊人”,却把责任归咎羊妈妈,而不是牧羊人(他觉得牧羊人就是耶稣)。他那拖得长长的“不”,更显出他对正义的热情。

孩子般的灵命

那么“孩子般的灵命”是怎样的呢?《马可福音》10:14已给了我们提示:“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上帝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如果仔细体会,我们会联想起主在登山宝训中指出:“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5:3)就是要我们回转变成“孩子般的灵命”。

小小孩因为幼小,能力不足,常需别人的帮助,也没有成见,于是自然虚心、清心。小小孩的同理心,也让他们很容易怜恤人、为人哀恸。所以,他们对“不妥的事”才有激烈的反应(正可形容他们是“饥渴慕义”)。孩子般的灵命,正是成人灵命进深的目标。

做、做、做怕、怕、怕

通过对孩子的观察,和对主耶稣登山宝训的再思,我不得不在主面前忏悔。

多年来,我们注重孩子的读经、背经、祷告、崇拜、聚会,希望他们有成人般的圣经知识,希望他们听话、不犯错,过有纪律的生活,却忘记鼓励他们保持“孩子般的灵命”——谦卑的心态、对真理的坚持渴慕、同理心、温柔、使人和睦等等。

这使孩子们生来具有的灵命,被我们“做、做、做”的教导所误导。

鼓励孩子读经、背经、祷告、崇拜、聚会等,并非不重要。但如果误导他们,以为用自己的能力、毅力、智慧参加活动是灵命成长的途径,会造成他们骄傲、自我中心和争竞的心态。另一面,也造成他们“怕、怕、怕”——因为靠自己的能力,所以在自觉能力不足时,便裹足不前,不敢跟随上帝。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向他们讲述真理,但也当同时激励他们原生的良心引起自然的共鸣,加深他们对真理的认同。

我们不要自以为是,用成人思想污染了上帝赐给孩子的谦卑、对上帝的倚靠。我们自己也要回转像小孩子,学习他们对真理、正义的热情,恢复我们对主起初的爱心,从不冷不热变成饥渴慕义。

结语

前文提到的那个3岁的小男孩,他的表情很是可爱。更可爱的,是他对弟弟的同理心、对弟弟执著的关心。可惜,我们常会像他爸爸一般,用理性来判断事情,忽视了孩子对人、对事,甚至对上帝的心。

我们学习了科学,就用科学和逻辑分析上帝的创造;我们学了圣经,就用圣经来论断主内弟兄姐妹;我们有了能力,就用自己的能力来估计前途,不再单单信靠上帝……

我们成人本当是孩子的榜样,而主耶稣却要我们以孩子为模范,要我们不仅悔改,还要回转,对人、对事、对物、对上帝,都像孩子般的谦卑、清心、有同理心、温柔、和睦,对真理、正义执著、热情。

在我们教育下一代之前,我们要先体会主的心意。

 

作者为Talbot School of Theology神学教育哲学博士。现任北美中华神学院及基督工人神学院客座教授。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