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重要嗎?(張怡昕)2016.04.25

/張怡昕

本文原刊登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16.04.25

科研是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的研究內容,主要是關於資訊技術對使用者的影響。

 

要點贊多還是原創多?

最近我和合作者在修改一篇研究文章,是關於Pinterest式的無限下拉用戶介面,對使用者的影響。

這個研究的核心發現是,當網站從翻頁式的用戶介面,改版到Pinterest式的無限下拉式用戶介面後,網站用戶給別人的分享點出的贊更多了,但是用戶原創性的分享卻減少了。(註1)

我們的解釋是,當介面改變成無限下拉之後,用戶不需要點擊下一頁去翻頁,也不需要等待下一頁內容的下載(load),所以更容易在閱讀體驗中有流暢(flow)感,而不知不覺地讀更多……

讀得多,遇到自己喜歡的內容的可能性,就更高了,於是給出了更多的贊。

可是,人的注意力(attention)是個有限的資源,當用了更多的注意力在閱讀別人的分享上時,可以用來做原創性分享的注意力資源就少了,於是原創性的分享就少了。

對於網站而言,用戶的原創性分享和用戶對他人的評論,都是很重要的用戶貢獻。但改成無限下拉的用戶介面時,對這兩者的影響是一負一正。

 

值得做一個研究嗎?

其實上面的這些發現和推理聽起來是蠻簡單的。那麼,為了檢驗這麼簡單的事情,值得做一個研究嗎?

其實研究很多時候,不是為了“講一個複雜的事情”而去講複雜的事。研究的關鍵是,事實到底如何。研究者是要憑事實來說話的,而不是摸摸腦袋想當然。

如果一個研究者只是說,我覺得如何如何,我認為如何如何,卻不能夠用資料來證實他/她的想法,那麼我們也只是把他/她所說的作為一種“說法”來看待。

做研究,真實的資料是非常重要的。以上面提到的我們的研究為例,所用的資料,是收集自一個網站真實的用戶行為,而且用戶當時的行為是自然的,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在被觀察。(註2)

作為一個還在起步階段的學者,我現在的領悟是,研究是要求真,尋求真實。

研究者要回答的一個本質問題是,事實(facts)到底是什麼?

 

虛假的關係

尋求真實/事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實,如何確認因果關係(causality),怎麼才能知道是因為A而引起了B,這個話題本身就已經引發了很深刻的哲學討論。我對相關的哲學討論瞭解有限,下面只簡單講講我覺得大家日常生活中可能涉及的點。

夏天來了,冰激淩的銷量高了。但同時,溺水的人也多了。看來吃冰激淩和溺水有關,是不是吃冰激淩會讓人溺水?

聽起來很可笑,對吧。但如果只是看相關性(correlations),我們是會看到冰激淩的銷量和溺水的人數相關的(corrrealated)。

但如果我們再看一下氣溫,就會發現,氣溫和冰激淩的銷量相關(correlate),氣溫也和溺水的人數相關。

更合理的解釋是,氣溫升高,人們吃更多的冰激淩。氣溫升高,更多人去游水,也就有更多人溺水。吃冰激淩並不導致溺水,只是氣溫同時影響了冰激淩銷量和溺水的人數。

如果看到冰激淩的銷量與溺水人數恰巧同時增長,就認為二者之間有因果的關係,則此關係用科研術語是稱為虛假關係(spurious relationship)。

虛假關係的存在提醒我們,只是看到兩件事情同時發生,並不代表這兩件事情之間存在因果關係。為了更好地確認因果關係,我們常常需要多考慮一些有可能會影響我們所感興趣的變數的因素。

有一次,我媽媽轉發給我一篇新聞報導,報導裡說,科研文章的標題越短,被引用的次數越高。我能理解我媽媽轉發給我看,是希望我的文章也可以被多引用。但我真是挺懷疑標題的長短就能影響文章被引用次數的。

可惜,我看了一下這篇報導,並沒有講研究者到底都考慮了什麼因素。

如果我們真的想要瞭解是什麼因素會影響科研文章被引用的次數,那我們至少要看一些很可能影響引用次數的因素,比如,這篇文章發表的時間,發表在什麼期刊上,文章的話題領域是什麼,文章的作者是誰,等等。如果不考慮這些因素,而是單單看文章標題長短和引用次數之間的關係,所得出的結論其實是不可靠的。很有可能會誤導人。(註3)

 

喝果汁,和吃水果一樣嗎?

有的時候,我們會看到某個研究號稱所回答的問題,和它實質上所能回答的問題,是兩回事。我曾經在《三聯生活週刊》上,讀到過一篇關於吃水果能否幫助減肥的短文。

文中引用了一個研究:“在午餐前喝果汁的志願者在8週後不但沒有像預期中那樣體重降低,反而平均增加了3.5磅到5磅體重。”

請問,喝果汁,和吃水果一樣嗎?如果只是讓參與實驗的人喝果汁,那麼,我們只能得出和喝果汁相關的結論,並不能得出和吃水果相關的結論;如果我們讓參與實驗的人喝橙汁,那我們其實只能得出和喝橙汁有關的結論,這個結論並不能直接推測到喝蘋果汁或喝西瓜汁。(註4)

我認識的Prof. Robert S. Wyer,是一位很有經驗的社會心理學和消費者行為學教授。他讀學術文獻時,常常是先去看研究到底是怎麼設計,怎麼執行的,而不是只看研究者宣稱(claim)他們的研究有什麼貢獻。

事實上,研究到底是怎麼設計怎麼執行的,決定了這個研究能回答什麼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研究所能達到的實質性貢獻。

 

對總結留個心

現在,我讀一些新聞報導裡所總結的學術研究的時候,常常留個心眼。我會看一下那篇報導裡有沒有提供那個學術研究的具體資訊,如果那是我感興趣的話題,我會去找那篇研究來看,而不是只看報導裡的總結。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新聞報導有時為了吸引讀者,會只講研究的某方面。或者,為了方便讀者的理解,就高度概括了研究的發現。但這種目的性太強的高度概括,常常會偏離研究本身真正的發現。

其實,不僅新聞報導如此,連中學教科書也會這樣,只是告訴學生一個被高度概括之後的結論。當然,中學教科書的編寫者可能是考慮到學生當時的知識水準。但是,我多麼希望在教科書裡,可以這樣寫,“這個年份測定是用某某方法得到的,某某方法是基於一系列的假設,在這裡不具體討論。”(註5)那麼,當我的知識水準提高之後,我可以去看一看那些假設是否合理。

 

在謊言充斥的世界中

我個人覺得,任何不告訴你初始假設,也不告訴你推理過程,只告訴你結論的文章,你都需要再多些思考,而不是立即接受文中的結論。

聽來好像很累,是不是?

好像是比較累。但很可惜,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了謊言的世界。有意的謊言,無意的謊言。如果不在讓資訊進入腦袋之前,先鑒別和過濾一下,那我們就真是愚蒙人是話都信了。

科研工作者對一般的社會大眾是有一份責任的,我們更該謹慎求真。無論讀者你在做什麼行業,相信你也喜歡真實而不喜歡虛假。求真不容易,懇求上帝幫助我們!

註:

1.原創性分享,指的是用戶自己原創,發在自己頁面上的內容。

2. 我們所收集的資料是完全公開的,是任何其他人都可以在這個網站上看到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不涉及隱私問題。

3. 果殼網上對此有一些討論

http://www.guokr.com/article/440678/

根據果殼網的文章提供的資訊,我後來找到了這篇文章。

The advantage of short paper titles

Adrian Letchford, Helen Susannah Moat, Tobias Preis

Published 26 August 2015.DOI: 10.1098/rsos.150266

http://rso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content/2/8/150266

這個研究只考慮了文章的題目長短和文章所發表的期刊。

4.我所搜到的中文資料如下。我沒有找到英文的那篇study,有可能他們也做了吃水果的實驗。文中的評論只基於從中文資料裡得到的資訊。

“水果的迷思

多年來,“水果減肥法”一直受到許多女性的追捧。與大魚大肉漢堡比薩相比,蘋果橘子番茄的熱量沒那麼恐怖,而且,有專家認為,水果中富含的果膠——一種可溶性膳食纖維——有助於增加飽腹感,抑制食慾。基於這一理論,近年來果汁減肥法更是風靡一時。不過,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肥胖雜誌》上的研究結果卻為上述說法畫上了一個大問號。

美國普渡大學的研究小組發現,在午餐前喝果汁的志願者在8週後不但沒有像預期中那樣體重降低,反而平均增加了3.5磅到5磅體重。在實驗持續期間,這些人平均每天多攝入400卡路里的熱量。與之相對應,新鮮水果和乾果似乎在抑制食慾上表現略佳,但這種效果僅在短期內有效。長遠來看,多吃水果並不會幫助人控制體重,反而令他們攝入更多熱量。”

http://m.dooland.com/index.php?s=/article/id/249053/from/faxian.html

5.關於鑒別年份的方法,蘇緋雲博士有提供很好的講解。

GoodTV有製作節目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BqtdrRfc8g

我還在網上找到了這篇文章,值得和大家分享。

碳十四可信嗎? ——再思放射性鑒年法 (一)

http://malaccagospelhall.org.my/2014/04/%E7%A2%B3%E5%8D%81%E5%9B%9B%E5%8F%AF%E4%BF%A1%E5%90%97-%E5%86%8D%E6%80%9D%E6%94%BE%E5%B0%84%E6%80%A7%E9%89%B4%E5%B9%B4%E6%B3%95-%E4%B8%80/

作者為信息管理系統博士,目前在芬蘭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任教。

4 Comments

  1. 作者在注5讨论鉴别年份,作者同意,科学界使用的方法完全不可靠。作者支持苏菲云女士的说法。苏女士用这些理由支持年轻地球论。

    其实,举出碳14可能有偏差,这并不等于就可以全盘推翻科学界的年份鉴定方法。科学界的方法也不仅仅是碳14!既然要讲“真理”,结果却给人印象,支持科学上站不住的年轻地球论所引用的论点的一边,是个讽刺。

     

    为了求真,需要去了解科学上如何鉴定年份,误差如何?

    • 谢谢评论!我是文章的作者。那我来clarify一下。

      对于年份的鉴定,有很多方法。值得检视每一种方法的假设。但检视每一种方法的假设,不是这篇文章要做的事情。

      文末所给的链接中,对C14的方法有讨论。举这个例子,是希望大家了解,每种方法,都有它的假设。如果读者对其它的鉴定方法感兴趣,可以再自己搜索资料。

      文章要说的是,"我個人覺得,任何不告訴你初始假設,也不告訴你推理過程,只告訴你結論的文章,你都需要再多些思考,而不是立即接受文中的結論。"

      另外,恕我直言,我不知道您是从哪里看出,"作者同意,科学界使用的方法完全不可靠。"

      对于做科学的人而言,我想我们在寻求真相/事实。但我们也知道,要完全抓住真相/事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要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去检验同一件事情,希望所得到的发现能够彼此验证。cross validation.

      我个人觉得,我们是在去不断地接近真相/事实。

      我也不明白您说,"作者支持苏菲云女士的说法。苏女士用这些理由支持年轻地球论。" 我支持了苏绯云女士关于什么的说法?这篇文章哪里有谈年轻地球论?

      或者我在注释中表达的不清楚,那我来clarify一下。我认为她对C14方法的假设做出的质疑,是合理的。她的质疑之一,"因为动物死时, 环境中的碳十四不一定等于今天环境中的碳十四. 那么, 当时环境中的碳十四有多少呢? 没有人知道." 我觉得这是很合理的质疑。我们并不知道以前的环境中的碳十四的含量,为了估算,我们做出一个假设。假设环境中的碳十四等于今天环境中的碳十四,这只是一种假设,但这个假设就会影响估算结果。

      http://malaccagospelhall.org.my/2014/04/%E7%A2%B3%E5%8D%81%E5%9B%9B%E5%8F%AF%E4%BF%A1%E5%90%97-%E5%86%8D%E6%80%9D%E6%94%BE%E5%B0%84%E6%80%A7%E9%89%B4%E5%B9%B4%E6%B3%95-%E4%B8%80/

      最后,我想说。任何文章都有它的写作目的。这篇文章到底在讲什么?在这篇文章里,我并不是要检视年份鉴别的方法。我只能说,"尋求真實/事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解读科研结果,解读媒体报道中甚至是教科书里被高度概括之后的科研结果,都是需要审慎的。

  2. 谢谢作者的澄清。

    苏菲云女士用“C14鉴定可能有缺陷”这个理由去全盘否定进化的可能性,并用之来支持年轻地球论。这种论证方式有很多问题。进化论学者不是像她所描述的那么无知、武断,没有求真的精神。她并没有真正去了解科学界。例如,如何解释宇宙的浩瀚?如何解读基因工程?

    虽然这不在作者讨论的范围之内,但是用它做例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个例子的立论错误。

    如果作者引用不同的例子,那么人们就不会有这样的联想了。对进化论的态度常常是非信徒用来指责基督徒没有求真精神的重要议题之一。我所以特别敏感。

  3. 谢谢。

    以C14年份鉴定为例子的目的,是让大家了解,科学方法往往都是有假设的。有假设并没有什么,毕竟科学是探索性的工作,很多时候都是基于一些碎片信息去推测。但我们在解读某个科学方法结果的时候,需要知道某个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和这个方法的假设是相关的。

    对于这点,"苏菲云女士用“C14鉴定可能有缺陷”这个理由去全盘否定进化的可能性,并用之来支持年轻地球论。" 苏女士是否只是以这个理由去全盘否定进化论,我并不清楚。另外,进化论这个名词,其实也包含了很多细节。

    进化论和创造是个很大的话题。很值得探索。我自己对这方面了解的不多。最近我认识的一位美国基督徒前辈和我分享了一些。他退休前在MIT做人工智能的研究,也是很有科学精神的人。我把他的分享贴在下面,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觉得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多接触一些高质量信息,是蛮好的。

    ""A lot of people are struggling with how to understand the creation accounts in Genesis and many are coming down in different places.  You can look at people like Francis Collins who is a Christian and wrote the “Language of God” and is an evolutionary biologist.  This is not an issue that determines one’s salvation.  We will find out when we get to heaven how God did it and my guess is that we will all be wrong.  But that doesn’t mean that God didn’t provide us with lots of evidence, both in His Word and in the universe.

    As for age of the earth, I just have to tell you an account from Hugh Ross on how the days of creation make sense.  

    —1 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Big bang and expansion of universe up to formation of earth 

    —2 Now the earth was formless and empty, darkness was over the surface of the deep, and the Spirit of God was hovering over the waters.  

    ——Change of perspective to densely clouded earth

    3 And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  

    —A body about the size of the Mars collided with the Earth 4.25B years ago, blowing off most of the atmosphere.

    —Most of the body was absorbed into the core of the Earth but the parts that broke off coalescing into the moon.

    —Light could now penetrate the atmosphere although it was still just translucent.

    6 And God said, “Let there be a vault between the waters to separate water from water.” 7 So God made the vault and separated the water under the vault from the water above it.

    ——God initiates a stable water cycle and creates the troposphere

    —Brings stability to Earth

    9 And God said, “Let the water under the sky be gathered to one place, and let dry ground appear.”  

    —Continents appear

    And so forth.  By the time we get down to verses 14-16 the cloud cover has dissipated enough to reveal the sun, moon and stars.  Part of the evidence that this interpretation is valid is the use of different words for make or create in the Hebrew.  The word “bara” is used in verse one, which means create from nothing.  The word in 16 for “made” is “haya” which could be translated “reveal”.

    Anyway, there is an explanation of the account that makes sense to me and respects both the biblical text and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There is a book that I would recommend called “The Privileged Planet: How Our Place in the Cosmos is Designed for Discovery” by Guillermo Gonzales, which describes how God has really designed our planet and provided us with all kinds of evidence of what He has done.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