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力量——從《悲慘世界》說開去(夏書慈)2016.06.14

文/夏書慈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16.06.14

 

馬呂斯父子

世界名著《悲慘世界》中,敍述了一個充滿遺憾的故事,是關於一對父子的。父親是拿破崙軍隊裡的一員猛將,一生經歷了無數大小戰役,建立了不少戰功。然而在王朝復辟時期,他被監視、流放。最後也只有微薄的薪金,生活困頓。

他有一個兒子,是他與一位貴族小姐所生。他的妻子去世得早,這孩子是他在孤寂中的歡樂。可是孩子的外祖父,蠻不講理地要將外孫領了去,說,如果不把孩子交給他,他便不讓孩子繼承遺產。

這位父親為了孩子的利益,只好讓步。

孩子的外祖父是貴族、保王黨,恨透了像孩子父親那樣的革命者。當他將孩子領回富麗堂皇的家中後,就開始對孩子灌輸各種“忠於皇上”、“革命者都是匪徒”之類的思想。而且,他再也沒允許那可憐的父親見見孩子。

孩子就這樣漸漸長大成人,他叫馬呂斯。

直到有一天,父親得了重病,奄奄一息,馬呂斯的外祖父才恩准馬呂斯去看看他。“父親”一詞,對於馬呂斯太陌生了。馬呂斯更對這個拋棄他不管的父親心有憤恨。

當馬呂斯慢悠悠地到達父親家中時,父親已經去世了——一直想見兒子最後一面的父親,臨終前大喊了句:“我兒子不來!我要找他去!”便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

馬呂斯看著一屋子垂淚的陌生人,無動於衷,只感到有些尷尬。他的帽子原是捏在手裡的,他故意將帽子掉在地上,藉以表明自己已哀痛到沒有力氣拿住帽子了。但同時,他又為自己這樣虛偽的行為感到可恥。

可是還能怎樣呢?他不愛他的父親。這個可憐的父親很快便被遺忘了。

天可憐見,一次偶然的機會,馬呂斯意外地從一個神父口中得知,父親常常偷偷跑到巴黎來,躲在教堂的角落裡、石柱後面,不敢動、也不敢呼吸地偷看他。這份隱忍的愛,讓馬呂斯開始想知道父親的一切。

馬呂斯一頭扎進圖書館,把法國共和時期和帝國時期的全部歷史,包括報紙、回憶錄、宣言、戰報等等,統統翻出來讀了一遍。他還在一張軍報裡看到父親的名字。

最後,他終於明白了,他的父親其實多麼值得他敬佩!

馬呂斯的眼睛一天天明亮起來,“正好像人有了鑰匙便可以隨處開門一樣,他從頭分析起他以前所仇視的,深入研究起他以前所鄙棄的。從此以後,他能看清當初人教他侮蔑、咒駡的那些事和人中的天意、神意和人意了。”

通過閱讀這些文字,馬呂斯完成了思想上的轉變。就如《悲慘世界》的作者雨果所說:“思想是何等的洪流!它能多麼迅速地埋葬它使命中應破壞、淹沒的一切!它能多麼敏捷地擴展使人驚奇的視野!”

可見,閱讀對啟發、轉變人的思想,有多麼重要的意義!

 

楊腓力的故事

如果你認為這只是雨果虛構出來的故事,那讓我們再來看看當代著名基督教作家楊腓力吧!

楊腓力成長在一個非常封閉的教會。該教會認為,他們佔據的角落就是上帝真理所在之處。所有跟他們意見不同的,肯定都在地獄的邊緣蹣跚徘徊。

整個成長過程中,楊腓力“亦無法逃脫那遮閉他視野、劃定他世界的蓋天烏雲。”

然而後來,他察覺到,這個教會在真理中摻雜了謊言。比如,牧師在講臺上宣揚種族主義。他又發現,在“忙於掌握絕對預定論,測量頭髮和短裙的長度”的時候,他們根本不知道在外面廣闊的世界中,正發生著什麼。

密不透風的環境中,是閱讀為楊腓力打開了思想上的窗戶。

他通過閱讀馬丁•路德•金的作品,還有像《殺死一隻知更鳥》那樣的書籍,意識到自己潛在的種族主義傾向;通過閱讀魯益士、賈斯特頓、鄧恩,明白了“在某處曾經有基督徒,不但明白恩典,也明白律法;不但明白愛,也明白判斷;不但有理,也有情。”

楊腓力感到,閱讀有“讓一個人的思想直接滲透到另一個人的力量,就像穿透一塊壓平的水松板一樣……可以滲透裂縫,為那困在絕密箱子裡的人帶來屬靈的氧氣”。而且他也相信,“被歪曲了的文字,是可以透過釐清它們的原意而重新確定的”(註)。

從上面兩則故事,我們可以看到閱讀帶著多麼強大的力量。好的閱讀可以讓人的思想經歷啟發、轉變、推翻、更新,可以超過時間和空間。

 

我的兩點心得

筆者看完馬呂斯和楊腓力的故事後,不禁反思:自己有多久,沒有這種深刻而震撼的閱讀了?

身處“淺閱讀時代”,我越來越習慣在手機、電腦屏幕上,用拇指滑動閱讀。內容越來越速食化,看完一篇文章後也不是沒有感動,但感動是那麼容易消失,“1分鐘看完,10秒鐘感動,然後就什麼也不剩”。

那麼,我們該如何深入地閱讀呢?筆者有兩點心得,現拋磚引玉供大家參考:

其一,找出一兩位能影響你的作者,精讀其大部分作品。

很多人都有最欣賞、一生都學習的前輩。比如提摩太.凱勒,就在《婚姻的意義》中,提到他很喜歡魯益士。魯益士的每部作品,他都讀過。

凱勒常常引用魯益士的話,甚至會思考:“如果面對這樣一個問題,魯益士會如何回應?”

找到一位能與你的思想產生共鳴,又能拓展你思想的作家,有助於你深入閱讀。

其二,進行主題式閱讀。

就像馬呂斯為了瞭解民主革命,翻查了所有相關資料一樣,主動地進行主題式閱讀,會讓人讀後印象更深刻,也更容易產生自己的思想。

若你對“團契建造”感興趣,可以繼續細分成“青少年團契”,還是“成人團契”等,然後翻查相關書籍,傳統的,或新上市的,可選取經典的精讀,其他的泛讀……

慢慢你會發現,你對這個問題的瞭解加深了,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這樣就不會一看到相關文章就衝過去讀,讀完之後點個“贊”,最後對這個問題還是一知半解(這就是“被動式”閱讀法)了。

註:所有節選均來自楊腓力的《靈魂倖存者》

作者現居成都。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