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與導——淺談對90後的輔導(高智浩)2016.10.12

高智浩

本文原刊於《舉目》79期和官網2016.10.12

 

bh79-42-8323-%e5%9c%961-%e8%ab%87%e5%a6%ae%e6%94%9d-dsc_0647-r30

加拿大卑詩大學的一角,浰沁述說著心情,甚至激動到落淚。團契的輔導雅熙,連忙遞上面巾紙。

這個月,浰沁因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再度發作,上課時完全無法專心聽課,跟不上教授的進度,繼而引發恐慌症襲身,不知所措,甚至想休學。

雅熙專注地聆聽浰沁的陳述,不時回應她、鼓勵她。

雅熙:“聽起來你對學業很擔心。當你無法專心聽講與學習時,你覺得很沮喪,而且充滿了挫敗的感覺,甚至想放棄學業,休學算了。”

浰沁:“雅熙姐,我真的好灰心,好害怕!真的想休學,明年回來重讀。”

雅熙:“你真的很沮喪,因此你認為休學是現階段唯一可能的解決方法,是嗎?”

浰沁:“除非精神科醫生為我出具診斷證明,讓我可以向學校請假,不參加期末考試,改在下個學期開學前補考,像上個學期一樣。”

“你的病是否又發作了,而且連帶引發恐慌症?若是,趕快去請醫生開藥,減輕你的症狀,並出具診斷證明。”雅熙用溫柔的眼神看著浰沁,說:

“期末考試請假是件大事,要做這樣的決定不容易。以前我也遇過挫折,要放棄一些學習與服事。我只有抬頭仰望上帝,向祂禱告,求祂賜給我力量。

“接下來的幾週,我會天天為你禱告,希望你能做出正確的決定。你也要好好禱告。《詩篇》91:2,14-16說,

“(耶和華)是我的避難所,是我的山寨,是我的上帝,是我所倚靠的……上帝說:因為他專心愛我,我就要搭救他; 因為他知道我的名,我要把他安置在高處。 他若求告我,我就應允他; 他在急難中,我要與他同在……現在,我們一起來禱告,求上帝幫助你,好嗎?”

浰沁點點頭,露出了許久未有的笑容。她像個小女孩般,閉上了眼睛,跟著雅熙,開始禱告。

bh79-42-8323-%e5%9c%962-%e8%ab%87%e5%a6%ae%e6%94%9d-2015-02-21-15-19-54-r50

從上面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團契的輔導除了“傳道”——教導真理,“授業”——培育門徒,還需要“解惑”——輔導學生。尤其是今日的90後族群,更需要貼心的輔導來導引人生的道路。

輔導有四個過程:傾聽——專心地聆聽;同理——溫暖的扶持;澄清——促成其反思;導引——真理中建造。

在雅熙輔導浰沁的過程中,可以清楚地見到這四個層面:傾聽中了解情況,同理中建立信任,澄清中重整思緒,最後在真理中導引方向。當中最重要的,是同理與導引,這就是“輔”與“導”。

輔導的過程,不在於給求助者提供答案,而是幫助對方澄清情況,找到困難的核心與重點,輔助對方找到解決難題的方法,進而導引對方步入改善。因此,輔導的過程比導引的結果更為重要。

 

傾聽——專心地聆聽

傾聽代表尊重,在真誠中建立彼此的關係。

傾聽時,要專注地注視對方,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誠、尊重。要引導求助者表達感覺,以期充分瞭解他的困擾與難題。要聆聽求助者的弦外之音,更深地懂得其內在含義,並深入瞭解他內心世界的困擾。

在傾聽中,不要馬上診斷對方的意圖與感受。此舉會使輔導者產生預設立場,使後續的過程變調。

曾經有位牧者,在輔導的過程中,因有先入為主的立場,扭曲了求助者的原意,導致導引時產生偏差,極大地傷害了前來求助的弟兄。因此,專心而不帶任何批判的聆聽,才是合宜的。

 

同理——溫暖的扶持

在輔導與關顧的過程中,近乎3/4是溫暖的尊重與同理的扶持。因為這正是求助者所需的——用他能夠接受,且不受傷害的方式,幫助他解決困擾!

同理,是以對方的思維角度來回應對方。先去了解他的內心世界,將自己的思考模式轉化為對方的,像是他在思考。然後用你的方式去表達對方的內心世界。

bh79-42-8323-%e5%9c%963-by-condesign-guitar-1583480_1280

同理的過程,檢驗輔導者對於求助者的瞭解程度。因此,同理的歷程必須在彼此平等、互相尊重的心態下進行,因為人最深層的需要是被愛與被尊重,正如“賜各樣安慰的上帝。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林後》1:3-4)

安慰的原意是在旁邊陪伴、靠近人、給予安慰、勸勉、懇求。同理不但帶來溫暖的扶持,讓求助者產生覺得被瞭解,也幫助他更瞭解自己,加深自我探索。

然而同理≠認同,認同≠同意,同意≠同理。輔導者不需一昧的同意求助者的觀點來表示認同,只需要以同理心來擁抱與接納求助者:

1. 以輔導者自己的方式,將求助者的想法與感覺,運用簡述語意(編註:用自己的話,提綱挈領、簡單扼要地將當事人所表達的內容回應給當事人),或是重複對方話語,以開放式的問句或是直述句,摘要陳述對方的話語內容。

2. 說出求助者的思想及話語內含。

3. 指出求助者想要表達的感覺。

在此過程中,切忌立即給予標準答案,強迫求助者接受輔導者的評語與判斷,使求助者有被操控的感覺。尤其是,輔導者沒讓求助者在傾訴的過程中盡情述說,打斷了程序的進行,直接進入聖經真理的導引,以至於產生了尷尬——

輔導者:“我不喜歡你的想法與做法,不符合基督徒的身分!只有上帝的話語才能幫助你,所以我讓上帝的話語直接管教你!”或者,“這個情況只有上帝才能幫助你,你去禱告吧!”或者,“你的狀況沒什麼。只要按著我教你的步驟去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啦!”

求助者:“又來了!……每次找他談話都是如此!很受傷!他不願意瞭解我的困難,只喜歡發表自己的意見,將自己擺在聚光燈的中心。我不想吃他這一套啦!”

聖經多處的經文,顯示同理的重要:

《羅馬書》12:15:“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

《約伯記》30:25:“人遭難,我豈不為他哭泣呢?人窮乏,我豈不為他憂愁呢?”

《希伯來書》13:3:“你們要記念被捆綁的人,好像與他們同受捆綁;也要記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內。”

同理的過程中,要不斷在心中禱告,求聖靈在我心作主,在我的心思意念中動工,使我認知自己的有限,以免在輔導的歷程中出了差錯。

同時,要尊重求助者的隱私與自尊,要保持坦承與真誠的態度。若是發現自己幫助不了求助者,當及早轉介給合適的人。並切忌帶著牧者或團契輔導的屬靈優越感,這會使自己對他人產生輕視;更要避免施恩的心態。無條件的接納與尊重,是同理中最好的關懷。

bh79-42-8323-%e5%9c%964-%e8%ab%87%e5%a6%ae%e6%94%9d-dsc_0641-r30

 

澄清——促成其反思

求助者在尋求協助與輔導時,常常因心中焦急而思緒混亂,無法系統而邏輯地表達。此時,輔導者可藉由問句,讓求助者解釋疑點,澄清想法,重整思考模式和做事方法。

澄清是催化劑,讓接下來的導引能順利進行。因此在澄清時,盡量聚焦在求助者的身上,盡量不要用輔導者的自身經歷來解釋求助者的思緒。

 

導引——真理中建造

澄清之後,即可幫助求助者開始反思。要注意到合適的切入點,將話題轉化到導引,讓上帝的話成為建造與解決問題的途徑。

幾乎每個人都會導引。人會使用聖經的話語、個人的見解、專業的知識等進行導引。只是,導引的時間點與話語的內容是否適切,使求助者立定志向尋求上帝,讓上帝來解決問題,在求助者的心中動工,使他有所作為,願意開始行動。(參《腓》2:13)

讓上帝感動求助者的心,使他渴慕真理(參《彼前》2:2);讓上帝的話語改變生活模式,活出基督的樣式(參《雅》1:22);讓聖靈在求助者的心中,使他心意更新而變化,成為新造的人(參《羅》12:2)。

輔導的過程,不是輔導者的經歷、能力與學識幫助人成長,更不是輔導者的聖經知識、靈命深度幫助人茁壯,而是撫育人在生命中成長,帶領人在生活中成長,協助人在工作中成長……

輔導者始終都是外人,只是推手與催化劑。只有聖靈在求助者心中動工,才會使他願意面對問題、解決難題(參《歌》8:4)——讓聖靈在前引導輔導的每個步驟,讓求助者自己找到解決難題的方式。這,才是輔導者該做的。

 

作者來自台灣,現居加拿大,為迦南生命泉浸信會和UBC(英屬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校園浸信會學生牧區牧師。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