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到教堂:学以致用的宣讲策略(曾思瀚)

曾思瀚

本文原刊于《举目》50期

        现时有不少很优秀的著作,详尽解释释经讲道的重要性。我亦深信,每当会众与上帝的话语相遇,他们属灵上的需要便得到满足。 因此寄望,本文能提供那些负责教导和带领查经的弟兄姊妹一些要诀和提醒。

        什么是释经讲道 ?以笔者之见,就是尝试解释经文,并将经文的精义和教导应用到生活之中。

        同时,我们也必须知道,释经讲道不是什么——释经讲道并不等同上帝的话语,只是尝试就上帝的话语提出解释而已。从笔者所见,有不少人误以为,在释经讲道时, 牧者的话语便是上帝的话语。这个假设是错误的。不完全的宣讲者不能够代替完全的上帝,宣讲者的解说也不能够僭夺上帝话语的位置。宣讲者的责任,在于带领人 来到上帝的话语之前。换言之,释经讲道其实是吸引会众,借着宣讲者的讲解,进入经文之中,寻求圣经话语的答案和亮光。


释经讲道的基础:一个文本,一个语境,一个书卷

宣讲者首先必须忠于所宣讲的文本。既然圣经各卷是上帝所默示的,那么宣讲者在解释上帝默示话话的时候,也要忠于那一个文本的原意。文本语境未必清晰易明,但宣讲者必须忠于它,才能按照文本的正意,恰如其分地宣讲和解释圣经(注1)。

       同时,除非有充足的原因,否则每一段经文的语境就是整本书卷,而不是别的书卷。

        对于宣讲者和会众来说,这种宣讲方式极富挑战性。大家需要认真面对经文的教导,而不是寻找标准的答案——很多时候,那些所谓的标准答案,其实都是误导性的。

        有时,宣讲者有充足的理由,考虑书卷以外的语境、思考与其他书卷互涉的关系。比如,书卷的作者在经文中有足够的提示,让宣讲者能推断,当年的读者对特定的经 文有一定的认识。那么,宣讲者便可在宣讲中提及。例子之一是,某些旧约的先知书,经常提及摩西五经中的一些律法和教导。我们因而可肯定,不论是先知书的作 者或读者,均熟识这些律法和教导。

        也就是说,宣讲者必先有合乎研究法则的原因和合理的论点,才能考虑在宣讲中提及其他经卷(即宣讲经文以外的文本及语境),更应避免断章取义地引文,造成混淆。

       有些宣讲者因为有过分主观的前设,造成会众顺从宣讲者的意向,却忽略圣经作者和上帝本身的意念。何况,主题重复且单调,引文又断章取义,忽略上下文理,这样的宣讲,并不能解释圣经的话语、传递上帝的信息,更非释经讲道!

        作为宣讲,必须真诚地对待上帝的话语和信息。牧者和作家麦玛努斯(Erwin McManus)讲过一个笑话:“一个主日学老师问学生:‘什么东西是4条腿、毛茸茸、爱爬树和吃果实?’有一个学生踌躇地回答:‘我想,这可能是松鼠。但我会说:这是耶稣。’”

        这故事是在讽刺某些教会:人若不把耶稣挂在口边,就会被视为异端。这样的教会,不容许会众思考,将人的思想钝化,要求人面对经文中的难题时,盲目接受过分简 单的答案,这样的宣讲,不可能合乎上帝的心意。教会必须要兴起一群既能够回答“是松鼠,又能够为松鼠的创造而感谢耶稣的信徒。”(注 2)。

        本文将会简介释经讲道的3个步骤:首先,宣讲者需先撰写讲章大纲。其次,宣讲者可用字意研究,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研究成果,阐明经文大纲下的信息。及后,宣讲者可用几个重点来修饰讲章。

讲章大纲:掌握重点、简明言语、删掉无关细节

        究竟宣讲者有何方法,既可以清晰地宣讲圣文,又不使会众厌倦、烦闷?这可不容易——
第一,宣讲者必须掌握经文中重要的地方。宣讲者必须仔细分析经文的结构、作者的论点和布局,且按照经文中的主句(main clauses),撰写讲道大纲。

        这些准备相当费时,就如著名的宣讲家斯托得(John R.W. Stott),平均要花上20多个小时,来预备一篇讲道。经过多年的宣讲,他准备的时间竟有增无减。由此可见,准备并非易事。

        第二,宣讲者必须以简明和生活化的言语,修饰讲章原订的大纲。不少释经讲道的宣讲者,在宣讲中使用过时的标题和字眼,结果事倍功半,会众吃不消。

        第三,宣讲者必须简明地阐述书卷作者的重点,尽可能删掉一切与主题无关的细节。不少经验不足的宣讲者,在宣讲时过分着重经文的细节,导致讲章内容繁复,听众难以明白。过分繁复的讲章,揭示宣讲者未能充分掌握经文的主题。化难为简,正正显示宣讲者深刻理解经文的意义。

阐明经文信息:善用字意研究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研究成果

        撰写讲章大纲后,宣讲者要以字意、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研究成果,阐明论点,让会众既明白经文的背景,又能掌握经文的论点。

        现今,释经讲道者往往未能善用背景、字义和文法研究的成果,导致宣讲的努力付诸东流。有不少宣讲者,因此放弃主动对经文的研究,取而代之,直接摘取互联网上的资讯。这是一错再错。

        宣讲者应了解问题并不在于研究本身,而是要学习如何在宣讲中适当地使用研究心得,让会众既明白经文背后的历史文化,又能掌握经文作者的论点。初出茅庐的神学 院毕业生,往往依循神学院中释经文章的格式来撰写讲章,一开始便讨论经文背后的历史文化,甚至不理会这些资料能否把会众引入经文并理解经文。

        首先,笔者建议,宣讲者应该以阐释经文作者的重点为念,将经文分出适切的段落,恰到好处地分配和决定经文所需要研究的地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第二,宣讲者应把重点字义的研究,放置在讲章中合适的地方。这跟神学院的字义研究方式,时有不同。作者发现不少人喜欢在宣讲中说:“这个希腊文字的意义是……”其实这是毫无用处的,会众手上已经有这段文字(不论是希腊文或希伯来文)的翻译。

         当然,宣讲者不一定要认同手上圣经译本的翻译,然而宣讲者可透过其他较为巧妙的方法,向会众分享他字义研究的心得。如果我们把字辞(word),看为一个意符(signifier)的符号(sign),那么我们所关注的,应是符号所指向的意符,而并非符号本身。

        换言之,我们应关注字辞的功能,这个字要带出什么信息?宣讲者可用一种叙事的手法,带出他对字义的研究、理解,从而避免“这个希腊文字的意思是……”这种表达手法。

         试以《提摩太后书》4:7为例:在“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这句中,“守住”这个字,与管理、管家的工作(stewardship)密不可分。宣讲者若要解 释“守住”的意思,或可以讲叙一个管理、管家或投资的例子,来说明保罗这个层面的事奉,避免说“这个字在希腊文的意义是管理、管家”。

        只要宣讲者能够明白经文作者的意思,那么找出一个能够阐明字义的例子并非难事。若宣讲者能如此带出字义背后的精髓,会众必定受益不浅。

        让我再举一个简明的例子:在《提摩太后书》4:7中,“仗”字的意思,与古罗马角斗士(gladiator)的格斗场面,有密切的关系。宣讲者可选择以一个 古罗马角斗士的故事,讲述他如何在种种困难之中,努力奋斗,最后扭转逆境,获得胜利,而避免直接说“这个字来自当时的竞技场”。

         宣讲者亦可引用现今的真人真事,讲述他们的努力和坚忍,借此向会众说明:保罗为了福音事工,终其一生,努力不懈。

        尽管这些例子有一定的局限,未必能够完全表达保罗所使用的希腊文字的原意,却能避免因研究希腊文的字义,吓怕会众。

        一言以蔽之,只要宣讲者能看清文字背后要表达的图昼,并使用实例,字义研究必定会成为宣讲的重要助力。

归纳原则与教导:将理论化为实践

        对比历史和现今,留意其相异之处,集中处理相近之处,是宣讲者找出经文原则的最佳办法。宣讲者当将上帝为祂历世历代的百姓所订下的原则与教导,阐明给会众,并将其归纳成可应用于现今世界的原则。

        然而,宣讲者经常犯下一个毛病,就是条文主义。其实,人们需要的是原则,而不单单是律法条文。他们渴望这些原则合乎逻辑,能应用在他们的生命之中。

大致成形之后:从引言到总结

        宣讲者既从经文中找出了重点和原则,讲章可算是大致成形。随之要完成的,是讲章的引言和题目。如何订立讲章的引言和题目,取决于宣讲者如何理解经文所要教导 的——经文究竟是在回答关于“什么”的问题,还是“为什么”的问题呢?前者在于告诉别人事情,后者则在于促使别人作出行动与回应。

        然而,释经讲道不适宜讨论多过问题。焦点过多,反而无助于阐明经文的中心信息。所以笔者建议,宣讲者应采纳以下3个步骤,来表达信息:

       首先,宣讲者要决定,讲章要回答什么问题。

       然后,可以使用哪个问题,引出讲章的主要部分。比如,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提出4个步骤,让我们更亲近上帝。那四个步骤是什么呢?第一个步骤是……”

        最后,每一个讲章的论据之间,宣讲者都应该加插一个转接的句子,比如“现在,作者已给了我们第一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第二个步骤。第二个步骤是……”
讲章的引言和总结,应该是最后才撰写。假如宣讲者先撰写引言和总结,很容易以自己的意念来阅读经文,忽略了经文本身的声音。

         讲章的引言必须精简,因为引言本身并不是讲道,为的是引入讲道内容,所以要点到即止。总结亦需要言简意赅,让会众能够接收到信息即可。理想的总结,是综合而不是重复讲道中的各重点。假如宣讲者能把讲道中的各个重点综合成一体,会众会更容易记得。

        讲章的引言和总结,并不必须是解释性和阐述性的。宣讲者亦可以讲一些相关的故事,把信息的重点解释清楚。

        完成以上种种准备后,宣讲者便可以订立一个配合讲章内容、配合讲道信息的讲题。这是预备释经讲道的最后步骤。不过,究竟讲章是否必须要有讲题呢?众人意见相当分歧。

总结

        讲道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艺术,需要宣讲者毕生努力学习。笔者期盼借着本文这样一篇入门文章,使宣讲的生手得到造就。(编者按:作者将于下期《举目》杂志中,按文中所提的策略,举实例演示如何预备释经讲道。)

注:
1. 有关此议题的讨论,详见曾思瀚著、吴茔宜译“古今之间”,《举目》第16期(2004年11月)。
2. E. R. McManus,An Unstoppable Force (Orange, CA: Group Publishing, 2001),109.

作者现执教于香港浸信会神学院,主授新约研究和宣讲学。继《讲道实用手册》后,将于2011年底出版第二本有关宣讲的著作。 本文作者保留版权。

相关文章:从课堂到教堂:上帝是否真的这样说?︱曾思瀚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