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馬的謙卑(吳蔓玲)2016.12.07

bh80-18-8324-%e5%9c%961-by-photo-graphe-horse-1542480

吳蔓玲

本文原刊於《舉目》80期和官網2016.12.07

 

記得剛到美國讀研究所時,在校園找打工的機會。頭一次應徵的工作是電腦技術員,負責解決學生或教授的電腦問題。

面試十分順利,所有的技術問題,我都有問必答,且回答得很詳細。面試結束時,主考官卻劈頭告訴我,不錄取我,理由是“我問的問題你都回答了,且回答得很好。題中有些知識,你在履歷表裡沒有寫的,而你都會。我不能雇用不肯定自己懂多少的人。”

從小受教,只懂了5分,就不要說懂10分,甚至連懂多少都不必說──這是做人的謙卑。在這件事情上,我錯在哪裡?是文化差異?還是我誤解了謙卑的涵意?

 

會吃大虧?

整個社會大環境告訴我,持守謙卑的原則,可是會吃大虧的!

然而,聖經告訴我,謙卑的好處太多了,諸如:主拯救謙卑人(參《伯》22:29;《詩》76:8,149:4);上帝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人(參《箴》3:34,22:4;《雅》4:6;《彼前》5:5);凡謙卑像小孩子的,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參《太》18:4)。

難道人謙卑的好處,只在靈性方面,甚至是死後的永生而已?不見得吧!耶穌在登山寶訓的八福裡,提到“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太》5:5)。不但如此,《詩篇》裡也有類似的經文“謙卑的人必承受地土,以豐盛的平安為樂”(《詩》37:11)。

這兩處經文裡的“溫柔”和“謙卑”,英文聖經都是用同一個詞“meek”。並且,英文聖經裡提到的謙卑,多半也是用“meek”這個詞。

這兩節經文告訴我們,謙卑的人會承受地土,並享豐盛的平安,也就是十分的平安。

在猶太人的觀念裡,“地土”是極其重要的。他們的先祖在曠野漂流40年,等的就是要進入應許之地。他們一再悖逆上帝,受到的懲罰就是失去了應許之地,流離他鄉。他們亡國兩千年,直到1948年建國,至今仍必須為土地而戰。

因此,對猶太人而言,承受地土和享受豐盛的平安,意味著可安居樂業在應許之地。對基督徒而言,則是意味著謙卑的人可以進入且安居於上帝給我們的應許之中,涉及生活的全面性。顯然,謙卑也會帶給人生命中實質的好處。

bh80-18-8324-%e5%9c%962-war-horse-2011-full-movie-watch-online-hd

 

戰馬的品行

謙卑有那麼多的好處,那怎樣才是聖經所說的謙卑呢?英文聖經用“meek”這個詞來表達謙卑。

雖然近百年來,這個詞已漸漸失去正面、積極的意涵,反倒帶有軟弱甚至懦弱之意,但百年之前的人,可不是如此意會“meek”的。他們用“meek”來描述良駒,尤其是無懼上戰場的戰馬。

若是看過史蒂芬.史匹伯執導的電影《戰馬》(War Horse, 2011),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陪伴人類上戰場的戰馬的故事,或可稍稍體會戰馬所引申出謙卑的涵意。

一匹好的戰馬,必有強健的體魄、勇敢的精神,能不畏耳邊飛逝的子彈和隆隆的炮火,順服騎士的命令奮勇向前。行軍時,無論風吹日曬,還是暴雨來襲,即使不得不拉著沉重的大炮,也會堅忍前進。

謙卑的人亦是如此。他們擁有強大的能力,以及堅忍的性情,勇敢不畏攻擊,在艱困中,不受驚嚇,仍全然順服主的帶領而前進。

 

“自吹自擂”?

聖經用謙卑一詞,描述過兩個人。有意思的是,這兩位其實都是指著自己說謙卑。

試想,要是在生活中遇見哪位仁兄,拍著胸脯說:“我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大家肯定會啞然失笑——單憑這句話,大家就可以說他驕傲了。由此看來,聖經所定義的謙卑,與我們文化中中的謙卑,顯然有差距。

頭一位是摩西。《民數記》記載,摩西在面對毀謗時,沒有為自己辯解,但上帝為他出頭。《民數記》中有一句:“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12:3)大家沒有忘記吧,《民數記》是摩西執筆的。

另一位在聖經裡自稱謙卑,還要大家向他學習,並且誇下海口,說向他學習謙卑的人,心裡就必得安息的——那就是救我們脫離死亡、進入上帝國度的神子耶穌(參《太》11:29)。

聖經是上帝所默示,會如此記載,顯然是要叫我們從摩西和耶穌的身上學習謙卑(參《提後》3:16)。他們膽敢自指謙卑,足見他們清楚認識自己。摩西是如此,主耶穌更是不用提。清楚認識自己,也是謙卑人的特質之一。

bh80-18-8324-%e5%9c%963-by-wikilmages-selfie-413162

 

內外的力量

從外在看,摩西接受的是當時最好的教育——王子的教育。他帶領兩百多萬以色列人脫離埃及,流浪曠野40年。毋庸置疑,他是偉大的領袖。耶穌,更是道成肉身的神子,擁有醫治、趕鬼、平靜風海等權能。這正是“meek”所意指的擁有強健的能力。

而他們在世完成上帝所託付的使命,都顯出“meek”的內在素質──堅忍不懈、強韌自制、勇敢、不畏外在的攻擊、在艱難困境中仍全然順服上主的帶領而前進。

摩西帶領百姓出埃及,剛開始時,不但埃及王威嚇他,就連他自己的百姓也不挺他。等出了埃及,百姓仍常常對他抱怨連連。甚至他自己的兄、姐,也都毀謗他。面對這樣的困境,他沒有退縮,也沒有撂挑子不幹,反而仍在上帝面前,為百姓的好處代求。

不過話說回來,摩西也有一次煩透百姓的抱怨,發了脾氣,沒完全遵照上帝的旨意行事。這次不順服的代價,是上帝不讓他進入久昐的應許之地。對此,他沒有對上帝耍賴,也沒有怪百姓連累了他。他把上帝的榮耀和民眾的利益,放在他個人的利益之前。有一次他為以色列人求情時,寧願自己從上帝的冊子上除名,換取上帝對以色列人的饒恕。在摩西的字典裡,沒有個人利益。

耶穌在世,更是展現出謙卑的美德。《腓立比書》2章描述耶穌的謙卑,最為貼切:“祂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6-8)

其實,耶穌被捉拿,上十字架時,大可施展權能,也可禱告求天父差派12營天使來救祂。但是,祂選擇罵不還口,受毒打不發怨言,心甘情願上十字架,只為完成天父的救恩計劃。

不要以為,祂是神子,這樣做是容易的。路加描述,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為自己禱告時,極其傷痛,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參《路》22:44)。儘管傷痛到極點,耶穌還是定意捨己,不計代價,順服天父的心意到底。這是真正謙卑的韌力所在。

Otkrytoe Pismo Cesar Franck Postcard-1910

法國音樂家法蘭克(Cesar Franck, 1822-1980)

 

大師法蘭克

儘管有謙卑美德的人不多,但也有不少人在歷史長河上,綻放出謙卑的光芒。雖然他們多半不為後世所知,同輩的人也不見得明白,但上帝知道!法國音樂家法蘭克(Cesar Franck, 1822-1980),就是其中的一位。

法蘭克是音樂大師級人物,造就不少下一代著名的音樂家。然而,當時他在人們眼中,不過是一位音樂學院教授,兼教堂駐堂樂師。

法蘭克和巴哈一樣,所寫的曲子、所演奏的詩歌,都是為了讚美主。他的學生丹第(Vincent D’Indy),是第一位為他作傳的人。他說,法蘭克對“自己作品的信心,與他對上帝的信心結合在一起。並且,他一生演奏和作曲不僅是為了給人聆聽,更是‘竭盡全力為上帝和為自己的良知而做’。”(註1)

那時代的音樂人,攀比,爭競,彼此排擠。然而,法蘭克完全沒有這樣的惡習。他慇勤好客,歡迎朋友和學生隨時造訪。因他那父執輩般的關愛,以及對信仰的身體力行,大家都叫他“法蘭克神父”。

他的謙卑,更是那時代的奇蹟。他並不把自己的看法太當一回事。

丹第說,法蘭克對自己所作的曲子猶豫不決時,總喜歡和學生分享自己的疑惑,詢問學生的意見。一次,他拿自己曲子的兩個版本,給音樂後進杜普意(Sylvain Dupuis)看,問他哪一個好。杜普意看多了音樂人的固執、獨斷,被法蘭克嚇了一跳。他輕聲地說出自己的看法。沒想到,法蘭克回答:“問題解決了,我就採用你的意見!”

也許你會認為,法蘭克天性優柔寡斷、沒主見。其實恰恰相反。他的不少曲作,儘管留芳後世,但在頭一次發表時,被大眾批評得一無是處。人們的反應,從來影響不了他的心境,和他對自己作品的肯定。

他寫的D小調交響曲,就是一例。他頭一次公開演奏這首交響曲時,被大眾批評為“徹底的失敗”。演奏會後,他的學生擔心法蘭克傷心,他卻榮光煥發。

沒有出席演奏會的妻子問:結果怎樣?觀眾反應如何?掌聲反應如何?法蘭克回答:“哦,太美妙了,就像我預想的一樣。”如今,這曲子已成為交響曲的經典之作。

這樣的事,不只一次發生。一般人面對觀眾的冷漠反應,總免不了沮喪。然而法蘭克總是以長遠的角度看問題。他作品是獻給上帝的。他已經竭盡全力。這就夠了。

人們想不通,他怎麼會有這樣的品質:不屈不撓、不受社會大眾品頭論足的影響,卻又常願意聆聽他人建議?殊不知,這正是謙卑的表現。

bh80-18-8324-%e5%9c%965-smith-wiggleswroth-1859-1947

佈道家史威格(Smith Wiggleswroth, 1859-1947)

 

“己”的分量

要如何才能活出大有能力、堅忍不懈、強韌自制、勇敢、不畏艱難、不受驚嚇、定意順服主人的帶領等謙卑的特質呢?

謙卑所展現的生命力量,來自“向主虛己”。要知道,基督徒講求的謙卑,是有針對性的,就像戰馬效忠騎士。這一點,在耶穌、摩西、法蘭克,以及歷世歷代許多基督徒身上都可看到。

20世紀初,上帝大力使用的佈道家史威格(Smith Wiggleswroth, 1859-1947),原是水電工,53歲才開始醫治佈道事工。據說他曾禱告使23人復活,神蹟奇事常常隨著他。他並不只在大聚會時才行神蹟。他以憐憫的心,無論是搭車、探訪,隨時隨地領人歸主。

他的秘訣在於:常常思想主,與主聯結。有人描述:史威格每回祈禱,不會超過15分鐘,但也從來不會相隔30分鐘不禱告。他就是這樣,透過讀經和禱告,一直把心思放在主的身上(註2)。

史威格有個座右銘:“全是己,就沒有上帝;少有己,就多有上帝;沒有己,就全是上帝。”(註3)也就是,人愈少有己,愈多有上帝,就愈謙卑。

“沒有己,就全是上帝”,正是謙卑生命的極致──活出基督內住的豐盛生命內涵,讓基督的大能在自己生命中彰顯。

 

註:

1. Spiritual Lives of the Great Composers, by PartickKavanaugh, Zondervan Publisher House, 1996, pp. 121-130.

2. Smith Wigglesworth-the Secret of His Power, by Albert Hibbert, Harrison House, Inc.,10th Printing, 1982, pp. 14-18.

3. All of self, none of God. Less of self, more of God. None of self, all of God.

 

作者現居加拿大。

 

1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