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兒子談死亡(李晉/馬麗)2016.12.12

bh80-22-8416-%e5%9c%961-by-ambermb-father-1633655

李晉/馬麗

本文原刊於《舉目》80官網2016.12.12

 

在兒子Calvin能理解複雜的故事之前,我們就搜羅了各種版本的《納尼亞傳奇》,(編註)包括中文、英文和電子書,期待有一天可以和他一起踏上閱讀路易士(C.S. Lewis)的旅程。

終於有一天晚上,我開始給3歲半的兒子Calvin讀《獅子、女巫和衣櫥》。當讀到小女孩露西(Lucy)忠實的朋友羊人圖納斯(Tumnus)為保護露西而被女巫變成了石頭的時候,Calvin顯得很難過。

突然,他問我:“爸爸,國永叔叔去哪裡了?”我愣了一下,正要回答的時候,他說:“他回家了,對嗎?國永叔叔去天堂了,我知道的。”

今年春天,Calvin第一次參加安息禮拜,第一次看到“死亡”的場景。

在我們的朋友國永意外車禍後的幾天,我們每天為他守望禱告。Calvin也和我們一起,閉著眼,用稚嫩的聲音有些緊張地說:“親愛的天父,請您保守國永叔叔,保守阿姨和小妹妹。阿們!”後來,國永離世了,Calvin仍然這樣禱告。我只能提醒他:“你現在只用為阿姨和妹妹禱告了。”

“為什麼呢?”他有些不解。

“因為國永叔叔已經回家了,不再需要我們禱告了。”

“他的家在哪裡呢?”

“在天上啊!”

“爸爸,你的家在哪裡呢?”

“我們的家都在天上。”

“那你什麼時候去呢?”

“爸爸還不知道。”

“爸爸,我找不到你,會很傷心、很傷心的。”Calvin緊緊抱著我說。

《納尼亞傳奇》所編織出來的世界,對於他而言,很多地方是那麼的複雜、難以理解。例如,有一天,連爸爸、媽媽也會暫時離開他。

這個世界上最未知、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經歷死亡。仿佛任何堅固的東西,都在死亡面前煙消雲散。死亡不只意味著身體作為有機體停止運作,更是一種與至親之人的隔絕。

 

阿斯蘭的眼淚

死亡的痛苦,提醒我們這個世界是如此短暫。神學家潘能柏格(Wolfhart Pannenberg, 1928-2014)說:

“在所有受造之物中,人類存在的一個獨特之處在於,唯獨我們意識到了自身的死亡。我們認識到,和我們周圍的人一樣,我是必定會死的。這種意識是基於這樣一個事實——我們人普遍感受到,我們有一個不同於現在的未來。” (註1)

感受到死亡的冰冷,是一種無法逃避的疼痛,也帶給人焦慮。眼看親人在經歷死亡的時候,我們卻無能為力——想要緊緊抓住,卻發現兩手空空。

bh80-22-8416%e5%9c%962-%e6%bd%98%e8%83%bd%e6%9f%8f%e6%a0%bc%ef%bc%88wolfhart-pannenberg-1928-2014%ef%bc%89

早在孩童時代,C.S.路易士就經歷了母親的離世。幼年的他,曾經為母親的病痛禱告,上帝卻沒有讓他的母親痊癒。這也是路易士多年遠離信仰的原因。《魔法師的外甥》中,小男孩迪格瑞(Digory)的故事,就是路易士自己童年的經歷。

迪格瑞的母親生了重病,快要死了。恰在這時,獅王阿斯蘭命令迪格瑞去取一個蘋果,告訴他,這個蘋果將要長成大樹,在未來保護整個納尼亞。

迪格瑞的心裡,突然冒出了一個念頭,他幾乎想對阿斯蘭說:“如果你答應幫助我的媽媽,我就盡力幫助你。”然而他馬上意識到,任何人都不能夠和阿斯蘭討價還價。

當他答應阿斯蘭的時候,他想到了他的媽媽,想到他曾經抱有的那些巨大希望,如今卻化為泡影。他的淚水在眼裡打轉,脫口而出:“但是,求求你,求求你——如果你願意,能給我一些什麼,去治好媽媽嗎?”

之前,他一直低著頭,看著獅子的粗壯的腿和巨大的爪子。現在,絕望中,他抬起頭去望獅子的臉,卻目睹了他一生中最讓他震撼的場面——獅子的臉低了下來,貼近他的臉上——在獅子的眼中,有大滴大滴晶瑩的淚珠。和迪格瑞的眼淚比起來,它們是如此之大,如此晶瑩。

迪格瑞頓時感到,對於媽媽患病,獅子真比自己還要難過。

“我的孩子,我的孩子,”阿斯蘭說,“我知道。何等悲傷!在這片土地上,只有你和我瞭解這些。讓我們彼此善待吧……”

當女巫誘惑迪格瑞,說迪格瑞可以違背阿斯蘭的命令,私自留下蘋果,去救媽媽,迪格瑞掙扎著戰勝了這個試探,最終完成了阿斯蘭交給的使命。他告訴了阿斯蘭,阿斯蘭回覆說:

“要知道,那會治好她的病,卻不能夠使她和你感到喜樂。總有一天,你和她回想這件事的時候,都會說,不如當初就病死要更好些。”

眼淚使迪格瑞哽咽得說不出話來。他已經放棄了挽救媽媽生命的所有希望。同時他也知道,獅子知道一切將發生的事情——有些事情,甚至比痛失所愛之人更為可怕。” (註2)

最終,阿斯蘭賜給了迪格瑞一個蘋果,儘管不能夠使人永遠活著,卻能夠醫治疾病。可惜,不是每個故事都有這樣的結局。

 

不是解釋,而是承擔

bh80-22-8416-%e5%9c%963-by-amourgirl-baby-878770

在面對死亡時,有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斯多葛主義告訴我們,要做到寵辱不驚、不哭不笑,因為情感是軟弱的。現代主義者和物質主義者,則很少談論這個話題,他們一方面用物質來推遲人面對死亡的時間,另一方面,他們把“超越死亡,不朽”的渴望,投射到國家、集體中。

我們基督徒在經歷苦難、面對死亡的時候,也如同穿行在迷霧的森林中——雖然我們知道森林盡頭的目的地,卻還需要穿越那看不見的荊棘。

上帝的公義和苦難,是神學中常常討論的。基督徒的生命是一種真實的存在,這種存在不會隱藏生命最本真的罪和痛苦,反而激勵人去更深思考現實,也在上帝恩典中找到安慰。

系統神學課上討論神義論時,有人問筆者的教授,應該用什麼理論去安慰失去至親的人?得到的回覆是:“首先應該抱著他/她一同哭泣。”假如我們只知道用各種的理論去安慰別人,那是因為我們還未感受過同樣的痛苦。

 

耶穌哭了

聖經中,最短的一句經文,是耶穌面對拉撒路的死的反應:“耶穌哭了。”當代神學家Nicholas Wolterstorff在痛失愛子時寫道:

“上帝不僅僅是受苦之人的上帝,更是那位受苦的上帝。人性的傷痛和失落已經進入到祂的心中。通過我淚水之鏡,已經看到了那位受苦的上帝……通過基督的道成肉身,通過祂的受苦,將我們從苦難和罪中救贖出來……上帝不是解釋我們的苦難,而是和我們一同承擔。”(註3)。

bh80-22-8416-%e5%9c%964-nicholas-wolterstorff1932

在納尼亞的世界中,象徵基督的獅王阿斯蘭,不只一次流淚。在《銀椅》中,當男孩尤斯塔斯(Eustace)和女孩吉爾(Jill),從地下世界中救出了瑞連(Rilian)王子後,尤斯塔斯發現自己的老朋友、瑞連王子的父親、君王凱斯賓(Caspin)去世了。路易士描述了獅王的眼淚:

“接著,阿斯蘭停下了腳步。孩子們朝著溪流望去。在小溪底下金色的沙礫上,躺著死去的凱斯賓國王,水晶般的溪水從他的身體流過,他長長的白鬍子如同水草般在水中飄動。他們3個都站在那裡哭泣。甚至獅子也在哭泣:

“偉大的獅子的淚珠,如果每一滴淚珠是顆鑽石的話,那將比整個地球都要寶貴……”

“亞當的兒子,”阿斯蘭說,“到灌木叢那裡,你將發現一根荊棘在那裡,去把它拿給我。” 尤斯塔斯遵命去行。這根荊棘有一英尺長,鋒利得如同長劍。“把它扎進我的掌,亞當的兒子。”阿斯蘭吩咐。阿斯蘭抬起了右前爪,向尤斯塔斯伸出了巨掌。

“必須這樣做嗎?” 尤斯塔斯問。“是的。”阿斯蘭說。接著,尤斯塔斯咬緊牙,將荊棘刺進了獅子的掌心。大滴的鮮血流了出來,比你見過或想像的一切鮮紅還要紅。血滴落在溪水中,落到了那位君王的遺體上。

“即刻,哀傷的樂聲停止了。那位死去的君王開始發生變化。他的白色的鬍子變成了灰色,接著又變成了金黃色,並且變得愈來愈短,最後完全不見了。他凹陷的面頰漸漸變得豐滿紅潤,皮膚的皺紋也慢慢成了光滑。他的眼睛睜開了,面帶著微笑,突然躍起身來,站在了他們面前……”(註4)

死亡,連一個3歲的孩子都能觀察到。然而,成年人往往避諱與孩子討論這個話題。我們對於死亡的知識,貧乏得可憐。這個話題常常變成為社會的禁忌,或者被戴上各種模糊不清的宗教面具。

然而,在人類的歷史上,只有一個人從死中再次回來,告訴我們與創造主和解,以及另一個世界的消息。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唯獨那信心之眼能夠穿透死亡的迷霧——死亡的背後有復活的盼望,那種盼望是復活的基督親自告訴我們的。

 

最美好世界的影子

bh80-22-8416-%e5%9c%964-%e8%ab%87%e5%a6%ae%e6%94%9d-dsc_0582

兒子問:“爸爸,每個人都會死嗎?”

“你看,阿斯蘭是這樣對他們說的,大多數人都死過,甚至他自己也死過。很少有人不會經歷死亡。”

“爸爸,你會死嗎?”

“爸爸當然有一天也會死。”

“媽媽會死嗎?”

“有一天我們都會離開這個世界。但是你記得爸爸告訴過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嗎?”我緊緊抱住了Calvin。

在路易士的筆下,我們生活的世界,不過是最美好世界的影子,就如在使徒保羅的眼中,我們如今所見的,仿佛是對著鏡子觀看。然而終有一天,我們會和最愛我們、用血遮蓋我們的那一位面對面。正如《海德堡教理問答》中的第一問所說:

“我的身體和靈魂,都屬於我信實的救主耶穌基督。祂已用祂的寶血完全償付了我一切的罪,並且救我脫離魔鬼的權勢。祂如此看顧我,沒有我天父的旨意,我的頭髮一根也不會損壞:事實上,萬事為了我的拯救而相互效力。因為我屬於基督,藉著祂的聖靈,祂確保我得永生,使我從今往後盡心盡意為祂而活。”

童話的結尾,通常是皆大歡喜,人從此過上的幸福的生活。然而,在《納尼亞》的結尾,所有人都死了。阿斯蘭卻說:夢做完了,早晨開始了,之後的一切都如此美好、偉大,以至於無法用筆墨形容。我想這可能就是T.S艾略特在《四重奏》中寫到的,

“我們必須寂靜前行, 進入另一種炙熱。為了更深入的聯合,更緊密的團契,越過黑暗的寒冷和空寂的荒蕪, 越過驚濤駭浪,狂風怒號, 海燕和海豚的浩淼大海 。在我的結束時是我的開始。”

在兒子Calvin的世界裡,納尼亞的故事還在繼續。

(僅以此文記念國永、緒林、志躍,及其他在基督裡安息的。)

編註:《納尼亞傳奇》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系列一共有7冊,包括《狮子·女巫·衣橱》、《魔法師的外甥》等。

:

1. Wolfhart Pannenberg, Systematic Theology, vol. 3, Translated by G. W. Bromiley, Grand Rapids: Eerdmans,1998. 第556頁。

2.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Magician’s Nephew, 207-208(鑒於中文《納尼亞》各種譯本品質參差不齊,本文所引用的均為作者自己所譯)。

3. Nicholas Wolterstorff, Lament for a So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1987,第81頁。

4. Silver Chair, 251-53.

 

李晉,現為加爾文神學院博士生。

馬麗,加爾文大學亨利研究中心研究員,加爾文神學院神學研究碩士,康奈爾大學社會學博士。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