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秋 本文原刊於《舉目》49期 數週前,接到一個弟兄的電話,聽到哽咽之聲,於是馬上讓他來我的教會辦公室協談。 他坐在我的辦公室裡面涕淚泗流,說不出話來。情緒稍稍穩定以後,他開始傾倒出深藏內心的苦痛。原來,他的苦痛,就是在教會裡面找不到知心的朋友。他愛神的教會,想在教會中找可以交心的朋友。但是,他在這個教會聚會已經一年有餘了,至今未能如願。故此悲情難掩,傷心涕泣。 我靜靜地聽著他述說,對他深感虧欠。教會在團契生活方面的虧缺,是巨大而驚人的。我們的教會如此,北美的華人教會大多也都如此。 這一現象深深觸動了我:我們的教會團契生活中到底缺失了什麼,使得團契沒有吸引力?這是一種本質的缺失。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教會團契就像失了味的鹽,虧缺神的榮耀,不能實現主對教會的旨意。 回想初期教會的弟兄姐妹,“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徒》2:46-47)與初代教會相比,我們當代的教會,到底缺失了什麼,使得本來應該像美酒一樣馥鬱芳香的團契生活,淪落到今天白開水的境地,不冷不 熱,飲之無味,棄之可惜? 感謝主,最近讓我遇到一位可以心靈深交的主內朋友,嚐到靈性情誼的美酒滋味,也讓我對《約翰福音》14-17章的經文,有了新的認識。從自己的親身感受和對聖經的心得,隱隱約約看到了上述問題的原因。 三一真神的形像與樣式 《約翰福音》14-17章,主耶穌用最簡單的語言,述說神國最奧妙的真理。可以肯定的是,主耶穌在這幾章裡,講述的是最要緊的道理,因為這是祂給門徒的臨別贈 言(也隔著時空向我們這些後世的信徒傳遞)。主耶穌迫切想讓我們明白祂的意思,所以用了最淺顯的語言。但祂知道,當時的門徒和我們這些後世的信徒,無法完 全領會祂的心意,所以設下伏筆,等待聖靈來進一步啟示光照:“我還有好些事要告訴你們,但你們現在擔當不了(或作‘不能領會’)。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祂 要引導你們明白(或作“進入”)一切的真理。”(《約》16:12-13) 這個“現在不能領會”,必須等到聖靈來了才能“進入”的真理,到底是什麼呢? 原來,主耶穌在這裡啟示的,是三位一體的神聖本體之奧秘,關乎神本性的豐盛和榮美。是三位一體內,聖父、聖子、聖靈彼此完全敞開、完全接納、完全內住,彼此 尊重、完全合一的形像和樣式。希臘正教的靈修神學稱之為Perichoresis,指的是神的三個位格之間動態的、完美的合一。 這4章經文裡,反復出現一個間接受格:eν(en),其用法和含義非常廣泛,幾乎所有的英文版本,都譯之為“in”,中文和合本也譯為“在……裡面”,其基本含義為“在一個整體的裡面”,或“在範域之中”,表明一種既有界定疆域、又敞開容納接受的形態。 這個貌似簡單的片語,直指三位一體神性本體中既有界定位格,又相互敞開、接納、內住的位元格關係,是用空間概念來表達永恆結構。 表述上述含義的介詞片語,在這4章經文中直接出現42次。其中還不包括表達“在世上”的5次否定性含義:16:19、33,17:11(2次)、13。把剩下的42次歸類整理,大致可以看到如下幾類含義: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