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明星自杀看抑郁症的困境与出路(罗博学)2017.03.16

OLYMPUS DIGITAL CAMERA

 

 

罗博学

本文原刊于《举目》82期和官网2017.03.16

近几年的文娱界,明星自杀事件不断发生,且都是因为同一个病因:抑郁症。如2016年9月,上海籍80后演员乔任梁去世后,他的经纪人左小姐在接受访问时表示:“乔任梁确实是因为严重的抑郁症而选择自杀”。

2014年,美国导演罗宾·威廉姆斯在家自杀身亡,后经调查,他当时已罹患重度忧郁症;2011年,中国内地80后青年演员尚于博,在北京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年仅28岁的生命。

传媒的影响力在此体现出来。本来,尚于博属于影视界的新秀,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甚至他出演的电视版《杜拉拉升职记》,也未曾唤起观众多大的热情。反而是他的死,以及生前零零散散的生活片段,在媒体舆论中依次呈现,成为热点。

如果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导致张国荣、翁美玲、陈琳、崔真实等明星,以自杀诀别世界,那么,媒体所具有的“黑白”双重奏的传播效果,无疑将压力放大、传递给了明星。各大媒体无不利用明星的社会效应,为了各自利益,以或许并不真实的报导吸引读者。只要翻开报刊杂志,或浏览新闻类门户网站,铺天盖地的都是绯闻、传闻。

当明星走上一条不归路后,媒体依然不会低调处理,反而大肆揣摩死因,将传播压力转移到死者的亲属身上!

媒体这么做,自然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心理需要。说到底,这是现代人的自我认知出了问题。不认识自己的人,也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并且生活的内容、生命的格局,都异常狭窄。

“生死在舌头的权下”(参《箴》18:21),圣经中的这句金科玉律,传媒当以此为诫言。

尚于博离世后,传媒唯一体现出来的正面意义,是再次提醒大众,要对抑郁症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对抑郁症群体有实际的帮助和关爱。正如尚于博的哥哥——尚进,含泪所说:“于博用自己的死,唤起人们对抑郁症的重视。”

 

抑郁症来袭的年代

 

当下的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人心的空洞、道德的滑坡、人性的缺失,形成明显张力,导致诸多悲剧。据相关调查,患精神、心理方面疾病的群体,不断扩大。这是极需解决的问题。

关于抑郁症,普遍存在两个误解:

第一:许多人认为,抑郁症只是心理(或精神)感冒,是偶尔的心情不愉快、心理不光明,并不是疾病。

事实是,抑郁症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纠结、痛苦,也会带来生理上的不适,比如彻夜失眠、头痛、意志无法集中、性欲下降、神情呆滞,失去对生活和工作的乐趣。严重者,正如崔永元所说:自杀是抑郁症患者最感幸福的事。

第二:将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同。对此,劳振威在《认识精神疾病》一书中说:“应当拓宽对精神领域的认知。广义的精神层面的疾病,除了众所周知的‘精神分裂症’以外,还包括焦虑症、情绪病、失控症,以及压力与身心症。广义的焦虑症,包含恐慌症、恐惧症、强迫症,以及广泛性焦虑;情绪病包括抑郁症和躁狂抑郁症;失控症则包括偷窃狂、纵火狂、购物狂、病态赌博,以及暴食症。”

在中国,大众并不很了解抑郁症。甚至连病患的直系亲属,不是戴着有色眼镜,认为抑郁症是“精神不正常”,给病患带来极大的心理痛苦,就是将抑郁症轻视为“心情郁闷”。

什么人易得抑郁症

 

让我以亲身的体验,对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稍作分析,看看什么样的人易得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有着最为敏感而复杂的内心。他们有人外表开朗,有人低调甚至略冷漠,但他们常常有良善和活跃的内心。

他们大多性情温和,略带艺术家气质,耽于幻想,不务实际,有理想主义情怀,对精神恋爱有非常高的期待,有时略显神经质。不过,也有可爱的时候,比如对真爱的追寻,常常因为爱的不可得而倍感痛苦。

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患抑郁症的比例很高。当然,那些不为温饱发愁、作品已完全进入市场化运作的艺术家,是不会轻易患此病的。伴随作品的横空出世,他们已学会了将抑郁症转化为艺术家特有的忧郁气质。

有些抑郁症患者对季节的反应,似乎也非常明显。夏季时,内心潜藏的热情如火山爆发;过渡到秋季,整个身心陷入萎靡状态。“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季再次将抑郁症患者生命中的阴沉元素,缓缓激发出来。此时,生活中的一点不顺心、不如意,挚爱的一句负面的话、上司的一个眼神,都足以令他们陷入忧郁的蓝色风暴,并在负面的情绪漩涡中,产生诸多生理反应。

总之,抑郁症患者的内心,有着常人不具有的丰富和细腻。他们也许并未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因为当人处在一个痛苦的过程里,其自我意识会变得极为脆弱。

 

多一些理解和关爱

 

在这个过程里,他们需要多一些理解和关爱。如果你爱的人就是忧郁症患者,请你这样对待他(或她):

如果他失眠──你不妨为他准备合理的饮食搭配。睡前一小时,喝一杯牛奶,吃一个苹果,能有效促进睡眠。

如果哭泣──一句话也不说,安静地陪伴在他身边,听着他的眼泪在一个角落发出轻轻的回声。他渴望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听见星星的声音。

如果烦躁──可以将他的卧室,装扮得格外温馨。比如淡绿色的窗帘,有着卡通图案的被套和枕巾。在这个温馨的寝室里,再缓缓响起音乐响,古典的,或现代的。

如果他明显有自杀倾向──此时的你,需要对他的身心状况极度敏感。一旦有此征兆,需要作出相应措施,最好时刻陪伴。拿走所有刀具,记得关好窗户。然后伸出手,告诉他:“不要怕,只要信。”然后陪伴他作一次短途或长途旅行。外出踏青也是不错的选择。他会在自然世界中,发现除“我”之外的那些美好存在。

最重要的是,把你的信仰的力量传给他。你用上帝的爱,去爱落寞的他,这就是在路上了。旅程就是奖赏。

困苦,却不于崩溃

 

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心理诊所,无法带给人真实的医治。很多因抑郁症自杀的成功人士,都有专人的心理医生。

管窥抑郁症患者的心灵世界,会发现,抑郁症不仅是心灵层面的问题,更多的,是生命层面的问题。在我个人的经验中,抑郁症患者渴望真实的爱,渴望在这个问题世界里,更多地发现“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不是以工作、金钱、友谊来肯定的,必须是具有超然性。如果他们发现生之无趣,那么,无论有多么成功的事业,有多少外在的幸福,他们的心灵都不会为之所动,会断然拒之千里。

正如神学家奥古斯丁所说:“我心灵中的空洞,若不在上帝那里得到满足,便永远烦躁不安。”

在圣经的世界观里,“人”的意义和价值由上帝定义。人是上帝眼中的瞳仁(参《诗》17:8)。人之所以产生诸多痛苦,是因为人与上帝擦肩而过,以致失去以爱为根基的生活蓝图。

圣经非常看重人的心灵处境。主耶稣告诉我们,应当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上帝。圣经并不否认个体应有的情绪反应,比如大卫在《诗篇》中,多次以诗意的语言,叙述自己抑郁的心灵状态:“我因唉哼而困乏;我每夜流泪,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湿透。”(《诗》6:6)但同时,大卫极力赞美与感恩,惊叹上帝的创造与救赎。大卫一生的蓝图,是多重色彩的交织。

圣经中的诸多人物,并非只是“历史存在”,他们的心灵经验,映射出普世人类共有的心灵处境。我们这些走在信仰之旅中的人,虽面临诸多压力,依然当寻访古道,仰望那位创造宇宙、掌管天地的主。

如此,我们虽遭遇困苦,却不会崩溃;虽有忧郁情绪,却不致走向极端。我们的悲苦与愁烦、不安和焦躁,始终面向创造我们的上帝。这位信实的主,会以奇妙的方式,介入我们的心灵世界,使我们获得超越的能力,在信心和盼望中,完成地上的使命,见证恩典在生命中走过的痕迹。

 

 

作者现居西安。

4 responses to “从明星自杀看抑郁症的困境与出路(罗博学)2017.03.16”

  1. 余夫 Avatar
    余夫

    对于本文作者详尽分析有关抑郁症的内容,是提醒我们这病的不可忽视性,但我曾经接触过许多有这病症的患者,有人得到医治改善,治疗,也有不幸自已结柬了生命,如果你问我这和有没有基督的信仰而有所差别,原谅我说,差别不大.就像癌症一样会出现在任何一个人身上而且会在生理上造成致命的伤害, 可能我们会认为这和抑郁症患者的“自杀”不一样,因此我们的看法差别是在对“抑郁症”的了觧不同而产生的,,在一般法庭上如果犯人是在“精神失常”的状况犯罪,他可以不为这行为接受相应的法律制裁.而我们一般的“神学思考”习惯性的会判定这种人是不能得救“进天国”的,那抑郁症患者在决定结束自己生命的那–刹那是不是处于“精神失常”状态呢?是他自己决定、或是脑部内分泌的病变控制了他,这和一般的“冲动”不同,它是长时间的累积促成的,病症初期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但是后期却已转为生理的异状,就像不良的饮食习惯会造成肠胃毛病,万一胃穿孔内出血时,要处理的不是去改不良习惯而是急救作手术止血.等生命情况稳定了再逐渐去调整肇事的原因.正砽的了觧这病症才能在不同的阶段用适当的方法去医治.大部份的会友患者无法在教会中得到恊助,反而受到二次的伤害.原因即在此,我曾是教会的牧者,当我对大家说明自已有三+多年的病史时,你可以想像到许多人的反应和眼光,但因此许多隐臧的会友患者因而得到恊助而康复, 我们的身心灵都是服在神造的“自然律”下. 必要的心理辅导,医药治疗也是顺应自然律而产生的.但我亲自见証到当患者最后从主里生命更新后,病才真正的断根,而且比之前活得更健康.抑郁症是能将人压到谷底看到自已的毫无力量,能教人谦卑,反之是一种提醒的恩典.
    南京大屠杀时金陵大学的教务长 明妮,魏特琳 (Minnie.V.autrin 1886 – 1941)因经历目睹発生的惨况,在沈重的压力之下,回美一年之后因抑郁症开瓦斯自杀,50年后“南京暴行”的作者华裔美人 张纯如 (Iris Chang 1968 – 2004 )因在写作过程由接触到许多材料,当书発表出版后,在车中举枪自尽,,我个人认为这两为主内姐妹为主献上的忠心坚持,对人的爱,远超过我们现处安逸的基督徒,因为“自杀”而被某些神学家定罪(这是中古世纪天主教自定的教条),我并不认为合理, 人都且有软弱的身心,在压力面前崩溃失败并不是稀罕的的事,而神的恩典怜悯是超越生死的,就如希伯来书11:35~40中,神的应许在我们生死之上才是真正的盼望与安慰,也是约伯最后的领悟.

    1. Chen HanJie Avatar
      Chen HanJie

      小编回复:谢谢你的思考,或许你可以把思考化为更加完整的文章哦……

      1. 余夫 Avatar
        余夫

        谢谢小编的建议.缘由视力的衰退,对著电脑的书写工作对我而言比较吃力,其実我们对抑郁症患者的误觧和误待多源由对经上神的话语了觧还不够深刻,世俗流行“成功主义”,宗教界流行“成功神学”,皆因有另一种思潮潜伏在底下,或称之为“世俗神学”将神许多的恩舆与应许限定验证在我们的现世中,认为衪的大能必然可以觧决一切我们肉身的苦难(神如此才算完美?),我想忽畧了衪的永恒和主朸耒迁就我们对神的“赞美”,会不会有些偏颇?许多远赴异域的宣教士出行之前都预知将耒会面临抑郁症的危胁,许多福音的勇士在危境中不退缩,也知可能面临精神崩溃的可能, 就像前文中的两位姐妹被病症夺去生命,我相信这些见証人衪们虽知危险仍然前行,靠着不是因自已的“信心”,乃是衪的应许,我们软弱会改变,但衪是可靠永不改变的,就如罗马书八章33~39中所述,在各样苦难中我们可能会失去信心甚至生命,但这都不会使我们与神的爱隔绝,我相信这才是我们不配拥有的“恩典”意之所指, 我所认识有许多这样的事例都很少被报导,可能是怕替神“丢脸”吧, 或者许多人有不同的看法.真希望彼此能各叙已见,使真理更明.

        1. Chen HanJie Avatar
          Chen HanJie

          小编回复:感谢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