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四运动(贺宗宁)2017.05.05

贺宗宁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教会历史这一周2015.05.05

 

公元1919年5月4日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5月4日北洋政府所在的北京,是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公民、市民和工商人士等中基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和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行动。

事件起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列强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当时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国人极度不满,从而上街游行表达不满。当时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外争国权(对抗列强侵权),内除国贼(惩除媚日官员)”。

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是指,自1915年中日签订《21条》至1926年北伐战争间,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反思华夏传统文化,追随“德先生”(“民主”的英文“Democracy”)和“赛先生”(“科学”的英文“Science”),探索强国之路的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新思想的传播与社团的发展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战争后大量传入。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行,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自由和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从思想、政治和文化领域,激发并影响了华人,尤其是华夏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这两种理念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和智力基础。

社团组织在民国的发展包括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和工读互助团等等,让五四运动在全国的展开有了组织上的基础。

中国的教育制度在清末的新政改革,是以学习西方及日本学制为主。到了民初,高等教育进一步地发展。尤其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李大钊、朱家骅、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英国文学)、刘师培、钱玄同(教音韵学)、吴梅(教戏曲史)、刘半农(教新文学)、严复(翻译家)等被聘于北大任教,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

 

反教同盟冲击教会

1922年,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World’s Student Christian Federation,以下简称世盟)计划于4月,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第11次国际大会。

在大会召开前一个月,一群上海学生以“非基督教学生同盟”的名义,发表宣言反对世盟借用中国的国立大学开会,攻击基督教及基督教会为资本主资经济侵略的“先锋队”,并通电全国各校,要求支持。各地响应者甚众。

延续6年的非基督教运动(以下简称非基运动)由此展开,为中国教会带来不少冲击。
上海的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宣言说:“我们反对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我们为拥护人们幸福而反对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我们现在把我们的真态度宣布给人们看。各国资本家在中国设立教会,无非要诱惑中国人民欢迎资本主义;在中国设立基督教青年会,无非是要养成资本家的良善走狗。简单说一句,目的即在吮吸中国人民的膏血。

“因此,我们反对资本主义,同时必须反对拥护资本主义欺骗一般平民的现代基督教及基督教会。学生诸君!青年诸君!劳动者诸君!我们谁不知道资本主义的罪恶?我们谁不知道资本主义的残酷无情?现在眼见这些资本家走狗在那里开会讨论支配我们,我们怎能不起而反对!起!起!!起!!!大家一同起!!!”

1924年8月,在国共两党支持下,“非基督教同盟”在上海成立。同盟出版《非基督教特刊》

面对连串的反教运动,中国信徒有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也有积极回应,为信仰辩护的。回应的方式各异,有致力抵抗,反唇相讥的,如张亦镜、梁均默等;也有从自省(甚至是自责)的角度,着力解释信仰,以求国人接受的,代表人物有:徐宝谦、赵紫宸等。

这些护教家当中,有尝试回到基督教的根本─耶稣和圣经,企图重塑一个较正面和本色化的基督信仰,来迎合当时代的需要。

上海的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宣言中,点名提到基督教青年会。青年会于1895年在中国成立,25年间在全国31个主要城市皆有市会,共有四万多会员,而在基督教大、中学建立校会,会员也近二万人。

青年会的工作,除主办课程外,主要替青年提供各项球类和游泳运动,并举办演讲会和查经班。1920年参加查经班的人数达二万四千多人,其中有二千多人是在当年信主的。

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大会的筹备,全得青年会的支援,两者关系密切,而青年会的吴耀宗也是当年北京地区的干事之一,有分协助筹备。当非基督教运动全面发动,许多攻击是冲著青年会而来,以致在1922年至1927年间,青年会的事工由极盛变为没落。

非基督教运动历时6年,第一阶段于1922年爆发,不同于义和团的暴力,主要是文字上的攻讦,经过几个月后便静下来。

第二阶段由1924年开始,有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支持,群众示威抗议基督教,骚扰教会。

第三阶段由于1925年发生了“五卅惨案”,各界罢工、罢市、罢课,排外情绪高涨,不少传教士被迫离开中国,反基督教转趋暴力化,并指教会学校对青年进行奴化教育,要求收回教育权。

非基督教运动结束于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开始清党,扫除共党份子,压制社会运动。共产党大受挫折后,便无法在幕后导引非基督教运动,再加上蒋介石在宋美龄带引下信了主,于1929年受洗,反教风潮便沉寂下来。

 

中国教会走向本色化

1907年是基督教来华一百周年,当时的西教士人数达3,383人,到1922年达8,300人。经过非基督教运动之后,人数降至3,150人。非基督教运动无疑对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挫折,但却加速了中国教会的本色化。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都是靠西教士的努力,所以全国各地建立了不同的宗派教会。早在19世纪末,已有西教士提出华人教会要自治及自养,之后也有华人信徒建立了无外国色彩的教会,如真耶稣教会、聚会所、耶稣家庭等。

许多宗派教会亦在20世纪头20年相互合并成新的教会,并冠以“中华”二字,如中华基督教会、中国基督圣教长老会、中华圣公会、中华信义会等。

机构方面,也成立了中华基督教续行委办会,出版《中华基督教会年鉴》。

自传方面,石美玉和胡遵理于1925年创办了伯特利布道团,成员有计志文和宋尚节,他们的足迹走遍全国。

 

 

“教会历史这一周”已经制作成3-5分钟的视频(苏文峰主讲),在橄榄社区网站(http://ocochome.info/)播出,《教会历史这一周》的页面短链接:http://wp.me/P5KG8P-7dW

或点击后面网址观看本期视频:http://pan.baidu.com/s/1boLWtKb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