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利不爭,小恩不躲(姜洋)2017.06.07

姜洋 

本文原刊于《舉目》官網2017.06.07

小利不爭,小恩不躲

一日,我帶兒子看了一場美國大學籃球賽。通常,在比賽暫停期間,為了活躍現場氣氛,主辦方都會送給觀眾一定數量的免費贈品。可是這天卻有些特殊,而有趣的一幕就這樣發生了。

第一次贈送的,是免費的pizza (比薩餅)。現場許多觀眾高高地舉起了雙手,對免費的pizza表現出強烈的興趣。第二次,是免費的短袖衫。同樣有許多觀眾舉手歡呼,為得到短袖衫做最大的努力。

第三次,工作人員手舉開口的小盒子,走向觀眾席。這次,仍然有眾多的觀眾高舉雙手。可是當工作人員走近時,他們才發現,這次不是發放免費物品,而是要他們從腰包掏錢,為球隊捐款。

許多觀眾恍然大悟後,紛紛放下高舉的手,仿佛那些遞過來的盒子根本不存在。而此時,一些在前兩次沒有舉手索要免費贈品的觀眾,卻舉起了手,向募捐箱中放入了自己的愛心。

這一幕所反映出來的,不難理解吧?然而,我想分享的是:有一些小利,可能對其他人來說很重要,我們不必去爭;而一些小恩,或許可以給當事人很大的幫助,我們不妨欣然去做。這並不是因為我們對小利、小恩不屑,而是為彰顯主耶穌對人的愛。

“小利不爭,小恩不躲”,其實不難。你我都可以做到,只需常常提醒自己。

多些積極,少些消極

我看到過兩篇報導,都是講述某支中超(中國足球超級聯賽)球隊的冬季備戰情況,口氣卻截然不同。

其中一篇的標題是,“XX球隊冬訓不敗戰績增加至7場”。另一篇卻是,“XX球隊過招,7支中超隊無一戰勝績”。客觀來說,這兩個記者反應的都是實情——該隊戰績不佳。然而這兩篇文章給讀者所帶來的“氣息”卻截然不同。前者讓人感到一種積極和鼓勵,具有建設性。後者卻使人壓抑和洩氣,具有破壞性。

如果說“真實性”反映的是報導者的專業水準,那麼,“建設性”體現的是報導者的價值取向——懷著善意,助人為本。是的,對於我們不滿意的人或事,我們有自由說出自己的感受,可以發牢騷、說怪話。但是,這樣的做法,對於正處於困難中的當事人,有何幫助呢?

何況現實中,很多問題就如“皇帝的新衣”,一目了然,無需我們再去煽風點火、添油加醋。 可惜的是,有很多人就是這樣做的。

對於困難中的人,我們能夠做的,是助人為本,且管理好自己的口舌和情緒,多些積極,少些消極。 我想,這也算把聖經教導的“愛人”落實到生活中吧。

你們怎麼不聽我說話

“你們怎麼不聽我說話呢?”兒子抱怨道。

作為父母,是不是常常聽到這種抱怨啊?對此,我們的回答多半是:爸爸和媽媽正在說話!實際上,真正的理由可能是:“你所說的並不重要。聽不聽、回應不回應,都無所謂。”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上帝也常常問祂的子民:“你們怎麼不聽我說話呢?”其實,我們不是沒有聽到,而是有意選擇“聽不到”。比如我聽到一些恰好點到我的痛處的話,我會選擇回避。因為我害怕他人指出我的缺點、問題,至少我害怕上帝透過有形的方式顯現我的問題。目睹自己的缺陷,讓我害怕。所以,我選擇躲避,“眼不見,心不煩”。可想而知,這樣的做法根本行不通。我的內心只會更加煎熬。

當我不再躲避,選擇面對和接收上帝的教導時,我的內心反而敞亮了。錯誤(或罪)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對錯誤(或罪)的敏感,認為自己是完人,不思改進。那才是最可怕的。

信仰的商業化

命名權的風波,把某小鎮上的一所基督教大學,推到了風頭浪尖上。

早在幾年前,該學院的命名權已經出售給個某個大家族。近日,一個大銀行有意用一筆可觀的贊助費,購買該學院的命名權。為了得到這筆不菲的資金,該校校長親自出面,與已擁有命名權的那個大家族商談讓出命名權。簡而言之,最終該學院的命名權易主。學校如願得到了那筆巨額贊助,但是商談的過程卻見不得光。

在這場交易中,學校得到的是贊助費,而贊助商是得名又得利,卻很少有人關心在這場名與利的交易中,這所基督教大學無形卻真實的損失。似乎,這並不重要。在一些決策人的眼裡,政績和生存高過信仰和誠信。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信仰的商業化,並不是個別問題,而是一種普遍現象。在現今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許多福音機構都在絞盡腦汁讓財務報表上的紅字變成黑字。 何去何從,是向世俗靠近,還是堅守信仰,這的確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對此,福音機構的領導者,應該有清楚的思考和準備,設立明確的界限。否則,今天是名與利的交換,明天就可能出賣自己的信仰。

 

作者來自遼寧,現居美國北卡州,從事腦功能方面的研究工作。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