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华人教会的文化与牧养(李仁洁)

李仁洁

本文原刊于《举目》48期

       神期待教会在世界上,成为明光照耀。但不可否认的,教会依然是由在社会上生活的一群人组成的。基督徒在完成神的呼召使命的过程中,也不断受到周遭社会文化的影响。

       世界各地的华人教会,因地域有各自的文化独特性。这些独特性,深刻地影响其信徒信仰塑造的过程,以及教会牧养的方式。了解这些环境的影响,以及社群文化的独 特性,对于认识并有效牧养华人教会,是相当重要的。笔者有幸在台湾牧会近9年,其后又在美国事奉近9年,在此不揣浅陋,曝献这些年(主要在北美华人教会) 的心得,与主内同道一同探讨思考。

冰冻的文化

       刚刚从亚洲搬迁到北美的基督徒,常觉得 北美华人教会的敬拜方式,以及崇拜的诗歌,都比东南亚的教会要保守许多。其实这与移民的特性有关。当人远离故土,搬迁到另一个社会生活时,他不再有机会经 历母国的变迁,他对于整个故乡社会文化的理解,会停顿在他离开的时候。这种现象,或许可以称为,“文化的冰冻”。

       移民短暂回乡探望亲朋 时,当然会察觉到一些表层的社会改变(建筑、街道),但是社会深层的文化价值、体系的改变,基本上他无法察觉到。例如现今中、港、台的社会文化,与20年 前早已不同。包括教会内敬拜的方式、吟唱的诗歌、对待传道人的方式,甚至夫妻相处之道、子女教养的观念等等,早已改变。但由于移民对文化理解的停顿,海外 华人教会在敬拜的仪式上,依然停留在二三十年前。

       另一个造成文化理解停顿的原因,与华人移民的特性有关。华人第一代移民比较自外于美国主流文化,美国社会文化的改变不太影响到华人移民。因此美国人教会的敬拜方式、吟唱诗歌的改变,也很少冲击到华人教会的中文敬拜,通常只会影响到华人教会中第二代的英文崇拜。

       若是有人在中文堂倡议什么改变、调整,第一代移民很自然的反应就是,请到英文堂去崇拜吧!所以第二代的年轻人,很难催促上一辈做出什么改变。

      然而在中、港、台,因为年轻、年长者同语言、同文化体系,年轻一代必定会催促年长的接受改变。

社交的功能

        北美的华人教会在普世的华人教会中,是最富裕、教育水平最高的,但信仰的质量却并非最好的。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提到:每一个由人所组成的群体(民族、组织、宗亲、宗教团体等),都会透过定期的聚集,来加强成员对于群体的认同与归属感,同时也宣告,自己有别于其他人。

       基督徒在教会的崇拜或聚会,当然也具有这种社群的功能。在中、港、台,教会的崇拜、聚会,主要是加强信仰上的认同,以及群体的归属感。但美国的华人教会,教 会的社群功能就不是如此单纯了,还兼具了华人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这就可能产生一个陷阱:一个人自以为到教会是为了追求信仰,但实际上他可能夹杂了别的动 机,比如为了与其他中国人交往、说说中文、吃吃中国菜。

        初到教会,抱着这样的目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信主多年之后,是不是还是如此呢?信仰真正的质量如何呢?为什么有些在北美信主,甚至在教会热心事奉过的基督徒,回到国内生活后,竟然再也不去教会呢?

        如何帮助华人基督徒,认明自己的信仰动机,栽培出稳固的根基,是北美教会极大的挑战。

企业化管理

       北美的华人教会有两种典型,一种是老移民建立的教会,另一类则是由校园查经班开始,逐渐形成的教会。东南亚华人教会中,年龄与教育程度分布得比较平均,但北美这种由查经班形成的教会,会众大多是到北美读研究生,然后留下工作,所以具有高学历、高收入的特点。

       这些信徒,在别人的眼中固然是天之骄子,但他们的工作、生活并不轻松。他们需要比本地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保住工作,或是得到升迁的机会。

       生活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美国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利润、业绩挂帅,眼前成绩优先),当然深深影响着他们。他们不可避免地,把这套衡量价值的观念带进教会,因 为他们在公司就是这样被衡量的。他们的教会,受这样的企业文化的影响,会更多计较聚会的人数、每年的增长率,以及短期可见的绩效,并作出快速反应,就如股 票市场对于企业季报的反应。

        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之下,教会最高的权力组织是信徒大会(股东大会),而长执会(董事会)的责任,是维护信徒 (股东)的权利。聘来的传道人(CEO)的责任,就是设法让教会(公司)的人数(业绩)增长。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没有看到教会有明显的增长,就相当于“公 司的业绩不佳”,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换一个CEO(传道人)了……

        这套教会观,其实完全违背了圣经的教导。教会的“属灵权柄”,也根本谈不上了。

教会“守护神”

        在台湾或是香港,一般来说,除非教会发生分裂,否则大都是由宗派或母会植堂,建立教会。因此是先有传道人,再带领信徒参与。但是北美的华人教会,由宗派或母会植堂的较少,大多是先有一群基督徒聚集、查经,然后逐渐成长成为独立的教会,最后再聘请全职传道人。

        因此,迥异于台湾或香港的教会,许多北美华人教会的创办人都是平信徒(他们往往是教会中最早的一批信徒)。这些平信徒的信仰状况,决定了此后教会事工的模式与传统。

       这些人因每日的工作,浸泡在美国的企业文化里面。所以这一类的教会,深受到企业文化影响,信徒普遍存著企业文化的教会观。

      这些人往往以教会的守护神自居。出于人自我中心的本性,当一个人有付出时,他很自然地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尊重。这在社会上是如此,在教会中也一样。这些创 办人多年在教会忠心事奉、摆上,假若不特别儆醒,将荣耀归与神,就很容易在心中存有期待,希望后生晚辈对自己特别尊重、肯定。并且,他们还会要求后人遵从 自己定下的规矩。

        到这样的教会牧养事奉,传道人可算是“从门缝挤进来的”,是随时可能被更换的CEO。若是传道人与这些创办人产生矛盾、冲突,后果可想而知。

        当然,不同教会的景况不一样,也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加州的华人教会,因为新移民较多,所以在敬拜仪式上面,显然比较开放,乐意接受新的方式。而东岸的教会受企业文化的影响,通常比在中西部的教会更加明显。

        这些独特的文化现象,对担负牧养职分的传道人而言,有好几个层面的意义。首先,传道人若是能够看清北美华人教会这些独特的文化现象,在计画、推动教会事工或 是遭遇挑战时,就较能明白问题的根源,调整事工的策略。例如北美华人教会兼有信仰与社交功能的文化特色,因此在牧养上不应只寻求传福音、领人归主而已,更 应进一步栽培信徒,使他们信仰有根基,属灵生命有长进。

       另外,既然这些现象是因为环境,所形成的独特“文化”,也就意味着是很不容易改变的。传道人恐怕只能先适应,然后再进一步去寻求改变。例如认识到文化的冰冻现象时,传道人就不必急于改变敬拜的方式或诗歌,免得引起不必要的冲突,而要从其他事工开始着手。

        当然,传道人自己也当留意,勿被上述的文化所影响。而且神的呼召是,不单传道人自己不应受到影响,更要提醒弟兄姊妹,不要和世俗文化妥协。愿我们的教会,依靠那真正的“神”,少些“教会的守护神”!

作者来自台湾,现任匹兹堡华人教会中文堂牧师。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