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的大多數(吳婉婉)2017.08.17

吳婉婉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17.08.217

 

電影《熔爐》有篇影評,其中有一句話:這世界最大的悲劇不是壞人逍遙,而是好人過度沉默。《熔爐》描述了人面對遭受性侵的孩子時,表現出的沉默和麻木,罪惡就這樣在披著羊皮的學校裡面肆無忌憚地滋生、蔓延。

面對不公,人寧願選擇沉默。這沉默的背後,難道不是冷漠的心嗎?不管別人的死活,只求自己的生活安穩,這是當代許多人的真實寫照吧?当你面對路邊的行乞者,你是因為被騙過才不肯施捨,還是對於別人的困境根本無動於衷呢?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我也真實看到了冷漠。我被別人的冷漠傷害過,也用冷漠傷害過別人。在這個世界中,我們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吧?

 

無論在社會中還是在教會裡面,我都飽嘗過冷漠的苦杯。

今年9月初來到上海,開始我在同濟大學的研究生生活。去上海之前,同學們就警告我,上海人骨子裡裝滿了高傲,外地人會遭受當地人的白眼。

我覺得這是偏見。可是呆久了之後,我發現,確實有這樣的問題:去食堂打飯,我看到食堂的阿姨給外地學生盛飯時,臉上寫滿了不耐煩;去辦公室上交材料,我微笑著招呼老師,換來的卻是冷冰冰的應答;在電梯口招呼師姐,我看到的是冷冰冰的臉……

我深深感受到,微笑不一定換來微笑。我還要繼續微笑下去嗎?

我家在一所小村莊裡,教會中的弟兄姊妹挺多的。我媽媽10年前就信主了。從媽媽的服事經歷中,我看到了冷漠對基督徒的傷害。

有一次通電話,媽媽告訴我,她不想參與教會的服事了。媽媽說,看到弟兄姊妹的冷漠,她好心寒。她生病的時候,沒有一個人來家中慰問她;農忙時,因為我家地多,媽媽經常忙不過來,卻沒有人來幫忙。

弟兄姊妹似乎只關心媽媽的聚會情況,對於媽媽的日常生活卻不聞不問。

我對媽媽的情況感同身受,因為我在學校這邊的教會中,也遇到相似情況。我覺得,其實我自己也是這樣——更加關心自己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卻忽略了和弟兄姊妹的關係。我不知道自己的冷漠,是否已經絆倒了其他人!

 

最近看了《陶恕傳》。陶恕博士的一段話,讓我反思。他說:“傳道人首先應該關注人,而不是理念。我們發現許多聰明人對人很冷漠,對理念卻很熱衷,這樣真是很糟糕。這些人可能一輩子忙於傳播宗教理念,卻缺乏對人的愛。”

冷漠是與生俱來的嗎?起初上帝創造天地的時候,所造之物,都是好的。當人類選擇背叛上帝之後,罪就進了世界,一切都失去了起初的和諧和美好。

冷漠的反面是愛,我認為,正是缺失了愛,冷漠才變得理所當然了。

《約翰一書》4章8節記載:“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上帝,因為上帝就是愛。”接著,16節說:“上帝就是愛;住在愛裡面的,就是住在上帝裡面,上帝也住在他裡面。”

因為我們與上帝之間美好的關係破壞了,我們才缺失了愛心,才會對其他人或事冷眼相觀。

 

安徒生在自傳《真愛讓我如此幸福》中寫道:“我經歷過十分貧困拮据的生活,但此刻我不想談論這些。而且,正如我幼年時期所經歷的那樣,當我確實很艱難的時候,上帝就伸出幫助之手!”

安徒生的一生並不順遂。成名前,許多人向他拋去冷漠的抨擊和無情的嘲笑。安徒生卻總能及時從上帝那裡尋求幫助。多麼可貴的榜樣!

面對冷漠時,我們不能讓麻木或冷淡佔據我們的內心,而是應該多想想:“基督會怎麼做呢?”當感到愛心冷淡時,我們應來到上帝面前,主動尋求上帝的幫助。

就像《熔爐》中男、女主角所做的,儘管周遭的人冷漠相對,他們卻願站出來,向受害的孩子伸出雙手!

同樣,在這個充斥著冷漠的世界中,我們是否甘願做一枝小蠟燭,燃燒自己,把光帶進人群,把冷漠變成愛呢?

 

作者為上海同濟大學研究生。

5 Comments

  1. 这篇文章很及时。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冷漠的时代,大部分人都染上了冷漠病。基督徒也不例外。我自己也不例外。被冷漠所伤,又以自己的冷漠伤人。却总是抱怨别人的冷漠。既然今天看了这篇文章,应该试着改善,从自己这里先尝试温热起来。没有大爱,没有大火,就先来点善意,一个微笑也是温暖。我们若是冷漠,就应了保罗爱的真谛里面的话,我们所做的一切其实在神眼里都没意义了。道理是懂得的。今天开始改变吧,改变一点是一点。

  2. 如果要给温暖,就要给真心的温暖。哪怕一点点。虚伪表面的关心,满嘴属灵词句却丝毫没有实质,也是一种冷漠。有时候更伤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