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约中,上帝“很不一样”?(高山)2017.09.21

高山

本文原刊于《举目》83期和官网2017.09.21

 

信徒往往有这样的疑问(尤其在未信主和初信阶段):新旧、约中的上帝,似乎很不相同?旧约中的上帝,动辄杀戮,明显比较严厉。新约中的上帝则不然,总是怜悯为怀,对人极为忍耐和宽容。

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有如下几点:

一、启示的渐进性

上帝对人的启示有两方面,一个是普遍启示,如:自然界和人的良心(心中的道德律);另外一个是特殊启示:圣经。

圣经,又分为旧约和新约。从整本圣经来看,上帝所赐下的启示是渐进性的。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十架受死、复活升天,是启示的最高峰。同时,也完成了救恩的最终启示。

上帝既公义又慈爱。旧约主要是表达上帝公义的属性,而新约主要表达上帝慈爱的属性。由旧约律法,我们得知,人无法满足上帝公义的要求,一个良善的人都没有(参《诗》14:3)。正如《罗马书》3章20节中所说:“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上帝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

面对公义的上帝,人只有一个结局:死亡。然而,上帝爱世人,不喜悦人死亡。所以,祂赐下独生爱子,来替人满足上帝公义的要求。耶稣完全遵行律法。满足了上帝公义的要求。我们只要信靠耶稣,上帝就算我们遵行了律法,满足了上帝公义的要求。难怪《加拉太书》3章24节说:“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

正因为启示的渐进性,以及新、旧约侧重描述了上帝不同的属性,我们会误解,以为旧约的上帝很残忍、好杀戮。其实,上帝慈爱的属性从未改变。即便在旧约中,我们也依然可以略窥一二。

在《利未记》19章18节,有这样一句经文:“不可报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却要爱人如己。我是耶和华。”“爱人如己”这伟大的爱的宣言,竟是旧约首先提出的。

现今世界有很多邪恶,并不比旧约时代好(如同性恋的合法化等)。然而,上帝并没有灭绝邪恶之人。因为上帝本就是慈爱的,祂不喜欢杀人。只是为了启示的缘故,祂使用了少数罪大恶极之人的结局,告诫后世所有人:人人都将面对上帝末日的审判。在此之前,人人都应悔改、归信耶稣,进入祂美好的保障中。

启示既已完成,所以上帝不太可能像对待所多玛和蛾摩拉那样,在现世按着祂的公义来审判人——人一切的结局,都将在末日审判的时候显明,就像圣经启示给我们的:“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林后》5:10)“不义的,叫他仍旧不义;污秽的,叫他仍旧污秽;为义的,叫他仍旧为义;圣洁的,叫他仍旧圣洁。”(《启》22:11)因为该说的和该做的,上帝都说了,也做了。

 

 

二、上帝爱的恩典

不得不承认,旧约中,上帝确实有很多杀戮。然而即便如此,那也是上帝的爱和恩典。这么说,很多人会不以为然:杀人,还能算爱?那什么叫做残忍呢?

人之所以这么问,显然是觉得被杀之人很惨,对此不喜!其实,上帝也不喜欢!所以,上帝要借着少数人悖逆的下场(上帝绝没有滥杀无辜),来警示世人。因为这些少数人的下场,正是末世审判的缩影。

因此,一方面如前所述,上帝透过渐进性的启示,让人对比、发现:活在律法之下,不如活在恩典之下。从而,使更多的人进入到耶稣基督的福音中来(上帝要救更多的人)。另一方面,上帝要特别透过这些事,达成如下几个目的:

1、除掉罪恶,减少遗祸

因为罪是会传染的。所以,人若总是活在邪恶的环境中,作恶就很自然了。正如王肃(三国‧魏)在《孔子家语‧六本》中所言:“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被作恶之人伤害的人,往往也会在仇恨的驱动下,选择以恶报恶,从而使罪恶进一步扩散。所以,上帝透过除掉世间一些恶人,来减少他们对世界的败坏和影响。

2、作为警戒,警示后人

上帝给世人一些反面教材,使人心中有所敬畏,不敢任意而行、胡作非为、最终和那些恶人一样遭遇祸患。就如《彼得后书》2章6节所说:“又判定所多玛、蛾摩拉,将二城倾覆,焚烧成灰,作为后世不敬虔人的鉴戒。”使人知道对错,避凶趋吉,建立良好的道德是非观念,也保障了人类社会的健康。

使徒保罗说:“因为我们成了一台戏,给世人和天使观看。”(《林前》4:9)上帝正是要透过这一台台的戏,教导我们善恶之别、圣俗之异,使我们这些属上帝的人,能够更好地活在光明中。正如《提摩太后书》3章16-17节所说:“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或译:凡上帝所默示的圣经),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这实是上帝极大的爱和恩典。否则,我们作恶能给上帝带来什么损失呢?我们行善又能给上帝带来什么益处呢?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好!

 

 

三、无需详尽描述

圣经以救恩启示为核心,所以非主要事件,圣经不会记载得很详尽。比如旧约中,上帝吩咐以色列人将某某族灭绝净尽。然而圣经往往只记载灭绝这一事件,至于灭绝原因,未必提到。即便提到,也比较简略(因为不是重点)。所以,同情弱者的心态,常会让我们误会上帝,却没有意识到,这些被灭绝净尽的,都是恶贯满盈的。

就拿所多玛和蛾摩拉二城而言,上帝之所以灭绝他们,是因为他们在上帝面前罪大恶极(参《创》13:13)。到底怎么罪大恶极呢?旧约圣经中其实并没有特别清晰的描述。不过,从两个天使在所多玛的经历,可以对这二城的罪恶程度管中窥豹:

所多玛城中唯一的义人罗得,热心接待两个旅客(其实就是天使)。然而看看所多玛人的反应:城里各处的人,连老带少,都来围住罗得的房子,要罗得把这两个旅客交给他们,任其所为。“任其所为”,NIV版圣经译得很明确:Bring them out to us so that we can have sex with them,就是要性侵对方(《创》19:4-5)。罗得想保护这两个人,要把还是处女的两个女儿给他们作为替代时,这些人骂罗得:“这个人来寄居,还想要作官哪!现在我们要害你比害他们更甚。”(《创》19:9)随即开始暴力行动。

可见这城中的人有多么的邪恶!他们不仅仅是同性恋而已,而是全城之人,都一味地行恶。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是进入城中的人,会有何感想呢?我们会不会觉得,这种城市,上帝灭绝它,岂不应该?

迦南七族,也是同样如此。并不是他们本来安居乐业,上帝要安置自己的选民,就大手一挥,把这“倒楣”的七族给灭绝了,而是这七族人同样到了罪恶满盈的地步。所以,上帝才灭绝他们。正如上帝对亚伯兰所说:“到了第四代,他们必回到此地,因为亚摩利人的罪孽还没有满盈。”(《创》15:16)他们自作孽不可活,把上帝逼到非要出手不可。

四、属地观的影响

上帝的属性,需要用两个约,才能充分表达,显明我们的上帝既是慈爱的,又是公义的。正如《诗篇》89章14节:“公义和公平是袮宝座的根基;慈爱和诚实行在袮前面。”

十字架是上帝公义又慈爱的完美体现:一方面,祂是公义的,祂不能容忍罪恶。所以,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要追讨人的罪恶(参《出》34:7;《民》14:18;《鸿》1:3)。结果就是,人人必因犯罪而死亡。另一方面,祂又是慈爱的,不愿看到人灭亡。所以,祂差派独生爱子耶稣基督,替我们承担一切罪的恶果:祂去死,换来我们的活。

 

 

人往往因为受世俗价值观的影响,以及自身的有限,无法正确看待上帝的作为:

1、不能平衡看待

虽然上帝永不改变,但是当人以片面的眼光看待祂时,就会看到两种上帝:

(1)溺爱的上帝

当人只看到上帝的慈爱时,就会认为上帝是一个缺乏原则、溺爱子孙的老好人,因而对上帝缺乏最起码的敬畏,对罪不敏感——反正犯了罪也没关系,有耶稣的宝血可以随时洁净自己。

这种人会轻忽上帝的恩典,把上帝的宝血当做抹布。这种态度,是对上帝极大的亵渎。

(2)严苛的上帝

当人只看到上帝的公义时,就会觉得上帝是一个异常严苛、唯有律法的大法官。所以,上帝不可亲近,有距离感,甚至惧怕到无法正常面对上帝,不释放,也不喜乐。自然,也无法用心真实地敬拜祂、渴慕祂,更谈不上爱恋祂了。这实在是非常可惜的。

2、以世俗的标准衡量

用属地的眼光,人很难理解上帝的审判,会产生各种质疑:我又没有犯法,更没有作奸犯科,上帝为什么要审判?至于吗?上帝是不是小题大做、反应过度?

这也是人觉得旧约中的上帝非常严苛的原因之一。以属地的标准,去衡量属天的作为,无论得出多奇怪的结论,都不足为奇!

燕雀永远也无法理解鸿鹄,因为不在同个高度,不是同一水准。只有充分认识到上帝的圣洁、公义和良善,我们才会知道,地上一切的洁净、正直和美善,与上帝相比,仍旧一无所是。我们才会了解到,上帝的标准是何等的高,高到地上的标准完全无法相提并论,高到无辜的耶稣必须要为我等罪人挂在十字架上。

3、自我中心,忽略上帝权柄

当上帝审判人,甚至将人定为死罪的时候,人还会下意识地反抗:凭什么?我用袮管?

人很容易忽视这一点——整个宇宙都是上帝创造的,祂对万物拥有审判的权柄。因为自我中心,人很难接受“命运被他人左右”,所以就认为上帝非常暴力。其实,上帝不过是动用了本就属于祂的权柄而已。

何况上帝审判的目的,是为了阻止罪恶、拯救人。就仿佛人得了癌症(那些恶人就如恶性肿瘤),医生只能将肿瘤切除。人岂可因此责备医生太过残忍?

五、结语

综上所述,并非新、旧约中的上帝“判若两人”,也不是上帝的性情突然大变。人之所以觉得新旧约中的上帝不同,是因为掌握的知识有限,认知有偏差,对上帝的属性认识不清。

公义又慈爱的上帝,亘古长存,从未改变(参《雅》1:17;《玛》3:6;《诗》89:34,102:27;《来》1:12)。有时我们无法理解上帝的作为,但是在质疑上帝之前,或许先思考这句话:人绝不会比上帝更公义。同样,人也绝不会比上帝更慈爱。

 

作者在天津市气象局工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脑博士。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