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准海归,你以为容易吗?(阿 Ben)2017.09.27

 Ben

本文原刊于《举目》83期和官网2017.09.27

 

留学海外数年,时间却仿佛停留在出国的那个夜晚——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紧紧拥抱、不舍分开;哥们举杯祝贺我的未来,歌颂我们晃荡的青春;父母默默地夹着菜,用微笑强忍着泪;奶奶走到我身旁,红着眼眶,用刻满岁月痕迹的手,拍着我的肩膀,叮咛著:“天冷要记得多穿,要按时吃饭,要好好学习……”

对望的瞬间,突然感觉到奶奶真的老了!

记得小时候都在奶奶家中度过。奶奶拿手的肉燥面是我的最爱。黄昏散步在社区的公园,她牵着我的手,到处向人介绍她那可爱又宝贝的乖孙……

那些错过的遗憾

从筷子到叉子,从肉燥面到意大利面,从这岸到那岸,12小时的时差,两个全然不同的文化,还有无尽的对家的思念:“奶奶,我毕业了。你在天上过得好吗?”

黑夜悄悄笼罩着不到650平方英尺的宿舍。隔壁的室友旅游去了,对屋的那位还在加班……奶奶,我好孤独!你在天上能听到我说话吗?你都好吗?对不起,那一天你走得太突然!而我却因为身在海外,错过了见你最后一面。

来美求学的这几年,错过的事已经不可胜数。我错过了你在病房疼痛时的陪伴,错过了哥的婚礼,错过了他孩子的满月酒,错过了每年的同学会,错过了十一长假和朋友一起的出游,也错过了她,可能发展的一段恋情。

我还要错过什么呢?

为什么没有公司要我?

毕业证书已经拿到手,专业执照也考了几张,履历投了上百份,为什么还是没有公司要我?难道是我不好吗?还是我英语沟通有问题?回国吗?回国发展容易吗?现在回国,能称衣锦还乡吗?还是会被视为落魄?

爸妈一向都爱面子,常把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别人家”定会觉得我是无法留美才回国的。父母会不会很失望?我也老大不小了,被催婚怎么办?

对了,奶奶,我信主了!谢谢你带我去教会。可是你知道,妈妈拜观音,简直像走火入魔。偶像满屋都是。我怎么住呢?爸妈会接受我的信仰吗?

还有我的那群死党!大环境在改变,人也在变,我的基督徒价值观,会不会被他们动摇呢?这几年国内发展很快,很多人和事都改变了。我和他们见面时,会不会没话题可聊?他们会认为我“装B”吗?会不会觉得我是混不下去才回国的?很怕他们对喝过洋墨水的我有过高期待,同辈的压力真心hold不住呀!

回国后我要去哪里聚会呢?

我在美国,一直和教会的朋友参加学生团契和崇拜。回国后,我要去哪里聚会呢?老家有教会吗?那里是否也有人像美国的叔叔、阿姨一样关心我、带领我、牧养我?好怕回国后没有属灵长辈的引导,怕哪天传福音受到限制,更怕国内教会和北美教会差距太大,我无法适应。

回国后的生活如何过呀?看看北上广深(编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房价……我好烦呀!

我能带着信仰融入国内的生活圈吗?我好怕信基督教后,在国内的升迁都会出问题。我可以成为党员吗?

我必须娶基督徒吗?国内上哪儿找基督徒姐妹呀?

我真的很害怕!

 

最希望得到的帮助

以上这些,都反映着准海归的烦恼,是笔者服事学生多年了解到的。

未来的不确定性,父母、同辈、属灵氛围、价值观和职场等各方面来的挑战,都成为准海归的无形压力。教会要如何装备他们,在回国后信仰坚固,是当今校园服事者必须探讨的课题。

我从基督徒学生的回应中,整理出准海归最希望在教会里得到的帮助:在信仰和真理上给予装备;带领属灵生命成长;教导分辨异端的属灵眼光;安排回国的海归来分享国内情况;教导人际关系;成立“父母俱乐部,安排年长的基督徒向准海归的父母传福音;帮助准海归了解中国教会历史,了解三自教会与家庭教会的分别;帮助准海归融入当地教会;帮助准海归适应北美和国内教会的差异,减轻回国后的落差感;建立支持海归的团队,固定关怀、慰问海归。

他们到底带走什么?

怎样才能帮助准海归呢?我的心得是:要一直鼓励学生对信仰保持好奇心。要时常在团契中向学生提问,培养他们思考的习惯,比如:“为什么要参加团契?”“为什么要祷告?”“为什么要读经?”……

他们思考过这些问题、明白答案后,回国后就会主动寻找教会,操练属灵生活。

笔者也强力建议,学生团契当背诵《使徒信经》。许多海归都处于初信的阶段。若要等读完全本圣经,再总结信仰的核心,有点不切实际。而12句的《使徒信经》,每周在团契里背诵,定能记在脑海。有一天回国,或在海外其他的城市,接触到异端时,都可以靠着《使徒信经》来分辨正伪。

我们应当常常思考以下问题:“我们最希望海归从北美教会、团契带走什么?要如何确定他们确实都带走了?”

 

作者为基督使者协会全职校园宣教士。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