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s Saith the Lord!——在後現代語境中聆聽上帝的聲音(呂居)2017.10.02

呂居

本文原刊于《舉目》88期和官網2017.10.02

 

誰沒有立場呢?

不久前,我想看中國新聞,於是在谷歌(Google)裡面打入:“Best News about China”,跳出來一個叫“RT”的新聞視頻。我一邊在跑步機上鍛煉,一邊看,發現播音員非常專業,視角獨特而有深度,只是英文發音的尾音有一些奇特。我好奇,搜索了一下,發現RT是Russia Toady(今日俄國)的縮寫。原來,這是俄羅斯的對外頻道。

和中國CCTV海外頻道,或者是“美國之音”一樣,RT是有立場、有目的、有傾向的。不過,哪一家報紙、哪一個電臺、哪一家網站,沒有自己的立場呢?

在美國大選中,可以清楚看到,美國的主流媒體都有各自的傾向、立場。像《紐約時報》、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華盛頓郵報》等,都是支持希拉里的。只有少數幾個主流媒體,像《福克斯新聞》,才是支持總統川普(Trump)和共和黨的。川普因此依賴自媒體,動不動就“推特”(Twitter)。有人說,川普當選,是自媒體對主流媒體的勝利。

現代社會資訊氾濫。任何一個消息,必須先查明來源和出處,才能明白其立場和觀點。

明白這個道理,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品味到聖經裡常常出現的那句話的分量——“Thus Saith the Lord”(KJV,欽定版聖經),中文譯為“耶和華如此說”。這句話在摩西五經中約出現500次,在先知書中約出現1200次,在整個舊約中約出現4000次。

上帝毫不含糊地表明自己的身份、信息的來源。祂站在祂藉先知和使徒所說的每一句話的背後,印證這些話語的權威性和可靠性。

通達時務的工人

我們現今的時代,有些哲學家稱之為“後現代”。“後現代”(Postmodernism)一詞的發明者,法國哲學家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1924-1998),在其代表作《後現代處境》一書中,把“後現代”定義為“對宏大陳述(meta-narratives)的質疑”。即,不再相信那些把某些敍事升格為超驗的、永恆的、普世的原則(註1)。

儘管李歐塔主要是針對現代科學主義的霸道敘事,但這種批判適用於任何形式的宏大敘事。按照李歐塔對現代性的分析,現代社會的特點就是知識的商業化。誰掌握了資訊,誰就掌握了公共領域的話語權。那些資訊豐富的跨國公司,逐漸演化為“真理”和“科學”的化身,壟斷對於公共權力和社會制度的發言權。“在電子資訊時代,知識問題已前所未有地演化成公共權力問題”(註2)。

故此,我們以前耳熟能詳的口號“知識就是力量”,現在可以升級為“知識就是權力”。誰掌握了話語權,誰就掌握了強大力量,可以締造人文世界、塑造個體價值觀念。當某種敘事一統天下的時候,這種敘事就會披上真理的外衣,自詡為絕對、永恆、權威、“放諸四海而皆准”!

後現代的基本特徵,就是要刺破上述以真理自居的大一統的宏大敘事。這些宏大敘事包括科學主義、黑格爾主義、馬克思主義,當然也包括中世紀延續下來的神權思想。

後現代在解構權威的同時,也衍生出相對主義、虛無主義等。有些基督徒視後現代主義為洪水猛獸,竭力抨擊後現代主義。筆者認為,我們應當警醒,不讓後現代主義腐蝕我們的基本信仰。然而,我們更應該研究這種思潮,做一個通達時務的教會工人,在後現代環境中“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10:16),讓服事有成效。

行之有效的方法

後現代的特點,就是多元、碎片,注重局部性、地區性、個體性。舉個例子,就如籠罩在我們上方的天空,出現了裂縫,甚至像古代傳說中的女媧時代,天傾東南、地陷西北,飄搖漏雨、洪水滔天,這種狀態在現代或前現代時期,是令人憂心的不正常狀態,亟待女媧式的英雄出來煉石補天。然而,後現代的哲學家會告訴我們:天空本來就應該是破碎的,就應該是漏雨的,沒得補,不該補,也不要想去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方天空,你的天空和我的天空不同,沒有必要把你的天空罩到我的頭上來。

後現代各種聲音嘈雜,莫衷一是,崇尚的是自由、多元與個性。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留心聆聽各種觀點,並進行分析、比較,這確實是有效的認知方法。上帝並不禁止魔鬼發言,祂也讓法老說話。祂自己更在歷史中發聲,正如《希伯來書》宣告的:“上帝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地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藉著祂兒子曉諭我們。”(《來》1:1-2)。

識別對錯,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查究那個聲音的出處、來源、立場。任何人講話之前,如果想要獲得聽眾的信任,就應該先表明自己的身份。上帝不憚表明自己的立場,正如上文所指出的,上帝在舊約中藉著眾先知明明白白地宣告“耶和華如此說”(כֹּה אָמַר יְהוָה),大約有4000次之多!

這裡的“說”(אָמַר)用的是第三人稱單數,即希伯來語動詞的原型時態,喻示整個希伯來文化的立場與視角,就是絕對的他者所發出的啟示性聲音。而在這末後的時代,這位絕對的他者道成肉身,以第一人稱單數向我們說話,揭示祂自己的真實身份就是耶和華上帝(註3)。

作為上帝的子民,我們要學會聆聽主的聲音,不要像古時的以色列人,如“塞耳的聾虺”(参《詩》58:4),全然不顧上帝透過先知的宣告:“天哪,要聽!地啊,側耳而聽!”(《賽》1:2)

主耶穌說:“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著我。”(《約》10:27)。祂說:“凡在我以先來的都是賊,是強盜;羊卻不聽他們。”(《約》10:8)在喧囂、嘈雜的後現代,要學會辨別,學會聆聽牧人的聲音,“以耶和華為上帝的,那國是有福的!祂所揀選為自己產業的,那民是有福的!”(《詩》33:12)

真理不可打折

上帝的話語安定在天、永不改變,是人類安定、穩固的根基。後現代使人困惑、迷茫,甚至產生身份認同危機。人渴望明確的信息,需要不打折扣的真理。《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Daily News)於2012年5月,報導了一個令人驚異的現象,9·11以後的10年裡,美國的穆斯林人口增長了67%,從原先的100萬增長到260萬(註4)。新增加的穆斯林,有相當一部分是白人中產階級男子,皈依伊斯蘭教的平均年齡大約在31歲。

研究發現,吸引這些皈依者的主要原因,乃是伊斯蘭教義的明確性、獨一性、肯定性,甚至是極端性(註5)。其中,特別具有吸引力的伊斯蘭教義包括:默罕默德是最後的先知,安拉是唯一的神,《可蘭經》教導的明確性,伊斯蘭對社會問題黑白分明的看法等。

這些教義,都正好與後現代思潮相反,傳遞著極端明確的信息,特別有助於身份認同和族群歸屬。這種簡單、明晰、確定、有力的教義,正是迷惘的後現代人所需要的。

環視我們現今的教會,受到後現代思潮的影響,在真理方面越來越模棱兩可,越來越“兼容並蓄”,不敢明確地宣揚聖經原則。為了順應潮流,甚至抽掉真理、淡化真理,把扎心的真理軟化成安慰的藥劑。

有的教會,為了籠住會友,投其所好,致力於研究市場行銷策略,根據“顧客”的需要設計教會的節目。這種對聖經真理的後現代式處理,把絕對的真理相對化,混亂了真道,結果造成屬靈的饑荒和基督徒的身份認同危機。

我們可以聽各種各樣的聲音:《今日俄國》的、《中國日報》的、《紐約時報》的、CNN的、福克斯新聞台的,但我們首先要聽的是主的聲音,因為我們是主的羊,是天國的子民,是神國的國民。只有先聽主的聲音,聽明白主的聲音,才能分辨這世上的聲音,才不會被迷惑。

這世界上有許多假先知,打著真理的名義、以自由的名義、以人民的名義,說的卻是謊言,因為他們屬魔鬼,而魔鬼“本來是說謊的,也是說謊之人的父”(参《約》8:44)。魔鬼從一開始就以謊言誘惑了夏娃和亞當,把整個人類陷在罪裡。到了末世的時候,假基督、假先知也會起來迷惑人(參《太》24:24)。基督徒是屬上帝的,要拒絕謊言、踐行真理。

基督徒作為真理的兒女,承擔著一個重要而艱巨的任務(天職),就是用真理照亮混亂、黑暗、充滿謊言的時代。而教會作為真理的柱石與根基,在這資訊氾濫、喧囂嘈雜的後現代,應當像那定海的神針,發出真理的光芒,以免上帝的選民被誤導、被迷惑。

Thus Saith the Lord!

 

註:

  1. Jean-Francois Lyotar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UK, 1984), xxiii.
  2. 同註1,p.9. ,“In the computer age, the question of knowledge is now more than ever a question of government.”
  3. 《約翰福音》8:58εἶπεν αὐτοῖςἸησοῦςἀμὴν ἀμὴν λέγω ὑμῖν πρὶν Ἀβραὰμ γενέσθαι ἐγὼ εἰμί(原文直譯為:耶穌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亞伯拉罕還不是的時候,我是”);ἐγὼ εἰμί是希臘文版的耶和華上帝的名字יהוה YHWH。
  4. Meghan Neal,“Number of Muslims in the U.S. doubles since 9/11, New York Daily News, Thursday, May 3rd, 2012.
  5. Khaled Esseissah, The Increasing Conversion to Islam Since 9/11: A Study of White American Muslim Converts in the Northwest Ohio, MA Thesis, Graduate College of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 May, 2011 https://etd.ohiolink.edu/rws_etd/document/get/bgsu1300675101/inline(last accessed on 7/2/2017).

作者來自江蘇,畢業於西敏神學院,現在Columbi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教授神學。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