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故我思——神學思考方法獻議》(陳培德)2017.11.16

 

陳培德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品書香專欄2017.11.16

 

信仰,是感知上的東西?神學,是基督徒私有的範疇?聖經,是無誤的嗎?傳統,是不合潮流的東西?……今天尋求知識,要不是以客觀為判準,就是以相對的多元為標準。前者排斥任何未經證實的信念,聲稱唯有理性才可勝任這一任務;後者不相信理性,不會委身於任何特定的信念,如此只會在不同的觀點之間遊走。神學思考同樣也會落入如此景況。

我要介紹的好書是《信故我思——神學思考方法獻議》(Faith Thinking: The Dynamics of Christian Theology),該書英文原著出版於1995年,作者是蘇格蘭著名系統神學家哈特(Trevor Hart)。他是聖安德烈斯聖公會主任牧師,同時兼任聖安德烈斯大學神學榮譽教授,他專於系統神學、基督教傳統的當代重構和神學的跨學科(尤其是哲學和文學)研究,目前主要研究關於人類想像的本性和作用。

作者的著作有《在生命境況中尋見上帝:給當代讀者的舊約故事》(與包衡合著)、《盼望猶存——基督教終末論的當代意義》(與包衡合著)、以及Regarding Karl BarthBetween the Image and the Word, Language and Literature等。

 

 

《信故我思——神學思考方法獻議》是神學知識論的著作,本書討論神學知識的進路及其本性。面對啟蒙時代以來做神學時常見的問題,本書並不簡單直接提供標準答案,反倒首先深入分析上述兩種判準所引起的種種困難,之後才提出作者的第三條進路。

全書鑰字是faith thinking(信仰思考)。作者確信,神學是透過信仰來理解它自身、它關注的對象,以及它在今日世界中的位置的一種嘗試。這樣的探尋,是信仰存在其自身無法逃避的必然結果。上帝會在不同的時代中重新呼召教會,讓她為信仰提出融貫的講述,為上帝託付她的活潑真理——基督的福音作見證。每一個人作為信仰和見證群體的一分子,都蒙上帝呼召參與神學任務。

全書分為4部,共11章,作者於第一部“信仰的復興”(共3章)探討信仰的確定性的問題,並縷述信仰於知識中的位置;

接著在第二部“恢復神學中的信仰”(共2章),重申“信仰尋求理解”的重要性,並釐清神學在公共領域的位置;

第三部“弄清楚聖經的意思”(共2章),表明信仰羣體怎樣透過聖經去理解其所委身的信仰,並應以甚麼方式和態度去詮釋聖經;

最後,作者於第四部“傳統的轉化”(共4章),帶領讀者一起反思信仰傳統的傳承、開展與整合的問題,從而描述如何做神學,並從中學習,好讓讀者自己在神學領域的探險中獲得指引。

中譯本兩位譯者歐力仁、鄧紹光均畢業於聖安德烈斯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曾受業於哈特。歐力仁博士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特職牧師,台灣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著有《你的神祇,我的上帝?》、《哪位基督?何種神學?》,譯有潘霍華的《耶穌的祈禱書》。

鄧紹光博士則是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譯有潘寧博的《天國近了》、包衡的《啟示錄神學》、卡普托的《哲學與神學》、韋伯斯特的《聖經:一個教義式的勾畫》、根頓的《如此我信》(與趙崇明合譯)等書,個人著作甚豐。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