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靈力陷阱”(劉同蘇)2018.01.22

 

劉同蘇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18.01.22

 

“中等收入陷阱”是關於國家經濟發展階段及其前景的一個概念。因諸種原因,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處於中等水平,從而,使得其經濟發展無法突破的狀況,被稱之為“中等收入陷阱”。

斯坦福大學教授Scott Rozelle,從人力資本的角度,分析了形成“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原因。根據其團隊的研究,形成“中等收入陷阱”的人力指數是具有勞動力之人口中持有高中文憑者的一定比例。在發達國家,這個比例是75%左右,而一般中等收入國家則是34%上下(中國僅是24%)。

筆者認為,Rozelle團隊從正確的角度切入且選取了適當的定量標準。首先,勞動力是經濟生活裡面的主體要素,而就終極淵源而言,所有客體及其結構最終取決於主體的活動能力(實際上,前者只是後者的有形表達)。其次,一個人活動的主體要素就是其獨立活動的能力(所謂“主體”,就是自我決定的獨立活動者);具有高中知識水平是一個勞動力獨立處理一般技術工作的條件,所以,有多少勞動力具有知識能力獨立處理一般技術工作,就標誌著一個國家的技術具有多大的主體含量。一個國家的技術工作缺乏主體要素,其技術工作從本質上就是被動的,依賴性質的,從而,是被“高等”支配的“中低等”水平。由此,“發達”與“發展中”的差別已經由勞動力的主體能力決定了。

最後,四分之三的勞動力具有高中以上的知識水平是發達國家經濟的主體基礎(Rozelle團隊認為,72%是中等收入國家進入發達國家的“畢業證”);這不僅是一個數量的聚集,而且是一種文化性質的定向。只有一個國家絕大多數人口都具有了獨立技術能力,該國家的文化才可能是技術主導的。34%的比例只能保證技術要素對文化具有影響,而未能達到對文化的主導。中國的24%在中等收入國家裡面是最低的,也就是說,這個比例是中等收入國家的文化門檻,因為低於這個比例(即四分之一以下),技術要素對文化的影響就微乎其微了。

Rozelle團隊提出的解決方案並不是多建高中,而是提出一個全面的文化改造工程。Rozelle教授指出,此種文化改造的關鍵在於早期投入。教育效力決定於受教育者的年齡。其投入與產出的比例如下:0至3歲,1比16;4至5歲,1比7;小學至高中,1比3;大學,1比1;大學以後,負效應。也就是說,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不是從上而下,而是從下往上,由年齡的最低處開始。所以,這種改造工程根本不是教學式的,而是整體文化性質的。他指出了家庭,社會,甚至飲食,衛生對於一個國家實施早期教育的影響,說明需要整個文化氛圍的深層改變,才可能促成教育水平的提高。

類比於國家的經濟發展,教會的復興也必須走出“中等靈力陷阱”。獨立是生命成熟的標誌。獨立地承擔起自身生命所必需的靈性職責,行走自己當行的靈程,是一個人靈性生命成熟與否的尺度。

所謂“靈性生命”就是基督的生命,即無限上帝自己的生命。一個人靈性生命成熟的程度就是內在地與基督生命合一的程度,也就是恩典在主體生命中成形的程度。一旦與基督的無限生命合一,就必定有生命的恩典流溢而出。

“靈性生命的獨立”意味著基督生命內在地支撐著一個人自己的生命,並且借助這個有形肢體而實體性地祝福他人。換言之,獨立的靈性生命表明基督生命的恩典實現在裡面,反之,恩典的基督生命還被擋在外邊。

若以“投入產出率”類推,對於一個實體的基督身體(即地方教會),“靈命的獨立”意味著“產出大於投入”,而半死不活地(“不冷不熱地”)附著在身體上的生命一定是“產出小於投入”。當一個教會的大多數會眾(比如四分之三)的生命成熟到流溢著基督生命,該教會必定是復興的教會。若一個教會只有少數會眾(比如三分之一)具有成熟的生命,則該教會便只能維持現有的狀況。如果一個教會中生命成熟者的數量少而又少(比如四分之一以下),則該教會就會萎縮。

目前美國教會的實況是:幾乎每間教會的事奉與奉獻都主要由20%以下的會眾承擔,這就是為什麽當下美國每年有7000間以上的教會關門的主要原因。所以,現在美國教會要面對的不是“中等靈力陷阱”而是“低等靈力絕境”。

其實,絕境逆襲的方法也簡單,就是在靈命嬰孩身上下功夫。上面引述的教育學原理清楚地表明文化翻轉的關鍵是——在幼年投入。但是,這麽明白的事情怎麽沒人去做呢?原因在於罪性。罪的本質就是自我中心,從而,自我服務。在罪裡面,誰會為他人付出呢?罪性在這個世代到了這種地步,以至無後的丁克文化盛行。嬰孩教育的16倍效力不是要到下一代才能享有嗎?那麽,在罪中,誰會為沒有“我”的世代付代價啊?

這裡原本是教會最容易勝過世界的地方。基督生命的本質就是為他的十字架精神。教會原本應是最能夠為“孩子”付出,從而,具有生命生長效率的地方。但是,教會怎麽反倒會走在世界的後邊呢?

因為教會的世界化。當人們來到教會,只是加入了一個自我中心的俱樂部,則該俱樂部的資源就只會被用於自我服務。加入越久的人,在俱樂部中就具有越大的權力,從而,就越能夠把俱樂部的資源用在自己的身上。若一個教會的主要資源都用在了負效應的地方,那在“靈命的嬰孩與青少年”身上又怎麽可能產生16倍,7倍,3倍的生命造就效力呢?

世界是短效的,這倒使世界容易意識到再投資的效率。教會具有的是永恒的超越效力,這原本應使教會產生為未來世代的絕對犧牲精神,然而,若教會實施了世界的原則,就連世界也不如了。在世界裡面,罪人們尚且還會在有限時間中做互利式的功利計算(諸如“養兒防老”之類);在信仰裡面,永生的絕對超越要求的是絕對的犧牲(即十字架),一個仍持有世界價值觀的人怎麽可能做出此種沒有現世回報的付出呢?所以,在本質上,教會復興的要害不是實施“早期教育”,而是“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

2 Comments

  1. 首先,筆者對著者慣用一些”自創”的”用語”及”概念”很不為意。有些己經偏離了聖經真理的教導。例如:”只有一個國家絕大多數人口都具有了獨立技術能力,該國家的”文化”才可能是”技術”主導的。”文化”如改為”經濟活力”.”技術”如改為”生產能力”較為恰當。因為”文化”並非”經濟”。例如中國有伍千年旳民族”文化”,而非經濟。
    談到”投入產出率”的概念來說,要使”靈命獨立”的會衆增多,重點在於,可引用著者在”滴在你心上的”湖水”這篇文章裡所說”一位現己在天家的前輩講了一句𨶹於牧養的至理名言:最終只看你愛不愛這群羊。” 試問牧者有沒有去尋找那一隻迷失的羊,重於那九十九隻安好的羊?
    著者講得很好,由於”罪性”使得好牧人難當。”在罪中,誰會為沒有”我”的世代付代價啊?”
    談到教會的事奉與奉獻都主要由20%以下的會衆承當的問題。其癥結在於,試問此教會是否健全?筆者听說,有某一教會,雖然歷史最老,規模不小,卻不設成人主曰學,聖誕節也沒有慶祝,探訪𨶹顧少。長執會不設長老,而成了”牧執會”來控制運作。精英會衆因不易獲得事奉機會而不斷流失。如此,會衆自然不願奉獻。比如,筆者很喜歡到戲院看電影,如果不好的電影,即使免費請筆者去看,筆者還覺得在浪費時間呢!

  2. 高等靈力的迷思
    本文的作者主張“當一個教會的大多數會眾(比如四分之三)的生命成熟到流溢著基督生命,該教會必定是復興的教會 “。想來這就是作者所嚮往的‘高等靈力’的教會 – 一個永遠不會衰敗的教會。因為按作者所說的“靈命的獨立”意味著“產出大於投入”,所以一旦一個教會達到了作者所認可的複興的程度,由於“產出大於投入”的效應,這個教會必能讓靈命獨立的會眾的比例維持不墜,而永遠處於復興的狀態。但是至今沒有一個永遠復興的教會,所以作者的主張是不能成立的。
    作者的的第一個錯誤是企圖把把經濟學的理論套用到神的國度,如果這樣的套用能輕易地成立的話,那麼我們學唯物史觀就好了,還談什麼History (His Story)呢?豈不知神的作為超出人的意念,當人正說平安穩妥的時候 ,災禍忽然臨到;身陷絕境時,卻得拯救嗎?
    作者的的第二個錯誤是把高中文憑和“靈性生命的獨立“畫上等號。文憑是一個客觀的評鑑,是可以永久保有的。而“生命成熟到流溢著基督生命“是外觀印象,並且有起伏的。要是以利亞在作者所牧的教會,作者會因他挑戰並擊殺巴力先知的作為(列王紀上18章),而把他列為能“獨立地承擔起自身生命所必需的靈性職責“,還是會因他逃避耶洗別而退縮頹喪的表現(列王紀上19:1-10),而把他歸入靈命不成熟的行列?
    希望作者能記取撒母耳記下24章的教訓,不要試圖計算自己教會中“靈命獨立”的會眾所佔的比例。只有耶穌知道人的內心,人看到只會是外表。陷入高等靈力的迷思的結果,可能比陷入低等靈力的陷阱更加可怕。

Leave a Reply to billmwang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