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灵力陷阱”(刘同苏)2018.01.22

 

刘同苏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18.01.22

 

“中等收入陷阱”是关于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及其前景的一个概念。因诸种原因,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处于中等水平,从而,使得其经济发展无法突破的状况,被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

斯坦福大学教授Scott Rozelle,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分析了形成“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原因。根据其团队的研究,形成“中等收入陷阱”的人力指数是具有劳动力之人口中持有高中文凭者的一定比例。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是75%左右,而一般中等收入国家则是34%上下(中国仅是24%)。

笔者认为,Rozelle团队从正确的角度切入且选取了适当的定量标准。首先,劳动力是经济生活里面的主体要素,而就终极渊源而言,所有客体及其结构最终取决于主体的活动能力(实际上,前者只是后者的有形表达)。其次,一个人活动的主体要素就是其独立活动的能力(所谓“主体”,就是自我决定的独立活动者);具有高中知识水平是一个劳动力独立处理一般技术工作的条件,所以,有多少劳动力具有知识能力独立处理一般技术工作,就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技术具有多大的主体含量。一个国家的技术工作缺乏主体要素,其技术工作从本质上就是被动的,依赖性质的,从而,是被“高等”支配的“中低等”水平。由此,“发达”与“发展中”的差别已经由劳动力的主体能力决定了。

最后,四分之三的劳动力具有高中以上的知识水平是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基础(Rozelle团队认为,72%是中等收入国家进入发达国家的“毕业证”);这不仅是一个数量的聚集,而且是一种文化性质的定向。只有一个国家绝大多数人口都具有了独立技术能力,该国家的文化才可能是技术主导的。34%的比例只能保证技术要素对文化具有影响,而未能达到对文化的主导。中国的24%在中等收入国家里面是最低的,也就是说,这个比例是中等收入国家的文化门槛,因为低于这个比例(即四分之一以下),技术要素对文化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了。

Rozelle团队提出的解决方案并不是多建高中,而是提出一个全面的文化改造工程。Rozelle教授指出,此种文化改造的关键在于早期投入。教育效力决定于受教育者的年龄。其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如下:0至3岁,1比16;4至5岁,1比7;小学至高中,1比3;大学,1比1;大学以后,负效应。也就是说,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不是从上而下,而是从下往上,由年龄的最低处开始。所以,这种改造工程根本不是教学式的,而是整体文化性质的。他指出了家庭,社会,甚至饮食,卫生对于一个国家实施早期教育的影响,说明需要整个文化氛围的深层改变,才可能促成教育水平的提高。

类比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教会的复兴也必须走出“中等灵力陷阱”。独立是生命成熟的标志。独立地承担起自身生命所必需的灵性职责,行走自己当行的灵程,是一个人灵性生命成熟与否的尺度。

所谓“灵性生命”就是基督的生命,即无限上帝自己的生命。一个人灵性生命成熟的程度就是内在地与基督生命合一的程度,也就是恩典在主体生命中成形的程度。一旦与基督的无限生命合一,就必定有生命的恩典流溢而出。

“灵性生命的独立”意味着基督生命内在地支撑著一个人自己的生命,并且借助这个有形肢体而实体性地祝福他人。换言之,独立的灵性生命表明基督生命的恩典实现在里面,反之,恩典的基督生命还被挡在外边。

若以“投入产出率”类推,对于一个实体的基督身体(即地方教会),“灵命的独立”意味着“产出大于投入”,而半死不活地(“不冷不热地”)附着在身体上的生命一定是“产出小于投入”。当一个教会的大多数会众(比如四分之三)的生命成熟到流溢着基督生命,该教会必定是复兴的教会。若一个教会只有少数会众(比如三分之一)具有成熟的生命,则该教会便只能维持现有的状况。如果一个教会中生命成熟者的数量少而又少(比如四分之一以下),则该教会就会萎缩。

目前美国教会的实况是:几乎每间教会的事奉与奉献都主要由20%以下的会众承担,这就是为什么当下美国每年有7000间以上的教会关门的主要原因。所以,现在美国教会要面对的不是“中等灵力陷阱”而是“低等灵力绝境”。

其实,绝境逆袭的方法也简单,就是在灵命婴孩身上下功夫。上面引述的教育学原理清楚地表明文化翻转的关键是——在幼年投入。但是,这么明白的事情怎么没人去做呢?原因在于罪性。罪的本质就是自我中心,从而,自我服务。在罪里面,谁会为他人付出呢?罪性在这个世代到了这种地步,以至无后的丁克文化盛行。婴孩教育的16倍效力不是要到下一代才能享有吗?那麽,在罪中,谁会为没有“我”的世代付代价啊?

这里原本是教会最容易胜过世界的地方。基督生命的本质就是为他的十字架精神。教会原本应是最能够为“孩子”付出,从而,具有生命生长效率的地方。但是,教会怎么反倒会走在世界的后边呢?

因为教会的世界化。当人们来到教会,只是加入了一个自我中心的俱乐部,则该俱乐部的资源就只会被用于自我服务。加入越久的人,在俱乐部中就具有越大的权力,从而,就越能够把俱乐部的资源用在自己的身上。若一个教会的主要资源都用在了负效应的地方,那在“灵命的婴孩与青少年”身上又怎么可能产生16倍,7倍,3倍的生命造就效力呢?

世界是短效的,这倒使世界容易意识到再投资的效率。教会具有的是永恒的超越效力,这原本应使教会产生为未来世代的绝对牺牲精神,然而,若教会实施了世界的原则,就连世界也不如了。在世界里面,罪人们尚且还会在有限时间中做互利式的功利计算(诸如“养儿防老”之类);在信仰里面,永生的绝对超越要求的是绝对的牺牲(即十字架),一个仍持有世界价值观的人怎么可能做出此种没有现世回报的付出呢?所以,在本质上,教会复兴的要害不是实施“早期教育”,而是“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

2 Comments

  1. 首先,笔者对著者惯用一些”自创”的”用语”及”概念”很不为意。有些己经偏离了圣经真理的教导。例如:”只有一个国家绝大多数人口都具有了独立技术能力,该国家的”文化”才可能是”技术”主导的。”文化”如改为”经济活力”.”技术”如改为”生产能力”较为恰当。因为”文化”并非”经济”。例如中国有伍千年旳民族”文化”,而非经济。
    谈到”投入产出率”的概念来说,要使”灵命独立”的会众增多,重点在于,可引用著者在”滴在你心上的”湖水”这篇文章里所说”一位现己在天家的前辈讲了一句𨶹于牧养的至理名言:最终只看你爱不爱这群羊。” 试问牧者有没有去寻找那一只迷失的羊,重于那九十九只安好的羊?
    著者讲得很好,由于”罪性”使得好牧人难当。”在罪中,谁会为没有”我”的世代付代价啊?”
    谈到教会的事奉与奉献都主要由20%以下的会众承当的问题。其症结在于,试问此教会是否健全?笔者听说,有某一教会,虽然历史最老,规模不小,却不设成人主曰学,圣诞节也没有庆祝,探访𨶹顾少。长执会不设长老,而成了”牧执会”来控制运作。精英会众因不易获得事奉机会而不断流失。如此,会众自然不愿奉献。比如,笔者很喜欢到戏院看电影,如果不好的电影,即使免费请笔者去看,笔者还觉得在浪费时间呢!

  2. 高等灵力的迷思
    本文的作者主张“当一个教会的大多数会众(比如四分之三)的生命成熟到流溢着基督生命,该教会必定是复兴的教会 “。想来这就是作者所向往的‘高等灵力’的教会 – 一个永远不会衰败的教会。因为按作者所说的“灵命的独立”意味着“产出大于投入”,所以一旦一个教会达到了作者所认可的复兴的程度,由于“产出大于投入”的效应,这个教会必能让灵命独立的会众的比例维持不坠,而永远处于复兴的状态。但是至今没有一个永远复兴的教会,所以作者的主张是不能成立的。
    作者的的第一个错误是企图把把经济学的理论套用到神的国度,如果这样的套用能轻易地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学唯物史观就好了,还谈什么History (His Story)呢?岂不知神的作为超出人的意念,当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 ,灾祸忽然临到;身陷绝境时,却得拯救吗?
    作者的的第二个错误是把高中文凭和“灵性生命的独立“画上等号。文凭是一个客观的评鉴,是可以永久保有的。而“生命成熟到流溢着基督生命“是外观印象,并且有起伏的。要是以利亚在作者所牧的教会,作者会因他挑战并击杀巴力先知的作为(列王纪上18章),而把他列为能“独立地承担起自身生命所必需的灵性职责“,还是会因他逃避耶洗别而退缩颓丧的表现(列王纪上19:1-10),而把他归入灵命不成熟的行列?
    希望作者能记取撒母耳记下24章的教训,不要试图计算自己教会中“灵命独立”的会众所占的比例。只有耶稣知道人的内心,人看到只会是外表。陷入高等灵力的迷思的结果,可能比陷入低等灵力的陷阱更加可怕。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