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畏進入“最夯”的世界(蔡子欽)

無畏進入最夯的世界

蔡子欽

 

網路是現在最熱門的話題,華人教會界網路事工也正在萌芽。盼望您讀完拙作後,不是得到“別人在做,我也要跟著潮流搞一個”的結論,而是跟筆者一起重新思考網路事工,願意在浩瀚網路世界中“去!使萬民做我的門徒!”而非重蹈“神的道怎麼能透過那個黑黑的盒子傳出來呢?”(見下文)之覆轍。

人類的文明史上,有不少劃時代的發明,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例如電燈的發明,動搖了人類原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式的生活型態; 18世紀中葉,瓦特改良蒸汽機後,從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被機械化生產取代,人類邁向了嶄新的時代……

電腦和網路,是現代又一大發明,而且這個發明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它衍生出來的新東西,之多,之快,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正在經歷歷史事件的人,常常無法為正在發生的事件下註腳,唯有在回顧時才能“蓋棺定論”。我們對待網絡也是如此。網絡對人類到底有何影響?對教會傳福音而言,到底有多大的助力,抑或反而是阻力?……我也沒有答案!但我們可以放慢腳步,去理出一條脈絡來。

 

新科技的迷思

網路的發展一日千里,已成為一門新“顯學”。從收發email,到使用搜索引擎,現代人無論老少都越來越離不開網路。它已經從冷冰冰的科技,進入到普羅大眾的生活。然而,人們,特別是基督徒,對網路仍然充滿了迷思。

迷思一:網路充滿不好的東西

面對環境的改變,有人抱有積極的態度,如“充滿希望”、 “處處是機會”等;也有些人不安、不習慣、擔心失控。記得高齡90歲的王永信牧師,在第一屆的網路宣教論壇上,提起一段往事:

“我是北京人,11歲時,在宋尚節博士的奮興會上得救。我在王明道牧師的教會聚會。當我們教會增長到400人時,王明道牧師講道就很吃力,需要用喊的。夏天北京天氣很熱,王牧師講道之後滿頭大汗。

“……執事會為了裝擴音器有一些討論。有人不同意,理由是:神的道怎麼能透過那個黑黑的盒子傳出來呢?

“等教會增加到500人以後,又討論幾次,才勉強通過,買了個擴音器。”

這個例子,對於現代習慣了話筒跟擴音器的人而言,會覺得很不可思議!然而這正反映了人面對新興事物的不安或遲疑。一次又一次的討論開會,不是單純為了接受或反對,擁抱或抗拒,也許還牽涉到更深層的神學辯論。我們現在不也是如此嗎?

迷思二:網路是搞技術者的事情

教會牧者普遍不熟悉互聯網,所以對於網路事工的戰略價值不夠了解、不易認同。許多教會多是被動地使用網路。

舉個例子說,教會的網站多是由懂技術的弟兄姊妹主導,告訴牧者怎麼用;網站的設計,多從工程師的角度來規劃。做好一個網站後,網站上就不再有活動了。懂網路技術的,不太懂教會的牧養和管理;懂教會的,卻不太懂網路,導致教會的網絡事工沒有策略性的指導。

更有人認為,網路事工雖然有流量可供參考,但實際效果難以衡量。所以網路事工在教會的宣教年會或宣教預算中,常常不受重視。

迷思三:有決心就能實現理想

筆者在網路事工的領域事奉多年,常常聽到弟兄姊妹有這樣的抱負和理想:

“基督徒已經在電視媒體這一塊失守了,現在網路上充斥色情、暴力等主不喜悅的東西。我們要去把這陣地搶回來。”

“中國有4億網民!我要蓋一網站,向中國人傳福音!”

“我要建造基督教界的 YouTube﹗”

網路的確可以做很多事,但不幸的是,我看到的基督徒網站,無論是面向慕道朋友的,或是造就基督徒的,多是少數人孤軍奮戰,一兩個人兼顧全網站的設計、維護。能夠守成就很不容易了,哪還能奢求營運、推廣?

這樣的網站,沒有團隊在後面支持,沒有足夠的資源,結果就是:網站流量一加增,或是網友來信如雪花飄來,網站就不能滿足需求,最後只能黯然地將網站關閉。實為可惜!

 

再思網路的本質

地鐵網不僅是鐵軌與車站而已,連接的是一個地點與另一個地點;電話網不僅是交換機與電纜而已,而是能把電話兩端的人連繫在一起。回顧新約時代,使徒保羅在巡迴佈道的旅途中,除了親自到各個城市中與弟兄姊妹見面外,也使用書信,用神的愛將彼此連結起來。

現代“最夯”(the hottest,最熱門)的網路世界,更是一種連結。成功的例子有:Google 的搜索引擎,能快速地將“找答案的人”,與“答案”連結在一起;eBay 拍賣平台,成功地將買家跟賣家連結在一起;近來流行的社交網站(Social Network System),連結的是彼此的喜怒哀樂……

連結、連結、連結,我們看到這些成功網站的共同點,就是利用科技,有效地連結。其實網路福音事工也同此理,如何有效的連結,是我們該思考的問題。

 

認清自己的位置

在門戶網站(Portal site)的風潮帶領下,弟兄姊妹往往想仿效商業門戶網站,建立一個能夠滿足所有人需要的基督徒網站。但是,教會或個人放在網路上的資源有限,要建立“門戶”實為不易。

早期基督徒蓋的網站,多半是大雜燴。最基本的配備是線上聖經,加上一些屬靈的書籍、傳道人的講道,以及一些詩歌,就“上路”了!能夠針對服事的對象、受眾規 劃的網站比較少。也就是說,網站因為想要滿足所有的人,走向了偏“資源庫”的型態。又由於站長本身非內容提供者(Content Provider),網站都是使用現成的資料,所以內容相似性高。

筆者認為,對於在浩瀚的網路上為主作工的人而言,認清自己的定位、調整步伐,是非常重要的。

讓我們看看以下的幾張分析圖(註),一起重新思考,將失焦的網路事工,重新聚焦。

在圖一當中,使用表格來顯示人在信仰的各階段對神的委身程度(從完全不認識神到成為主的門徒)。筆者相信,在不同的階段,應有不同的需求,所以要給予不同的餵養方式。

表格二則是描繪網路使用者仰賴網路的不同程度(從左側的從不上網者,過渡到右側的網路重度使用者)。明白網友對網路的依賴程度之後,便可以針對網友的特色,和他們進行接觸。

圖三是把上兩個圖表放在一起,可以清晰看到,有4個不同的區域。藉著這樣的網絡事工地圖,我們可以針對不同的群體,設計不同的策略。

(圖表請參考雜志)

 

重新調整,繼續奔跑

利用網路媒體來傳福音,雖然是挑戰,卻更是福音廣傳的契機。你或你教會的網站,處於網路事工地圖中的哪一個位置呢?

《馬太福音》28:19說: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我們要好好思考這個“去”字(雖然“去”不是這個使命的主要動詞,“使萬民作門徒”才是),將神 給我們的信息,利用各種方式,融合各樣科技工具,包括網路,將原本不相干的兩個點連接成線,由線達成面,用這樣的事工模式,將神給我們的託付傳遞出去。

 

作者為本社電腦同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