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人群的新切入點(基甸)

基甸

本文原刊於《舉目》46期

       社交網絡服務(SNS –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是近幾年在互聯網媒體中脫穎而出的一類新型技術應用。社交網絡自從走上互聯網的舞台,就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並與新的3G手機技術結合, 使網民或手機用戶訂閱、查看、轉發、評論各種消息、跟蹤自己關注的人,變得非常簡單、容易。

       短短幾年的時間,SNS已經“飛入尋常百姓 家”,以快速的傳播和超強的互動性,吸引了全球數以億計的人。現今許多網民或手機用戶,上網後的第一件事,不再是查看電子郵件或到門戶網站瀏覽新聞,而是打開自己的個人社交網絡,從上面瀏覽自己選擇的信息和新聞。可見,個人社交網絡已經成為許多人每日生活的重要部分。

       最受歡迎、用戶最多的社交網絡,在海外包括Twitter, Facebook, Google Buzz, Myspace, Yahoo Meme和Foursquare等。在中國則有微博、人人網和QQ(騰訊)等。

        儘管不同的SNS有不同的特點,其共同點是以個人為中心來組織信息。這使得網絡上的信息極富個性化,有很大的自由度。另外,平台的簡單、易用,使得發表和轉 載信息極為容易、數量巨大。如目前的Facebook,全球用戶數已超過5億,每月發佈超過10億張照片、1千萬個視頻,和10億條動態更新、網絡鏈接和 博客文章等內容。

        面對社交網絡的迅速發展和普及,“基督徒怎樣看待社交網絡”、“社交網絡是否可以用來傳福音”等議題,也逐漸受到關注。在此,我結合自己和其他一些基督徒網友的經歷和體會,談一下我的看法,以期拋磚引玉。

有人迷戀,有人厭惡

       基督徒對社交網絡的態度和看法,顯然是多種多樣的。有喜歡甚至迷戀的,也有不喜歡甚至厭惡的。

       喜歡的基督徒,認為社交網絡便捷、高效,為維持、增進老朋友間的友誼,接觸、結交新的朋友,以及在平凡小事上見證信仰乃至傳播福音,提供了新的渠道。

       不喜歡社交網絡的基督徒,則往往覺得它淺薄、瑣碎、雜亂,太多屬世信息而沒有屬靈的營養,容易讓人“玩物喪志”,影響靈命。

        另有些基督徒不用社交網絡,是因為對這類新玩意兒有一種“技術恐懼”,覺得自己一定學不會,所以不敢嘗試。

       因為“技術恐懼”,而怕用社交網絡,我覺得實在是沒有必要。今天的博客已經非常“對使用者友善”(user-friendly),學會並不困難。社交網絡比博客更加簡單、方便,所以沒有必要害怕和擔心。

       倒是社交網絡的一些陷阱,值得我們認識和警惕。社交網絡上發表信息容易、快捷,常造成信息不準確,甚至製造出謠言,也會有人因一時衝動說錯了話,追悔莫及;加上微博等網站因為有“簡短文字信息只能140個字”的限制,可能會讓人的發言“碎片化”,流於膚淺……

        網絡社交的功能,還可能讓人產生虛幻的“連結”感,因而給現實生活中真實的人際關係帶來不良影響;垃圾信息的浸染,可能使我們在屬靈上變得遲鈍和麻木;娛樂、遊戲的功能,更可能讓人沉溺其中,欲罷不能,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這些,確實需要使用SNS的基督徒有堅強的定力、明辨的智慧、成熟的自制力,否則不但無法享受社交網絡的便利,反而會被其捆綁,落入網羅。

        不過,節制和智慧,本來就是基督徒應該操練的功課。如果我們缺乏節制和智慧,就算我們不用社交網絡,仍然可能在其它的事情上跌倒。所以我個人認為,不必因噎廢食、拒斥社交網絡。

        既然我們知道社交網絡是虛擬的,只是工具,我們就應該成為它的主人,而不是被它奴役。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偏廢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無論是基督徒之間或基督徒跟慕道友之間,面對面的交談、團契、聚餐、郊遊、打球等等,都是社交網絡永遠無法取代的。

撒種、鬆土,而非收割

       在歐美國家,社交網絡的本意,偏向於朋友間分享生活瑣事和即刻的動態。但到了中國網友那裡,更是一種及時發佈新聞、時評和傳播思想文化的工具。於是,本來主 要是社交性、消遣性的SNS,在中國不知不覺中被賦予了更嚴肅的意義和更沉重的使命,變成了“微言大義”的“微博”。這一“中國特色”,對想在網上傳福音 的人而言,是好消息。

        從正面的意義來說,社交網絡確實為基督徒走向人群、接觸人群,提供了新的工具。基督徒當然可以用社交網絡傳播福音,就像基督徒可以用電話、電子郵件、路邊廣告牌等傳福音一樣。但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利用社交網絡,我認為還有待探討。

        社交網絡作為工具和媒介,有自身的特點和缺陷。如果有心用它來傳福音,首先要對其有正確的瞭解和認識,不能急躁,不能過於“功利主義”。比如,在微博和推特 (Twitter)上,不時能看到基督徒抄發聖經經文或名牧語錄,這當然是為了傳福音。但我覺得,雖然這麼做可能有些效果(如某段經文正好感動了有特定需 要的慕道友),但很多時候反而讓不信的人反感、覺得生硬。而且這種單向的“廣播”,是浪費了社交網絡超強的互動能力。

       我個人認為,有心傳 福音的基督徒,不妨先“低調”一點,不必句句皆聖經、“言必稱耶穌”,而是從小處做起,在平凡、細微之處見證上帝。我們需要認識社交網絡個性化和草根性的 特質,把社交網絡作為走入文化、走進人群的一個切入點。基督徒與其在社交網絡上高言大志卻自說自話,不如坦誠、真實地與網友互動,通過分享日常的感悟、對 時事文化的感想,反映出我們的信仰和不同於世人的世界觀,做“榮神益人”的見證。

      有人說“上帝在細節裡”,我們的信仰是全人的,基督徒真 實的生命流露沒有“聖俗二分”的餘地。基督信仰最看重“關係”,福音不但要修復人與上帝的關係,也要修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交網絡如果得到善用,能幫助 基督徒與他人溝通、建立彼此的關係、成為朋友,至少能為傳福音鋪路、在文化層面“鬆土”。這就已經很有價值了。

       有基督徒朋友問我,有沒有 基督徒通過社交網絡引人歸主的例子?確實有!一位常發福音信息、在推特上很活躍的基督徒講,他已經通過推特,帶領數位“推友”決志信主。但我相信,這樣直 接的例子不多見、甚至罕見。竊以為社交網絡能做的,更多是“撒種”、“鬆土”,而不是“收割”。

       當然,除了跟慕道友分享信仰,越來越多的基督徒,也用社交網絡跟主內弟兄姐妹交流、代禱、同工。在海外,基督徒用Facebook,關懷人、為人代禱、組織教會活動等,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國內教會的弟兄姐妹,也有一批在Google Buzz等上面,有深入的交流。

       我在Google Buzz上,結識了一位國內的傳道人(海外社交網絡在國內多被屏蔽,Google Buzz是極少數的例外),他告訴我:“我認為SNS最大的益處,就是可以讓我身邊的人更多瞭解我的信仰。因為在辦公室裡,大家只看到我催人幹活、出錯、 回復郵件、寫文檔,但是不知道當我遭遇挫折和難處時,我是怎麼想的。社交網絡讓他們知道,信仰是怎樣幫助我走出困境的。

       “社交網絡把不同的朋友圈混合在一起,讓教會的弟兄姊妹看到我工作中的勞苦愁煩,讓我的工作夥伴看到信仰在我生命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說,SNS讓我們在一個無縫的處境當中,表達信仰如何滲入我們生命的每一個層面。”我對他的話,深有同感。

        我在新浪微博、推特和Google Buzz上,常關注國內的文化人,主要是文化、時事、思想方面的。這些人大多數有一定的影響力,文字寫得比較好看。其中有為數不多的基督徒,如小說作家北 村、財經學者(兼詩人)蘇小和、音樂人李廣平、經濟學者趙曉等等。他們在微博上有眾多的“粉絲”,和令人佩服的影響力。他們的微博都有信仰、福音方面的內 容。我為這些“基督徒文化人”感恩。

        因我在網上的年頭很長了,算是公認的“骨灰級的人物”。關注我的人當中,基督徒、非基督徒都有。我被 轉發、評論得最多的帖子,都跟信仰有關。除了基督信仰和基督教文化的話題之外,我也常常講些生活小事、親子家庭、時事、歷史等方面,或更輕鬆的話題。我儘 量不給網友“被傳教”的感覺,但也從不隱諱自己基督徒的身分。如有網友問我“心中盼望的緣由”,我已隨時準備好“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他們。

        我盼望有更多的基督徒能夠善用、多用社交網絡,讓“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也盼望更多的基督徒能夠藉著社交網絡,走入文化、走進人群,在平凡、細微之處,見證我們的信仰和上帝的榮美。

作者來自四川,現在喬治亞州工作。作者的基督信仰專題網頁“基甸連線”,網址為 http://godoor.net/jidianlinks/ ;新浪微博網址: http://t.sina.com.cn/jidian55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