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望與希望——談教會與領導(林林)2018.04.11

林林

本文原刊於《舉目》86期和官網2018.04.11

 

筆者初中一年級時信主受洗,如今接近退休年齡了。從成長求學到成家立業,去過不少地方,參加過不同型態的教會——有牧師帶領的,有長老治會的,也有集體領導的。深入參與後,發現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不過一般來說,每個教會的自我感覺都不錯(特別是對自己的歷史淵源、創辦人和所持守的傳統):雖然比外地的明星教會不足,但和同一條街上的其他教會比起來,還是有餘的嘛!

談到教會裡的領導者,一些歷史悠久的宗派(例如長老會),有中央及各級地區組織,牧師由總會輪派,有任期與考核。長老和執事的遴選也有清楚的章程可依循。地區的教會,不需要操心找負責人。

其他的教會,各有自己的治理方式。歷史長久的教會,和從查經班開始的獨立教會,往往是長老或資深同工負責治理。這類教會如果有牧師,通常更換頻繁。能長期任職、有實際決策權的不多。

由牧師開創的教會,則通常是只要這個牧師沒退休、沒離開,就由牧師作決策。如果教會裡還設立了長老,除非長老對牧師的決定和作風總是無條件支持,否則往往更換頻繁。

 

期望的落差

教會牧師和長老的更換,一個常見的原因是彼此的期望有落差。這種落差,可能存在於牧師和長老之間,也可能發生在牧師與會眾之間。產生落差的原因,往往和自我定位有關。

例如牧師新到一個教會,摩拳擦掌,要帶領會眾開創新氣象。牧師一心充分發揮自己的所學、專長,施展自己的理念、抱負。他認定自己是上帝欽點的僕人,又經過專業訓練,應當全權領導教會。雖然教會有會章,但上帝的僕人身份特殊,應該不受約束,享有豁免權和否決權。講道的題目、內容,別人不可過問。甚至明天要講道,今天還不知道要講什麼。不過沒有關係,自己只對上帝負責,到時憑聖靈感動,講什麼都可以,聖靈會負責。

可惜與此同時,會眾和聘牧委員會的成員,自我定位是雇主,把牧師看成雇工,主日講道、會友關懷、探訪、教會看堂、清潔等等理當無所不包,而且要在顯微鏡下受監督,待遇也要嚴格控制,保持“屬靈”,也符合成本效益原則。

如此明顯的落差,彼此若不自覺,最終貌合神離、衝突反目,幾乎是必然的。

在產生爭執時,雙方都理直氣壯,引經據典為己辯白、指責對方。私下滿肚委屈,覺得自己在“為主受苦”。兩方心態上都自命為上帝的代理人,要求對方照自己的希望重新塑造,自己卻無需調整和改變。

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都忘了,審判是上帝才有的權柄。我們如果論斷人,或妄自替天行道,就是僭越了本份,沒把上帝放在眼裡,或假設上帝在打盹(參《太》5:21-22,7:1-5;《約一》3:15)。一個老想革牧師的命的教會,或是牧師老想革同工和會眾的命的教會,像失了味的鹽,不可能有前途,也無力傳福音。

 

會眾的反思

如果傳道人或領導團隊,是由教會內部培植或遴選出的,那麼因為之前已經有了長期的觀察、瞭解、默契和信任,上述的落差會很有限,甚至不存在。這也是一些教會主張“長老治會”的原因。在這類教會裡,有的長老也是全職、受薪的,接受過完整的神學教育,和牧師類似,而且草根性夠。不過這類人選鳳毛麟角。因此,許多教會只好向外求才了。

×水到渠成

向外徵求傳道人,存在一定程度的風險。會眾禱告尋求時,要注意態度和重心,例如不是認為我們急,上帝不急,或是祂老人家太忙了,需要提醒。我們是祈求祂開我們的眼睛,不至被外表誤導,能分辨候選人與主的關係和牧會的動機。

我們也當求主給我們順服和忍耐等候的心,相信教會沒有牧師的時候,主耶和華本來就是我們的牧者。我們每個人也都有傳道的角色,在該盡的本份上,例如關懷、傳福音、教導人作主門徒等等,當如常, 不懈怠。

筆者所在的教會,曾花了近10年的時間,找負責青少年事工的傳道人。面談過的候選人不下10位。這期間,教會的牧長、大學生、畢業生、以及家長都投入青少年事工,擔任輔導、主日學老師,及冬、夏令營的同工。教會也鼓勵青少年自己設計聚會和活動,帶查經,擔任關懷小組的小組長。

雖然大家有時感覺很累,像蠟燭兩頭燒,但彼此扶持,常在一起禱告。結果不但走過來了,喜樂和感情也長足增加,有如“荊棘被火燒著,卻沒有燒毀。” (《出》3:2)牧師到職時,在講道、關懷、造就及領導上充分發揮功能,與團隊相得益彰,一切好似水到渠成。

×約聘而非僱用

在尋找及面試傳道人的過程當中,教會同工和會眾要有健康的心態,認定教會是上帝的家,上帝掌權做主,自己所說的話、所做的事,都要向上帝負責、交賬。因此,當時時存敬畏的態度。有疑問或與同工意見不同的時候,要知道彼此都是在上帝寶座之前事奉,當一同禱告,向主求問。彼此要敞開心胸,以坦誠和負責的方式交換意見,尋求共識。如果動氣爭吵,無異於藐視上帝的存在與祂榮耀的權能!

常在一起禱告,看重主的同在,容易同心合意。在開會的時候,如果禱告成為形式,大家七嘴八舌都是“我覺得”,而不在乎“主的話說”,就很難明白主的帶領了。

在考慮候選人的時候,不只看學歷、經歷、表達能力和治會理念,也要深入瞭解背景,尤其是敬畏謙卑的態度、對人的真誠關心,以及品格、家庭、個性、作風、口碑等等。

在聘請傳道人時,同工和會眾要存記在心的是:教會是一個身體,所有肢體都有不可少的角色與功能。絕不能認為有了傳道人,自己就可退居二線,只顧自己的事,或是只要監管傳道人、支使傳道人做事即可。大家理當密切配搭,讓教會在質與量方面都蓬勃成長。

我們同時要認識,傳道人也是有血有肉,和你我相似。他們不是買來的機器人,一天24小時、一週7天都值班,不需要休息。他們也不是僱來的長工,而是家人,需要鼓勵、安慰、照顧。他們不只在講台上教導會眾,也需要能話家常、講心裡話的朋友。

教會找傳道人,是約聘(appoint),而不是僱用(employ)。這兩者有很大的分別。約聘是禮遇與尊重,僱用則是交易。如果開口閉口“僱用”,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日久天長,傳道人發展出僱工心態,甚至見異思遷,也就不足為奇了。聖經《士師記》17-18章所記載米迦和少年利未人的故事,就是個鑑戒。

此外還要注意的,是珍惜傳道人的專業知識、經驗,讓他們有發揮的空間,並且有進修的時間,使教會的事奉團隊在知識、見識、恩賜上,也能不斷長進。只付出而沒有休息和補充,沒有一個人能吃得消、走得遠。

ד跟我來”,還是“你去做”?

新傳道人上任,教會的負責同工,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心態,和自己對傳道人的態度。如果長老處處表現出自己才是當家的,“捨我其誰?不是我做就會出亂子!”人事、財務,甚至排講道,都一把抓,傳道人能被諮詢或告知就不錯了。這種情況下,傳道人會越做越消極,遲早失去主動和熱誠。

長老和牧師都必須注意,資格越老、事奉越久,言行越要像主耶穌一樣柔和、謙卑、可親(參《太》11:28-30),而不是處處對人擺出老闆或老太爺的派頭。要時時記得,我們有一天都要向主交賬(參《彼前》5:1-11),切忌作威作福(參《太》24:44-51),也不可結黨或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強(參《腓》2:3)。

長老是群羊的榜樣,有什麼樣的長老,就有什麼樣的會眾。華人教會裡有種說法:長老就是長工加老馬——你被選做長老,就是因為人家看你在教會時間久,平常沒人願做,但需要做的事,你會主動、樂意地做;人家找不到的東西,你找得到;人家不懂得的觀念和事情,你會耐心把他教到和你一樣懂。長老不能像法利賽人,喜歡追求知名度,坐高位、發號施令,成天對傳道人和同工們說:“你去做!”而應該常說:“跟我來!”這樣的教會,自然人人參與,同心協力。

筆者所在的教會,有一次大雨後,禮拜堂地下層淹水。那率先捲起褲腿,帶頭抽水擦地的,是年過70歲的當家長老。平日週五團契聚會結束,大家急著回家的時候,默默清理場地、倒垃圾的,也一定少不了長老們。

 

傳道人的反思

傳道人在心態上,也需要謹慎,減少自己與會眾期望的落差,走向彼此滿足和長進。

×如何自我定位

筆者多年前聽一位牧師講道時說:“傳道人是神的僕人,但不是你們的僕人!”傳道人有這種態度,會眾要麼反感,要麽就拱手把所有事都推到你身上。牧會的甘苦和成敗,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時傳道人的職業病是自己造成的。平日在人前,言談舉止刻意做作,高談闊論,常常強調自己身份特殊,不接受勸告和批評,好像印度走在街上的聖牛一般。時間久了,沒人敢碰,越來越孤立。到了身體、心理或靈命產生危機的時候,會友想幫忙也不敢接近,甚至覺得傳道人上可通天,大概不需要凡人的幫助。走到這個地步的,實在沒理由怨天尤人。

帶領教會的人,需要常複習聖經:“耶穌叫他們來,對他們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尊為君王的,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5)“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上帝的群羊,按著上帝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彼前》5:2-3)“我們原不是傳自己,乃是傳基督耶穌為主,並且自己因耶穌作你們的僕人。”(《林後》4:5)

既然是主的僕人,也是被主差派,效法祂的樣式來做眾人的僕人,那麼,自律及受約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連主都順服承受的,僕人有什麼理由例外?更何況,這樣活不僅討天父的喜悅,還有與基督一同得榮耀的應許(參《腓》2:5-15)。因此,主的僕人在一切事上的考慮次序,應該是:主第一,人第二,自己最後。

在牧長崗位上事奉久了,需要注意身邊是不是跟隨者(followers)和說好話的越來越多,而朋友與說真話的越來越少。筆者至今不敢忘記,一位長輩耳提面命:身邊要保有3種人:年長而經常指點和勸誡自己的;和自己同輩,不忌諱直言規勸或刺激反思的;晚生後輩,敢於無保留地提醒,提出不同意見的。對此,筆者奉行多年。如果有一段時間沒從這3類良師益友聽到勸誡,會主動邀約請教,至今受益無窮。

無論哪類教會,牧師和教會長老、同工之間,要保持信任、彼此守望,溝通要透明化。要做什麼事,應提前探詢同工的意見(should I……?),而不是不溝通,到了最後一秒才通知(for your information)。筆者參與事奉的教會,牧師和長老除了月會,每週至少兩次在一起禱告。此外有非正式的個別溝通,或外出談心。

×重點不是業績

主對每個僕人的託付不盡相同,然而祂最看重的是忠心,而不是世人眼中的業績與成就。會眾與傳道人要各盡本份,齊心努力,興旺福音。看到別的教會做得好,要觀察門道,而不是學習熱鬧。尤其不能急功近利、嘩眾取寵、投機取巧,例如以神蹟或醫治為號召,學醫長短腳等等。結果真的長短腳(小兒痳痺)沒有治好,卻怪當事人信心不足。這不但絆倒人,也使福音和教會的公信力成為笑談。

我們不要忘了,主耶穌和使徒保羅(以及施洗約翰的)在世的工作,以世人的標準看,是相當失敗的——曾經有上千的人跟隨他們,聽他們教導,但主耶穌釘十架時,門徒除了約翰,都跑光了。保羅在監獄臨刑前,眾叛親離。然而他們都蒙了上帝的悅納,行了上帝的旨意。

×當講道成為“差事”

講道,是牧長的職分中主要的內容之一。然而當講道成為例行工作,面對會眾的期待,壓力會越來越大。尤其苦思題目,準備講章,又不能放下輔導、探訪、行政等,許多牧者確實苦不堪言。為了方便,乾脆一段時間講一卷書。這樣做,準備起來當然方便一些,但內容卻可能與會眾的實際需要脫節,這也就是平常所說的“不接地氣”了。

系統性的查經,在團契和主日學中是合宜的。然而主日,是面對全體會眾,餵養和造就會友生命、生活、工作,以及調節教會脈動的黃金時機,不宜就自己的方便,以類似教書或演講的方式來排定講題,再勉強加一些與會眾生活有關的“應用”。這就好像本該按照家人的營養需要,調製三餐,結果卻使用了大學食堂輪換菜單的方式。聖經裡說的“按時分糧”(參《路》12:42-44),重點考慮的是事奉對象的靈命、健康與成長,而不是分糧者的方便。

“釋經式講道”,是講道的“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但絕不是學術性講道或封閉式講道,也不是給高級知識份子的耳根享受。主耶穌的講道是最好的示範,大人小孩,販夫走卒,學者文盲,好人罪人,不但都聽得懂,而且被吸引得不捨離去。摩西的講章、先知的信息,以及使徒的書信,沒有一個的內容是和生活脫節的。

講道針對某個專題時,也絕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要把活的聖經活講。那鑽牛角尖、咬文嚼字的,往往把活的聖經講死了。講道的目的是把真理解明,讓聽的人渴慕,並且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用聖經指導實際生活。例如從約瑟的生平和但以理的生平,學到如何在職場上活出上帝兒女的敬畏與敬業;從《約拿書》,學到破除偏見,對不可愛的人有恩慈,以禱告和恩慈化解冤仇等等。

要想講道內容和會眾、教會的情況相關,其實不難。如果能勤於探訪、關懷會友,了解他們與主的關係和生活上的掙扎,常為大家禱告,常默想主話,不會沒道可講,不怕沒糧可分。

講道,絕不是禮拜天的差事。一次又一次的講道,是有期望(anticipation)、有計劃、有方向的“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參《弗》4:11-16)。近年有人倡議牧師分工,有“教導牧師”(teaching pastor),有“關懷牧師”(caring pastor)。“教導牧師”只負責講道、教課和寫文章,不負責探訪與關懷。這種角色,不如改名叫“教師”,或回到神學院做老師。教會需要的,是全方位的牧人,不是只做自己喜歡做的、習慣做的,而是做上帝和人託付的。

 

教會與領袖的角色定位

教會可以被看成軍醫院和軍校,把傷兵治好,訓練出合格的軍人,到前線達成任務(參《弗》6:10-17;《提後》2:1-4)。教會的責任和目標,也是使會友在品格、靈命、知識上成長,過得勝的生活,並藉生活及言語,帶人信主,作主門徒。

因此,做牧長的,講道的內容和方向要切合實際(接地氣),也要常與未信者接觸,汲取社會經驗,觸摸時代脈搏。千萬不能活在象牙塔裡,平日只與基督徒來往,講道變成個人靈修分享,或動不動就賣弄神學名詞和原文。

一個像樣的軍隊,不是人人擠在軍醫院做長期病號,也不是人人留在軍校做大小教官。教官和軍醫是否稱職,端看所教的學生和所醫好的官兵有沒有在前線衝鋒陷陣、取得勝利。傳道人有沒有盡職,也是看有沒有練出基督的精兵,天天、時時做主門徒,而不是做禮拜天的基督徒,能在職場和家庭活出主耶穌,發光作鹽,在愛心與品格上有感染力,在傳福音上有膽量與效果。

軍校有“名教官”,野戰醫院有“名軍醫”,但軍隊卻軟趴趴、不敢出任務,這是徹底的失敗。教會如果只有四處講道的“名牧”或“名嘴”,而會眾軟弱被動,這也是很矛盾的現象。

 

結語

筆者不揣淺陋,分享所見與心得,目的是拋磚引玉,引發健康的討論,讓會眾和牧長的期望趨於一致,減少損傷,發揮功能。本文所提到的定位與態度,盼望用於個人自我省察,而不是成為讓他人對號入座的依據。願主憐憫,讓教會和個人都脫去舊的,穿上新的,常常散發主的馨香,活出福音的見證。

 

作者在美東某教會擔任長老多年,並服務於生物科技公司。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