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谈格局——局部与整体(宁子)2018.05.07

宁子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18.05.07

 

在谈信仰的文字中,“格局”是个十分生疏的概念。虽然很少基督徒意识到“格局”的意义,但它确实无所不在。在日常生活里,在各样事务中,我们常常置身于不同的格局之中,格局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表达,它虽不直接说话,却以一种非语言方式透露了一个人里面的真实,那真实是无法掩饰的。

早年我看过十六世纪的威尼斯画家乔尔乔内的风景画《暴风雨》,后来我好像在一篇谈结构的文章中分析过那幅画,今天我想把这幅画再拿出来谈谈。在乔尔乔内时代,人们通常习惯于阅读画作中的故事,比如那些圣经题材的故事。而乔尔乔内却不在画中直接讲故事,乔尔乔内在这幅画里似乎什么也没有说——他不谈论具体的特定故事,他把那些很容易描述的语意从画面中分离出去了,他的画表达了一种结构:画面上的水平线——断垣小桥,垂直线——人物树木立柱等,形成一种关系。人们初看这幅画时似乎觉得乔尔乔内什么也没说,果真如此吗?乔尔乔内的《暴风雨》把我们引向了哪里?他把我们引向了浓云密布的天空,引向了风雨将临的时刻,引向了一种引而未发的对抗——而在这对抗中,大地是宁静的,精神是安祥的,生命是从容的。这就是结构的表达,这种表达体现了格局的含义。

格局表达了什么?格局见证著关系,而这一关系的起点来自于圣经创世记的最初两章。

 

让我们翻开圣经《创世记》第一章吧,那里有关乎局部与整体的全部概念:时间的关系,空间的关系,物种的关系,每一受造之物的独特性,万事万物的关联性,每一局部的界限,局部在整体中的位置,都是有意义,有默认,有理由的。万事万物都是在关系中被造,也是在关系中存留的。因此,人生的意义,宇宙的法则,科学的思想,艺术的表达,都可以从《创世记》第一章获得启蒙。

《创世记》第一章有一种深邃的美感,有一种从容而优美的旋律,有一种平衡而灵动的格局。而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出自神意:神说要有,就有了。事情就这么成了,神看着是好的。

离开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我们不可能获得对局部与整体的关联性认识,也就无从进入一种更大格局。因为,宇宙万物的“起初”只有神的声音,没有人的声音;只有神的作为,没有人的作为;只有神的判断,没有人的判断。“起初,神创造天地。”这一句话就涵盖了万事万物的起点。

 

因为人是在关系中被造,也是在关系中存留的。一些不认识神的人,当他们追寻人生更高目标的时候,他们可能也会不期然地追寻更高的整体。当我在电脑上记录这些想法的时候,我忽然想到早年我听过的一场傅聪演奏的音乐会,在那场音乐会中,最打动我的是他最后演奏的萧邦,尤其是他弹的最后一首——在我看来,那是那场音乐会的最高地平线,在那地平线上,演奏家消失了,他完全消失了,而他的消失却使更真实的萧邦向我们靠近……

“先做人,再做艺术家,再做音乐家,最后才做钢琴家”——这是傅雷对傅聪的教导。这个教导包含了一条追求更大格局的路线。傅敏曾经说:“如果反过来,如果傅聪从做钢琴家开始,那么,他就不是现在的钢琴家傅聪了。”

现今学琴的孩子早就被父母逼着直奔钢琴家去了,学古典音乐的中国琴童,有几个身上还带着古典气质呢?

歌德曾经想提升他的秘书爱克曼的艺术鉴赏力,为此,歌德有意带爱克曼欣赏他所收藏的丰富的艺术品,并且在各类艺术品中,只让爱克曼看最完美的代表作。歌德执意要爱克曼从最好的艺术作品中学惯用最好的思想思想,用最美的情感感受。早年我买过一本爱克曼记录歌德思想的书,书名好像是《歌德思想录》,出版社和出版年代我都忘记了,但其中的一些重要观点我还记得,歌德认为, “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成的。一个人只对最好的作品有了深刻认识,才不会对次好的作品估计过高。”

无论傅雷对傅聪的教导,还是歌德对爱克曼的劝诫,都蕴含着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他们所追求的都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格局。

遗憾的是,在追求高效率的现代,不少人的鉴赏力都有些“营养不良”,速度使人变得急躁,效率使人变得功利,业绩使人变得狭隘,自我使人变得盲目。这些现代文明综合症不仅存在于社会,也存在于教会,我们真当悔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