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成熟与情感成熟——評史卡吉羅《建立高EQ的教會》(將來 )2018.05.14

將來  

本文原刊於《舉目》87期和官網2018.05.14

 

一、在憤恨和苦毒中撐

“一個基督徒如果靈性成熟,不可能情感不成熟!”這句發人深省的話,出自《建立高EQ的教會》(英文版書名是The Emotionally Healthy Church ,意为“情感健康的教會”)。該書作者為彼得·史卡吉羅(Peter Scazzero),

該書獲美國福音派基督徒出版協會(ECPA)頒發的2004年“基督徒事奉類”最佳圖書金牌獎。

史卡吉羅是美國紐約皇后區一间教会“新生命團契”的主任牧師。上述那句話,是他走過死蔭幽谷之後的感悟。

史卡吉羅的父親是位堅定的基督徒,但他本人卻在13歲的時候離開教會。19歲他參加大學團契後,才真正信主。他自此就十分追求。畢業工作幾年後,他接受神學裝備。1987年,他和妻子開始在紐約皇后區植堂。至2003年,The Emotionally Healthy Church一書出版時,他已經牧會16年。

在他牧會的前6年,教會發展迅猛,英語堂已有600人,西班牙語聚會也有250人。然而,教會同工都疲憊不堪,他和妻子也心力交瘁,感受不到喜樂。突然有一天,他的助理牧師帶領西班牙語會眾200人離開,另組教會。助理牧師說史卡吉羅是掃羅,不配帶領這些人。

這還沒有到頭。史卡吉羅在憤恨和苦毒中撐了兩年之後,妻子提出分居,同時要離開這間教會。妻子指責他沒有共同承擔教養4個女兒的重擔,也不是合格的教會帶領者。

這對牧者而言,簡直是滅頂之災!這下子,他再也撐不下去了!於是,他和妻子花了5天時間在兩位輔導員的幫助下,開始了一場覺醒之旅。

他第一次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盡管每天讀經、禱告、常常禁食,但生命中有一塊地方——情感層面,並沒有讓上帝觸摸到。於是,在牧會8年之後,他不得不承認,自己在靈性和情感上都不成熟。

接下來,他和妻子用了3個月的安息時間,進行更深入的反思,重建關係。繼而,

隨著牧者的覺醒,整個教會也覺醒了,他們的門徒訓練發生了一場顛覆式的革命。

 

二、什麽是“靈性/情感成熟”?

那到底什麽是靈性成熟、情感成熟呢?史卡吉羅在書裡,列了一個“靈性/情感成熟清單”,提出建立情感健康教會(史卡吉羅視“情感健康”、“情感成熟”為等同)的七大原則(該書2003年初版時,是六大原則。在2009年版中,增加了第七項原則)。

每個原則下面,有5-7項描述,可以逐項打分,然後把總分與一個標準示意圖進行對比,就可以知道自己是“情感嬰兒”,“情感兒童”,“情感青少年”,還是“情感成人”。這測試不能稱為科學的測評,但確實可以幫助我們從“靈性與情感相互影響”的角度,檢視和梳理問題。

我們來看看史卡吉羅對“情感成人”的描述。2003年版中,只有最後一句“我深深相信基督全然愛我,不需要證明什麽”,結合了情感成熟與靈性。而在2009年的升級版中,有了這樣一些補充:

“我能夠尊敬和愛別人,不需要改變他們或變得批評論斷。我看重人是因為他們的全部所是,而不是因為他們能給予我什麽,或者他們的行為如何。我對自己的思想、感覺、目標和行動負責。我能夠向那些與我意見不同的人陳述我的信仰和價值觀——不會變得敵對。我能夠準確地評估自己的有限、優點、缺點。我深深相信基督全然愛我,因此,我並不需要其他人來評價說我還不錯。我能把為神作工和與神同在結合起來(馬大和馬利亞)。我的基督徒生活已經從簡單地事奉神變為愛祂,並且享受與祂的同在。”

史卡吉羅在升級版中,刻意加強了情感成熟與靈性的聯結,強調:情感成熟不但體現在與人的關係上,也體現在與上帝的關係上。換句話說,情感成熟也是靈性成熟的體現。

中文版把英文書名中的Emotionally Healthy (情感成熟),改譯作“高EQ”,可能招致誤會。畢竟,EQ(情商)主要指一系列情緒能力與社交能力,涉及自我認識、衝動控制、人際關係、同理心、壓力管理等12-15個指標。而史卡吉羅強調的“情感健康”,既是能力,更是態度——源於價值觀與信仰的態度。

因為神的普遍恩典,很多人雖不信主,情商卻很高。靈性成熟卻是一個人接受主以後經歷的特殊恩典。情商高會表現得有同理心、樂觀知足、人際關係好,但不見得靈性成熟(與上帝關係親密)。

真正的靈性成熟,應該伴有上述的情感成熟。或者說,屬靈的情感成熟,是靈性成熟的果子,也是其檢驗指標。在行為表現上,屬靈的情感成熟可能與高情商看起來很相似,但內在的動機與心態卻不一樣。

要特別強調的是,情感成熟、情感健康,並不表示沒有負面情緒。而如何有意義、有效地認識、處理負面情緒,也是該書討論的問題之一。

 

三、如何建立“情感健康的教會?

史卡吉羅認為,建立“情感健康教會七大原則”是:

原則一,查看表層底下(深入地認識自己的內在生命)。

原則二,破除往事的影響力(認識原生家庭及重大事件帶來的影響)。

原則三,活在破碎與軟弱裡(卸下面具,敞開自己)。

原則四,接受“有限”這個禮物(個人與家庭第一,教會事工第二)。

原則五,擁抱悲傷與喪失(允許自己悲傷,給自己寫一首“哀歌”)。

原則六,以“道成肉身”為愛的榜樣(懂得傾聽)。

原則七、慢下來,以誠實領導(對神誠實、對自己誠實、對婚姻誠實、誠實地領導)

史卡吉羅認為,情感不健康的最大特征就是“虛假”,包括對自己虛假、對別人虛假、對上帝虛假。所以,這七項原則就是從個人到團體,或者說從教會領袖到整個教會的操練。這操練圍繞“誠實”(“真實”)展開,讓每個基督徒對自己、對別人、對上帝,活出真實的生命,展現真實的人性與靈命。

什麽是真實的人性與靈命呢?我們可以從三方面來看。

×第一、真實的人性與靈命,基於深入認識自己

史卡吉羅引用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話——“情緒是靈魂的語言,它們提供內心聲音的吶喊”。也就是說,當我們忽略或者否定一些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實際上忽略了靈魂深處的哭泣、苦毒與哀怨,沒有真正深入認識自己。

儘管這是一本談“情感健康”的書,史卡吉羅在書中卻從未提到“心理學”(psychology)一詞,似乎刻意與心理學撇清關係。然而,他在“原則一”(察看表層之下)中,提到“生命冰山”——只有進入水下足夠深,我們才能真正認識自己。這讓人不禁聯想到潛意識理論——冰山是心理學潛意識理論裡最著名的比喻,意指我們的意識是在水面以上,潛意識卻是在水面以下。

那麽生命冰山與意識冰山,是否一個意思呢?我們“向內查看”,是查看我們的潛意識嗎?這兩者應該說有相似之處,然而又有根本不同:我們的查看,並非通過“自由聯想”,或是心理咨詢師的輔導,而是讓上帝介入的審察——讓聖靈帶領我們看到罪,看到破碎,看到憂傷,更看到基督的愛覆蓋這一切……

在“原則二”(破除往事的影響力)中,史卡吉羅介紹了“家譜基因圖”。他和妻子接受輔導的時候,駭然發現,兩人的原生家庭對他們的婚姻、事奉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包括正面的和負面的。

比如,因為習慣了照顧母親,史卡吉羅不由自主地要承擔別人的責任;他和父親一樣是工作狂,為事工耗盡了時間、精力;他害怕被拋棄,所以不敢指出別人的問題,包括那位很受會眾歡迎,但生命有問題的助理。他甚至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感覺與需求。2015年,我參加史卡吉羅的現場培訓,他說了一句話,很生動:“我們有耶穌基督在心裡,可也有外祖父在骨頭裡。”

史卡吉羅雖然不提“心理學”,卻使用了心理學的概念與工具。也許有些基督徒對此不以為然,我卻認為這樣的使用很有意義。想要治死老我,首先要深入認識老我的來龍去脈。罪性是人類共同的,但罪性的具體表現,卻有著顯著的差異性。每個人的老我,都是一部獨特的歷史。了解過去,並非為了把問題推給原生家庭,而是為了讓自己看清罪的關係模式,從而擺脫罪。

×第二、真實的人性與靈命,在於敞開真實的自己

史卡吉羅對自己的解剖非常坦率。他用鋒利的手術刀,把自己剖析得“血淋淋”,幾乎讓人不忍視。

他坦率承認:他對離開的助理充滿憤怒、苦毒,一個人在車裡的時候不禁大聲“咒詛”對方,心裡沒有一點饒恕;長年以來,他身為教會領袖,卻以“偽裝”來保護自己;他的妻子多年形同“單親媽媽”,一個人承擔了4個女兒的教養重擔;他從來不知道自己的婚姻竟然沒有被上帝更新,反倒是原生家庭的翻版……

在教會第一次婚姻退修會上,他和妻子分享夫妻經歷的痛苦細節,竟然把一個人嚇得離開了房間,說從來沒有見人過如此坦白的分享,而且還是自己的牧師!

教會裡很多人都承認自己“驕傲”,卻很少有人敢承認自己“嫉妒”(不是“吃醋”)。就像有些病能說,有些病卻不能說,“嫉妒”也許就是一種說不出口的“靈魂的臟病”。然而,史卡吉羅在他的書裡,屢次提到自己的“嫉妒、苦毒、怨恨”等等。很少有傳道人能敞開到這種程度!

在史卡吉羅的帶領下,教會發生了徹底的轉變。每一個團隊的領袖都敢於分享自己的軟弱和破碎——示弱,而不是示強,讓上帝的憐憫顯大。而且,他們也創造機會,讓其他軟弱的人來講述自己的故事。就像新約最有名的比喻之一——“浪子回頭”,領袖鼓勵大家做承認破碎的小兒子,而不是自以為義、沒有憐憫,也不明白父親心意的大兒子(不過,就目前很多教會的現狀而言,許多“小兒子”不敢暴露,因為“大兒子”比比皆是——誰敢說我們身上沒有大兒子的特征)!

感謝史卡吉羅,讓我們知道,敞開、軟弱、破碎、讓上帝的憐憫顯大的教會,才是真實的教會。

×第三、真實的人性與靈命,在於真實地愛自己

對教會領袖來說,承認自己有限,也許比承認軟弱還困難。史卡吉羅曾經整天忙於教會事工,完全無暇顧及家庭,導致妻子極度不滿。後來他們在教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教導“承認有限”的重要性,其中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個人與家庭生活第一,而不是教會事工第一。

有人可能会嚇一跳:這不是自私嗎?不是的。照顾好家庭是为了能更好地事奉。只有首先照顧好自己和家庭,才能滿心喜悅而不是滿心苦毒地事奉。上帝看我們的心,看我們是怎樣的人,过于看我們做了什麽。如果某位教會領袖沒有照顧好家庭,或者個人生活,他們寧可讓這個人停止事奉。比如,他們曾讓一位因事奉導致夫妻關係緊張的姐妹停止事奉長達一年。在這一年期間,他們與專業的輔導人員一起幫助這對夫妻,從深入認識自己開始,一步步改善婚姻生活,也更新了生命。

史卡吉羅自己也是這樣做的。那一年,他與妻子接受輔導後,兩人就立志把婚姻關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來經營,保證每天有充分的交流,每過一段時間還要出去住住酒店,享受不受打擾的二人世界。每週,他們還有一個安息日,即24小時不工作、不做家務,單純享受沒有壓力的閑暇,享受與上帝同在的喜樂。

認識自己、敞開自己、愛自己,當然這一切要有根基——跟上帝的關係。從史卡吉羅的領悟和實踐可以看出來,只有跟上帝關係親密,我們才可能深入認識自己的罪與傷痛,才可能勇敢地敞開自己的軟弱與破碎,才可能坦然地照顧自己和家庭。因此,史卡吉羅在後來補充的“原則七”裡也強調,首先要對上帝真實、與上帝親近。

 

結語

為什麽這本書引起如此大的反響呢?其實,史卡吉羅並未建立新的神學觀或事奉觀,而是以一位牧者痛徹心扉的親身經歷,提醒讀者一個常被忽略的真相——靈性成熟的標誌之一乃是情感成熟,而情感成熟的顯著特征,就是展現真實的人性與靈性,而不是虚假的“平安喜樂”。史卡吉羅的書猶如一聲吶喊,呼籲教會領袖以自己的覺醒,帶領整個教會的覺醒,很有现实意义。

 

作者來自成都,現定居加拿大。

 

註:

The Emotionally Healthy Church ,Published by Zondervan。中文譯者何劉玲、張晨歌,麥種傳道會出版,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