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非洲教會的毀滅與歐洲教會的倖存——談十字軍(王禕)2018.05.16

王禕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18.05.16

 

引言:歐洲教會倖存的關鍵——十字軍

在現代人眼中,基督教是從歐洲來的信仰。然而歷史上直到14世紀,基督教仍是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信仰。但到了東羅馬帝國滅亡後的近代之初,教會歷史上發生了一件影響深刻、卻為大多數人忽略的大事:基督教會在亞洲和非洲最後僅剩一些零星的地方教會苟延殘喘。《使徒行傳》記載的耶路撒冷教會、安提阿教會,以及《啓示錄》的七個教會都已基本消失;早期教父特土良、奧古斯丁所在的北非教會也不再存在。基督教幾乎僅存於歐洲。原因很簡單:歐洲是基督教唯一沒有被摧毀的大陸。(註1)

遲至11世紀,從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東到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從亞歷山大(埃及)南到歐加登沙漠(desert of Ogaden,今衣索匹亞及索馬利亞)的區域,基督教仍然是一個主流的宗教:亞洲最少有三分之一的基督徒人口,而非洲有十分之一的基督徒人口(註2)。但這些亞洲、非洲教會最後幾乎完全被消滅。

亞洲和非洲教會滅亡的原因是非常明顯的:伊斯蘭聖戰者通過聖戰奪取了政權,教會在伊斯蘭政權之下,慢慢窒息或者被粗暴地對待,從而在整個地區的伊斯蘭化過程中逐漸萎縮、消滅。

基督信仰不是唯一特例。隨著伊斯蘭信仰的擴張,除了儒家文明,人類主要的文明在他們的發源地都被或曾被伊斯蘭所取代。猶太信仰誕生於猶太地,但在7世紀伊斯蘭誕生之後,整個中東地區包括猶太地都迅速伊斯蘭化,直到上個世紀猶太人才回歸重建以猶太信仰為主的以色列。佛教誕生於北印度,但隨著7世紀開始的穆斯林軍隊的入侵,佛教在印度滅絕(註3)。印度教的誕生地是印度河流域,但現在印度河流域成了伊斯蘭教立國的巴基斯坦。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誕生於波斯(今伊朗),曾是波斯的國教,如今伊朗卻是徹底伊斯蘭化的國家。中國的儒家文明因為距離伊斯蘭的核心地帶遙遠,受到的影響比較小;但即便如此,在邊陲地帶的寧夏,伊斯蘭信徒的百分比還是高達33.9%。

從地理位置而言,歐洲離伊斯蘭教的核心地帶非常近,為何歐洲教會在如此激烈的伊斯蘭化浪潮中能生存下來?原因非常簡單,是十字軍以及後續的軍事反抗。歐洲的基督徒士兵聯合起來對抗伊斯蘭的聖戰者、軍隊,用武力保住了歐洲大陸免被伊斯蘭化,所以教會與以基督教為中心的歐洲文明也就生存下來了。

 

一、十字軍的起源

(一)伊斯蘭教的興起與教會

西元7世紀,伊斯蘭教從阿拉伯開始向四圍快速發展,對周圍國家發起聖戰。奪取政權後,以政治、經濟雙重力量壓迫治區逐步進入伊斯蘭化。

在伊斯蘭崛起前,中東與北非有大量的基督徒和猶太人,基督信仰佔優勢。伊斯蘭教誕生後,快速征服了中東、北非和波斯等原屬於東羅馬帝國的地區,許多基督徒、猶太人、瑣羅亞斯德教徒及多神論信徒改信伊斯蘭教,社會開始伊斯蘭化。大批的教會被毀,如西元1012年至1014年間,在埃及和敘利亞約有三萬間教會被破壞或掠奪,許多地區的主教與基督徒被殺,這是在十字軍東征前80年發生的事(註4)。

北非教會在一百多年內就幾乎徹底滅絕;在中東地區,教會大量萎縮。

(二)伊斯蘭如何針對基督教會

伊斯蘭的目標是要征服、摧毀一切非伊斯蘭的政權,包括基督徒建立的政權,不過在伊斯蘭政權下基督教會還是可以生存的。根據《可蘭經》,基督徒是“有經人”,所以只要順服、繳納人頭稅、甘於做二等公民(如穿特別標誌的服裝等),就可存活。問題在於法律與社會嚴禁教會帶領穆斯林信主,教會無法通過傳福音得到新的基督徒;而同時教會中的一些基督徒卻因聯姻、政治、金錢利益而轉信伊斯蘭(這是政府吸引人信伊斯蘭教的手段),因此教會處於持續的失血狀態。通常教會不會馬上消失,但卻會逐漸萎縮、衰落,而這已經是最好的狀態了。(註5)

在這最好的狀態之外,當遇到戰亂或者仇視教會的統治者,基督徒會大量被屠殺、被逼迫改信仰,往往使得許多衰落的教會頃刻滅亡(註6)。教會萎縮、滅亡在伊斯蘭政權下是一個常態。

(三)十字軍產生的背景

基督教會一直堅持和平主義,即使面對羅馬或其他政府的殘酷迫害,教會還是順服掌權者,用百般的忍耐來持守信仰。

但歐洲教會之所以組織十字軍,用軍事與政治手段來對抗伊斯蘭的聖戰,有非常深刻的原因。

  1. 歐洲外部的原因

北非等地教會的遭遇:伊斯蘭佔領地區的教會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讓歐洲和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的基督徒有一種唇亡齒寒之感。(註7)

拜占庭帝國受到攻擊:伊斯蘭的軍隊開始對拜占庭帝國進行聖戰,東方教會的生存面臨非常大的危機。

  1. 歐洲自身的經歷

西方教會並未免於伊斯蘭聖戰者的攻擊,同樣受到傷害和擄掠。

朝聖者受傷害:從歐洲到耶路撒冷的朝聖者,常有人被搶、被虐待、被賣為奴隸、被殺,甚至有大規模的朝聖團隊被集體擄為奴隸的事件,這使西方教會感到了切身之痛。(註8)

海上聖戰者的攻擊:對西方教會而言,最深的危機是來自北非的伊斯蘭海上聖戰者(即海盜)的攻擊,這是十字軍產生最直接的原因。

突尼斯等北非地區原是羅馬帝國的糧倉,但北非快速伊斯蘭化後,沙漠地的遊牧民族柏柏爾族、阿拉伯人取代了當地的農夫。遊牧民族不事生產,以伊斯蘭聖戰者的身份在海上搶劫、綁人為奴並進行奴隸貿易,以此為主要經濟來源。這樣的海盜行為是北非伊斯蘭社會所認可的聖戰,海盜的收入需要向當地的酋長交納20%的稅。(註9)

從西元9世紀直到西元19世紀的1100年時間,伊斯蘭的聖戰者對義大利、法國、西班牙以及地中海的島嶼進行搶劫並綁架人為奴隸。這樣的聖戰行為只針對基督徒和基督徒的政權。當西班牙被穆斯林政權控制時,就沒有針對西班牙的海盜行為;一旦穆斯林政權被趕出去,海上聖戰者就立刻恢復對西班牙的攻擊。

大批的歐洲基督徒被綁架後在北非被賣為奴隸,非常淒慘。當時的天主教修會被迫繳納巨額贖金並冒著生命危險來贖回小部分的奴隸(註10)。深受其害的義大利海岸邊幾乎沒有任何建築物或村落。(今日在義大利沿岸,除了近代建築之外就是大量殘留的防海盜瞭望塔,沒有中世紀的任何建築,北非伊斯蘭海盜的為害之烈可見一斑。)

9世紀時,海盜行為已經非常猖獗,但當時南歐四分五裂,各地武裝勢力都拒絕保護民眾。西元846年聖戰者更是直接進攻羅馬,不但洗劫了羅馬周圍地區,更想進一步佔領整個義大利。雖然伊斯蘭聖戰者最後失敗了,但教宗及轄下的歐洲教會都深切感受到伊斯蘭聖戰者對自己的巨大威脅。

於是教宗開始號召基督徒起來武裝對抗,教宗組織發起了基督教“聖戰”來對抗伊斯蘭聖戰者。849年,基督徒取得了“奧斯提亞戰役”(Battle of Ostia)的勝利。教宗約翰十世更是倡議建立十字軍,並親自率領十字軍在916年,奪回了被海盜佔領的義大利加利格里阿諾(Garigliano)地區。正如歷史學家所寫的,這是十字軍東征前的十字軍。(註11)

(四)十字軍東征的直接起因:拜占庭帝國的邀請

拜占庭帝國(即東方教會的所在地)在受到伊斯蘭軍隊的攻擊後,請求歐洲的西方教會的幫助。所以十字軍東征並非西方教會之主動行為,而是應邀的結果。(註12)

西方教會派出十字軍東征,協助拜占庭帝國對抗伊斯蘭的進攻,這本身談不上是侵略,因為所攻地區本是原屬拜占庭帝國的領土。

 

二、十字軍東征的具體過程

自從西羅馬帝國崩潰之後,歐洲一直是小國林立,再也沒有統一過。各個勢力互相征伐不斷,十字軍內部也是山頭林立,相當不團結。

在工業革命前,東方在財力與軍事上都勝過西方。十字軍與伊斯蘭軍隊作戰敗多勝少。只有當伊斯蘭內部分裂時,十字軍還有機可乘;但當伊斯蘭勢力統一後,十字軍幾無取勝的機會。整體而言,除了第一次東征外,十字軍東征的歷史可說是屢戰屢敗。

因伊斯蘭勢力內部分裂,1096年十字軍第一次東征,僅用了短短3年時間就順利奪回了聖地耶路撒冷,並在今天的以色列沿岸建立了幾個拉丁基督教小國。(註13)

然而從第二次開始,面對越來越強大的對手,每一次十字軍東征幾乎都以失敗告終。比如1189年薩拉丁統一伊斯蘭勢力之後,十字軍第三次東征,就慘遭失敗。十字軍第七次東征,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率領軍隊從馬賽出發進軍埃及,但結果連遭敗績,連自己都被俘,最後下屬臣民勉強籌集贖金才贖回了國王。

1254年,十字軍第七次東征結束了,很快第八次也結束了。1291年,十字軍在中東的最後一個堡壘阿卡淪陷(註14),長達兩百年的十字軍落下了帷幕,伊斯蘭軍隊獲得了最後的勝利。整個戰爭充滿了殘忍,無論基督教和伊斯蘭的軍隊,都犯下了種種殘忍的惡行(註15), 人性真是何等的黑暗。

 

三、十字軍的後續

十字軍東征結束了,但這絕不是與伊斯蘭聖戰對抗的真正結束,而只是把主動遠征變為被動防禦。隨著伊斯蘭聖戰的不斷勝利,拜占庭帝國滅亡,面對伊斯蘭軍隊的進攻,歐洲、歐洲教會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而戰鬥。

(一)伊斯蘭勢力的陸路進攻

伊斯蘭各個勢力經內部整合,最後產生了一個龐然大物,即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斯曼帝國不斷地進攻歐洲。當時歐洲小國林立,面對統一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任何一個單獨的國家都無法取勝,因此歐洲軍隊合作對抗侵略,但大體是敗多勝少。

十四世紀末奧斯曼帝國已經完全佔領保加利亞、控制了巴爾幹地區。(註16)

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破了君士坦丁堡,導致拜占庭帝國正式滅亡。(註17)

1526年,摩哈赤戰役中奧斯曼帝國擊敗並佔領了匈牙利。(註18)

(二)伊斯蘭勢力海路的進攻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大量使用北非海上聖戰者——海盜作它的海軍(註19),不斷搶劫擄掠歐洲,並佔領了地中海的島嶼。如1522年通過羅德島之圍,奧斯曼擊敗了基督教的守軍醫院騎士團(醫院騎士團成立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後,十字軍東征結束後一直在海戰中對抗伊斯蘭的軍隊),佔領了地中海東部的羅德島。(註20)

以海盜為主的奧斯曼帝國海軍基本控制了地中海,在歐洲沿岸繼續從事海盜行為,如搶劫、綁架人做奴隸,超過幾百萬的歐洲白人基督徒被擄掠賣為奴隸。這些被賣為奴隸的人往往是歐洲窮苦的農民或無權無勢的平民,主要在北非被交易出售。(註21)

(三)伊斯蘭陸路攻勢的結束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不斷進攻,佔領了希臘、保加利亞、匈牙利等地,並開始進攻中歐。而1529年維也納之圍及1683年維也納之戰的失敗,標誌著伊斯蘭的陸路進攻到了終點。從此之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逐漸喪失歐洲的領地,直到1924年帝國解體。

直至1683年,伊斯蘭的軍隊還是處於進攻狀態,這是何等驚人的事。這意味著就在歐洲工業革命的前夕,歐洲文明仍處於滅亡的危機中;如果不是工業革命使得歐洲的力量增強,歐洲的伊斯蘭化是大概率的事件。

(四)海路攻勢的結束

1565年馬爾他之圍中,奧斯曼帝國的海軍被醫院騎士團所擊敗。1571勒班陀戰役中,奧斯曼帝國的海軍被歐洲聯軍擊敗(註22)。基督教國家的海軍開始逐漸強大,但地中海還是基本控制在伊斯蘭勢力的手中。突尼斯等地的聖戰者海盜繼續搶奪船隻、擄掠奴隸、收取贖金。甚至在1788年搶奪了剛剛崛起的美國的船隻,把美國船員賣為奴隸,這導致了1801年和1815年的兩次巴巴里戰爭,美國海軍攻破了突尼斯等地的海盜老巢(註23),迫使北非幾個國家不再對美國的船隻實行海盜行為。聖戰者海盜行為從此逐漸減少,最後法國於1830年佔領海盜的老巢阿爾及利亞,這才結束了長達千年的伊斯蘭聖戰者的海盜行為。

十字軍東征之後,歐洲各國及教會繼續使用軍事手段來對抗伊斯蘭聖戰者的入侵。雖然危機重重,在陸地上被攻到了中歐,在海上法蘭西與義大利面臨海上聖戰者上千年的擄掠,但最終保住了歐洲的教會、使歐洲文明免於解體,也使得基督信仰的後續發展及宣教成為可能。

而其餘各地的早期教會,包括小亞細亞、中東、北非、中亞(聶斯脫里派教會在中亞有近千年的宣教工作,曾有大量興盛的教會)(註24)都逐步伊斯蘭化;教會不是完全消失,就是奄奄一息。

 

四、十字軍東征對現今教會的影響

現代基督徒對教會歷史的印象基本是:教會從耶路撒冷開始擴張,哪怕遇到了政府的迫害,還是不斷地成長,教會的歷史就是從勝利到勝利的過程。這是非常可怕的心態,因缺乏對事實的起碼尊重,從而失去基本的危機感。基督信仰的歷史絕對不僅僅是勝利,同時也有大量失敗、甚至在大部分地區被毀滅的歷史。

現代教會、神學院、和教會歷史書幾乎完全不談教會在亞洲和非洲的失敗,那段在發源地被連根拔起的歷史。如此態度使得基督教會對自身的重大失敗缺少反省和檢討。(為何有這樣逃避的心態?這是否是政治正確的心態?還是因為新教較普及的中西北歐地區,本身並沒有直接承受伊斯蘭聖戰或政權的壓力?筆者希望有人能繼續探討這個問題。)

在此種態度下,對十字軍的正面作用,幾乎完全沒有提到——雖然西方教會與文明之所以能維持下來,十字軍東征對伊斯蘭聖戰的反抗以及後續的戰爭,是關鍵的關鍵。

若缺乏這種認識,後果是非常嚴重的。歷史上,凡是被伊斯蘭政權控制的地區,基督教會要麼直接完全消失(如北非、中亞),要麼奄奄一息(其餘的各處)。而如今伊斯蘭教沒有改變、穆斯林的擴張方法也沒有改變,他們還是在不斷地使用武力與各種形式的聖戰。但現今的基督徒則完全失去了危機感,更談不上對抗的心態和行為。

(一)伊斯蘭仍然使用暴力行為來阻止教會的宣教

2017年,在巴基斯坦的兩個中國宣教士被殺;此外,在東南亞一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家裡,兩個對穆斯林宣教的牧師被抓走,生死不明;離開伊斯蘭的人被迫害、被殺是常發生的事……伊斯蘭社團敢於使用武力的決心和行為,迫使各地政府強力禁止對穆斯林傳福音。面對如此大的威脅和阻力,今日大部分教會是不對穆斯林傳福音的。十字軍時代教會幾乎無法帶領穆斯林信主,今日的教會同樣還是如此。

(二)基督徒對伊斯蘭化或“被宣教”沒有警惕

穆斯林有一個基本的目標:讓全世界都俯伏在伊斯蘭的政權之下。直至今日這目標仍然沒有變。伊斯蘭政權用物質、政治上的優勢來誘導吸引人信仰伊斯蘭,如砂勞越等地本是以基督徒為主的地區,現在大批的土著基督徒轉成穆斯林。

伊斯蘭勢力時常採用暴力的手段來攻擊基督徒或別的族群。伊拉克、黎巴嫩、埃及的各古東方教會受了千年的迫害、殺害如今還是如此,基督徒被迫逃離。ISIS的行為與作惡上千年的地中海伊斯蘭聖戰者海盜幾乎沒有差別。車臣地區俄羅斯族(主要信仰東正教)大約占當地人口的40%,現在幾乎全部離開,車臣徹底伊斯蘭化。

十字軍時代,亞洲和非洲的教會雖逐步被滅,但歐洲的教會則極力對抗,終於保住了歐洲沒有伊斯蘭化。今天則更糟糕,伊斯蘭化的範圍逐步擴大,歐洲、美洲的穆斯林不斷增加,中東、亞洲正在消失中的教會極少人關注。教會重視宣教,希望能讓非信徒歸主。但對教會的被“宣教”卻毫無危機感,更談不上對抗。

(三)無人援助基督徒社區

當有地區發生種族清洗的時候,如果是穆斯林大規模清洗基督徒,西方世界袖手旁觀,以免被認為是新的十字軍。但當穆斯林對穆斯林(如阿拉伯人對非洲黑人穆斯林)進行種族清洗時,西方強權立刻插手干預。

(四)無法合理解釋十字軍的行為

非信徒來問:為何十字軍這麼殘酷?答案其實可以理解。比如:新疆在伊斯蘭化的過程中,佛教軍隊強烈抵抗,過程非常殘酷,但從沒有人質問為何佛教這麼殘酷。任何的戰爭都是殘酷的,人護衛自己的文明乃天經地義,一般人都能理解這個真實。但現在的基督徒往往只能低下頭,完全無法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總結

教會的根主要在亞洲和非洲。《使徒行傳》記載的大部分教會活動是在亞洲,早期的神學家大都在亞洲和非洲,如我們熟悉的奧古斯丁、特土良、亞他那修等均是非洲人。早期教會的神學重鎮安提阿在亞洲(今土耳其),神學重鎮亞歷山大則是在非洲的埃及。俱往矣!教會在亞洲和非洲的部分幾乎被徹底摧毀,當地伊斯蘭化了,早期教會最重要的地區現在反而成了對抗福音最強烈的地區。

我們這個時代的基督徒該深切反省亞洲與非洲教會基本被摧毀的事實,而不是當鴕鳥拒絕面對這個悲劇。有了危機意識,未必一定能避免危機;但沒有危機意識的人或群體,一定會陷入危機!

上帝在我們這個時代要做新事,但我們這個時代面對的挑戰和危機一定不亞於中世紀。教會在中世紀損失了亞洲和非洲的教會,僅僅歐洲教會倖存下來。那我們今天要做什麼來避免教會的沉淪和滅亡?這是每一個基督徒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註:

  1. 菲利浦·詹金斯,《失落的基督教世界》,蔡孟彣譯(士嘉堡,加拿大:加拿大恩福協會,2016),3頁。
  2. 菲利浦·詹金斯,《失落的基督教世界》,4頁。
  3. 杜繼文編,《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228頁。
  4. 帕謝,《烈焰城堡:回教世界初探》,謝麗娟譯。(臺北:校園書房,1998),80頁。
  5. 帕謝,《烈焰城堡:回教世界初探》,82頁。
  6. 菲利浦·詹金斯,《失落的基督教世界》,蔡孟彣譯(士嘉堡,加拿大:加拿大恩福協會,2016),112頁。
  7. 游斌,《基督教史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07頁。
  8. 畢爾麥爾等,《中世紀教會史》,雷立柏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168頁。
  9. 鹽野七生,《羅馬滅亡後的地中海世界(上)》,田建國、田建華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64頁。
  10. 鹽野七生,《羅馬滅亡後的地中海世界(上)》,206頁。
  11. 鹽野七生,《羅馬滅亡後的地中海世界(上)》,109頁。
  12. 唐納德•特雷德戈德,《基督教史》,孫慧民、王星譯,(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97頁。
  13. 喬納森•賴利-史密斯,《十字軍史》,歐陽敏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50頁。
  14. 喬納森•賴利-史密斯,《十字軍史》,320頁。
  15. 馬千,《醫院騎士團全史》,(北京:臺海出版社,2016),144-145頁。

1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imeline_of_the_Ottoman_Empire

  1. 鹽野七生,《羅馬滅亡後的地中海世界(下)》,13頁。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ttle_of_Moh%C3%A
  3. 鹽野七生,《羅馬滅亡後的地中海世界(下)》,26頁。
  4. 馬千,《醫院騎士團全史》,(北京:臺海出版社,2016),238頁。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rbary_slave_trade#cite_note-9
  6. 馬千,《醫院騎士團全史》,292,308-310頁。
  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rst_Barbary_War
  8. 菲利浦·詹金斯,《失落的基督教世界》,54-74頁。

 

作者是新加坡以馬內利基督教會的主任牧師。南京大學學士,同濟大學碩士,南洋理工大學機械系博士。在半導體行業工作多年,在讀博士期間建立教會,後全職服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