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邻若天涯?(新民)2018.09.17

新民

本文原刊于《擧目》官网言与思専栏2018.09.17

 

真实与虚拟中的比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唐代诗人王勃祝福远行友人的愿景。“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是孔子弟子子夏对师弟司马牛,一语道出的豁达君子新境界。

想不到,我们有幸遇见这个互联网的地球村时代,算是实现了先贤的梦想。但始料未及的是,虽然人到天涯,借助高科技通讯,彼此成了真实与虚拟世界夹缝中的比邻,但真实与虚拟世界里的比邻,却往往成了流落心路天涯的陌路人。

手机一掌之握,一屏之隔,仅靠滑指功夫,就越过千山万水,无妨天涯海角,借助短信语音视频,胜似促膝相谈,心中宛若比邻。但见餐桌四围,斗室方寸之间,比邻却貌合神离,夫妻同床异梦,朋友形同陌路。当我跟妻子有次并排贴身而坐,用手机互致短信问候时,我突然惊醒,这个新世界既熟悉,又陌生。

 

触目惊心的镜头

如下几个写真镜头更是让人触目惊心,细思极恐。

镜头一:滴滴的顺风车,最近让一位温州的少女遭遇一个色狼司机,被带进山里强奸后杀害。遇害前少女的朋友们试图替她寻求滴滴和警方的帮助未果。活人拥挤的世界,突然离这个被害少女很遥远。

镜头二:7月,美国华盛顿地区大主教玛格瑞克,被控长期性骚扰而引咎辞职。一个老牧者,在曾经以为熟悉他几十年的广大教友眼中,突然变成知人知面不知心的最新例证。

镜头三:8月,美国著名的有数万会友的柳溪教会主任牧师海波斯,被至少10名教会内的女性指控性骚扰,引咎辞职。天下教会为之譁然,纷纷扼腕叹息,一个长期被上帝重用的仆人,衣橱里竟然拉出死人的骨头。

镜头四:8月,美国宾州政府公布过去几年的调查,发现有至少300位神父在过去70年间,性虐和骚扰至少一千位宾州各地教区的受害者。这是继“九一一”事件后披露的波士顿地区天主教神父虐童案以来,最大的天主教性丑闻事件。公布之后,更多举报电话打爆。号称上帝的家,何竟失守成为虐童者躲藏与转移的牧区!

镜头五:梵蒂冈前驻美国华盛顿大使,最近发表11页公开信,举证历数近年上至教皇,下至地方主教,系统性地包庇虐童的同性恋神父,呼吁教皇辞职谢罪。有人解读这反映天主教高层内部,以揭秘者为代表的保守派,与以教皇方济各为首的温和派,双方权力之争的公开化。

镜头六:国家贸易保护战打响,昔日的盟友和最惠国待遇双方,成为今日的对手。高墙隔断友邻的威胁,如影随形。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情绪蠢蠢欲动,不时兴风作浪。

镜头七:数不清的社会和家庭矛盾,夫妻反目,亲子成仇,兄弟阋墙,同侪相争,鬼魅魍魉,时时刻刻在世界各地上演。

 

网络时代的交友

新的科技让人类成为低头族。手机帮助人类无远弗届,广交朋友。谈笑既有鸿儒大师,也有旧雨新知。我们的微信朋友圈和群,按照个人兴趣与因缘际会组合,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形成群特色与群文化。但时间有限,不容许逐一流览,往往只有几个置顶的工作家庭与同学朋友群,常有活跃互动。

网络时代随性“滥交”朋友,按照圣经提醒,有“败坏德行”之虞。古训亦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时不时有陌生群友投石问路,请求加为好友。但朋友多了,根本照顾不过来。即使深度潜水群友偶尔打过招呼,也完全没有印象。更有人打扮成“网络流窜犯”,流窜在一个接一个的朋友圈之间,为了形形色色心照不宣与不可告人的目的。

曾几何时,“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似乎成为失落的梦想。

在群友满天下的时代,到底“谁是我的朋友”,这是一个古老问题“谁是我的邻舍”的现实翻版。

 

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

在耶稣传道的日子,总有人喜欢问耶稣关于永生的问题。耶稣在其中一则对话中,讲了一个著名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路》10:25-37),来回答试探耶稣的律法师“谁是我的邻舍”的诘问。耶稣给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答案,对现代的我们同样具有醍醐灌顶的提醒。

“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

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

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10:25-37)

律法师问“谁是我的邻舍”。耶稣讲完比喻,反问他,谁是那个受害者的邻舍?这一问一答,有一个巧妙的主客重心易位。问问题的人把自己放在主体的位置,想知道谁是他的邻舍,是他施恩的客体,可以值得他去爱。

这个犹太律法师,心目中的邻舍自然非犹太亲人同胞莫属,类似咱们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海内同胞情结。但在耶稣所讲的故事中,那个乐意尽力帮助受害者的好邻舍,既不是位尊权重的犹太祭司,也不是辅助祭司在圣殿里工作的犹太同胞中属于利未支派的人,恰恰是受犹太人蔑视的血统与信仰都不纯正的撒玛利亚人。

耶稣的反问扭转了主体向客体施恩的高姿态,把一切在我们生命旅程中遭遇到的,有各种真切与正当需求的陌路人,放在问题的焦点:谁是帮助这些人的邻舍?在律法师看来,有需求的亲人同胞才是值得他帮助的邻舍。这是“他们是我的邻舍”之传统思维向度。在耶稣看来,随时随地尽力帮助有需求的陌路人,我就成为他们的好邻舍。这是“我是他们的邻舍”之新潮思维转型。

 

我是谁的朋友

以此类推,前述“谁是我的朋友”这个问题,就转换成“我是谁的朋友”。因为“谁是我的朋友”所看重的是朋友的资质,他人是否够朋友,对我有益。而“我是谁的朋友”之出发点是我的爱心,我是否够朋友,对人有益。

当世界继续有人问“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老革命问题时,或者持守“朋友的敌人是敌人,敌人的朋友是敌人,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暂时敌友逻辑时,或者“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对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时,我们基督徒需要时时反问自己一个新问题:我是谁的朋友和邻舍?

我有一个梦想,

未来每一个求救短信,可以没有拦阻地得到我们的迅速回应。

人类灵魂的牧者不再成为人进天国的拦路虎,乃是良师益友。

国家与国家之间更多的是合作共赢,不必打两败俱伤的贸易战。

社会与家庭更多一些和谐安宁与真诚相爱相助,更少一些无谓的窝里斗。

海内海外皆兄弟,天涯海角若比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