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領返鄉潮(知微)

知微

本文原刊於《舉目》45期

         據近日媒體報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一股“白領返鄉潮”正在悄然湧動。

          這些一線城市,是無數莘莘學子嚮往的就業之地。他們踏上列車,湧向這些城市,試圖用青春的熱血與激情,開創自己的一方天地。而如今,這些70後、80後,都已到了、或過了而立之年。他們在大城市中,面臨著房子、子女教育、工作壓力、供養父母等問題,不得不考慮返鄉。

           大城市一路飆升的房價,讓白領們疲憊至極:“難道我們拼命工作,就為了房子嗎?”很多白領認為,打包回老家,是一個無奈卻現實的選擇。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種被動的選擇。

           經濟危機下,大城市的工作機會相應減少,尤其是剛畢業的大學生,要在大城市找到滿意的工作,非常不易。據筆者瞭解,大部分非名牌高校的應屆畢業生,目前在上 海、北京的工作待遇,僅能使他們“立足”而已──薪水的很大一部分用來繳了房租,其它僅夠支付生活開支。這就是所謂的“月光族”。萬一碰上失業或意外,還 要靠父母接濟,做“啃老一族”。有的乾脆向同學、朋友舉債度日,而成了“蟻族”。

可以活得更體面

           與其游離在都市的邊緣,過著漂泊無依的生活,寧可選擇逃離大城市,回到故鄉,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人已在大城市打拼多年,事業、家庭都有穩固的基礎,甚至在大城市擁有房產,也選擇了歸鄉。

           筆者的一個朋友就是如此。他去年辭了令人豔羨的工作,賣掉房子,舉家從北京搬回成都。他說:“我在大城市奮鬥幾十年,起早貪黑,承擔巨大的工作壓力,不過就 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面子。如果我繼續在北京待下去,幾十年之後,我可能買得起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子,但如果我在二、三線城市,卻能很快地擁有好房子、車 子、票子。我為什麼要耗費這麼多年,做本來只需要三、五年的事呢?”

           他道出了很多歸鄉者的心聲。在大城市高房價、高消費、高壓力的情形下,白領的優越感、歸屬感、安全感齊齊消褪。中小城市優越的生活質量,成了吸引白領返鄉的重要因素。

          這些白領,在大城市或許難以施展拳腳。但一到小城市,熟悉的人際關係圈,加上在大城市練就的承受力,很快就會讓他們嶄露頭角。他們不僅會有穩定的工作,工作 的節奏與壓力也降低不少。加上相對低廉的房價、物價,他們能更快就過上原先夢寐以求的中產階級生活。而且,不做房奴,無疑讓他們覺得活得更體面,更有尊 嚴,生活品質更高。

“鄉”也不是容易返的

           中國的一線、二線 城市,與許多小縣城的差別是巨大的。所以,白領返鄉有利於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白領返鄉所帶來的人才流動,促進了相對落後城市的發展。但是筆者預計,白領返 鄉不會形成一股真正的、長久的浪潮。選擇歸鄉的白領,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人仍舊選擇留在一線城市奮鬥、買房安家。

           為什麼他們不選擇返鄉呢?筆者採訪了幾位在上海艱難度日的外來白領。他們有的回答,是因為感情因素,男朋友或者女朋友選擇了大城市,為了感情只能堅持,“在這裡可以相互取 暖”。有的則說,是因為沒地方去,在家鄉也沒啥過硬的關係,回去也只能找到待遇差的工作,還是“人下人”。

          還有人說:不甘心!畢竟出來了,不混出點人樣回去,讓人笑話。更有人回答,家鄉是個小地方,又破又爛,再怎麼蓋樓也比不上大城市的一角,人的素質也差。所以,壓根就沒想過要回去。也有不少人回答,雖然他們不打算返鄉,但是他們願意離開一線城市,到二線或者三線城市去。

          看來,這“鄉”也不是容易返的啊!

圍城內外互相羡慕

           即使返鄉了,並不代表返鄉者,都能如己所願,一切順遂。

           就如不能適應大城市的快節奏、高壓力,很多返鄉的白領也發現,他們無法再適應那曾經熟悉的小都市或鄉村的生活。小城市或鄉村的閉塞、低效、各種資源缺乏,職 業空間的狹窄,消遣、休閒方式的單調與枯燥,文化的荒涼與破敗(比如有些地方,除了攀比,就是賭博、搓麻將等),歸鄉者心理的落寞與失望,等等,都是不能 忽視的問題。所以,被經濟大潮挾裹、拋起又拋離的70後、80後,又面對著“回不去”的尷尬。

          家鄉,回去與不回去,都同樣艱難。回去,需要重新定義生活;不回去,面臨的是生存的艱辛。這就像圍城,在城外覺得城內好,城內卻羡慕城外。所以,總有人背著包裹加入大城市的人潮,又總有人羡慕小城生活愜意,選擇歸鄉。

基督徒的思索與選擇

          基督徒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筆者在上海,採訪了一些80後基督徒。其中有一對是來自內蒙的新婚夫妻,他們無房、無車、無存款,目前與人合租一間10平米左右的房子。他們的房間內陳設簡單:一張床、一個衣櫃,一把凳子──真正的“裸婚”一族。

           妻子剛剛懷孕,兩人覺得有些壓力,“想租個更好的房子,畢竟快有小孩了。”“那為什麼不考慮貸款買房呢?”筆者詢問。“在上海這種地方,我們是不可能買得起的,也不想讓自己承擔那麼大壓力。再說租房挺好的。聖經教導我們,不要太看重物質。”那位年輕的妻子笑呵呵地回答。

          另外一對年輕的情侶,面臨著女方家長要求“先買房子再結婚”的壓力。他們同心頂住了這壓力:“父母無非是希望我們幸福。我們會用實際行動證明,沒有房子一樣可以幸福。重要的是彼此相愛!”

           還有一對名牌大學畢業的高才生,他們選擇了在上海買房定居。我問他們“房奴”的感受如何,他們回答,房子不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所以感覺沒什麼,買得起就買,買不起就租。生活還有更多值得關心的內容,比如教會、傳福音。

           也有一對80後夫妻,剛剛賣掉了上海的房子,準備返鄉。“生活品質是需要追求的,但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吸引我們回去。白領返鄉,我們認為重要的是投身其中,不管在大城市,還是小城市,都成為影響文化的力量。”

           還有一個未婚的女孩,她說歸鄉與否不重要,甚至結婚與否都不重要。但如果她結婚,對方必須和她一樣信仰基督。

你的心在哪裡

          這個調查帶給筆者一些思考。誠然,任何人都不能脫離現實問題:大城市的快節奏、高房價,是不爭的事實。而小城市的相對閉塞、文化蕭條,也是客觀存在的。那 麼,能不能有一種力量,幫助我們超越這些困境?例如雖買不起房,仍舊可以在出租房,過著貧窮卻幸福的生活?或者,在小城市能夠忍受寂寞,不豔羨大城市的精 彩,且不被世俗文化吞沒?

           不管如何,有一點是確實的,回鄉與不回鄉,似乎不在於客觀環境,只在於自己的心。因為“家”不是一個地理或空間名詞,而是一個心理名詞。你的心在哪裡,你的家就在哪裡。漂泊的人,可以天涯四海為家;而在衣食住行無憂的人,家,也可能是永遠搆不著的地方。

作者現居上海,從事文字工作。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