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西马尼园里的贝多芬——解读神剧《橄榄山上的基督》(王星然)2018.10.22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18.10.22

王星然

 

海利根施塔特遗书

“上帝啊,你察看我的灵魂吧……我已被迫成为一个哲学家了!”

人生是荒谬的,1802年的夏天,贝多芬32岁,他是维也纳最受瞩目的乐坛新秀。然而过去6年来,他却被耳疾折磨得万念俱灰,他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Heiligenstädter Testament,注1)。在遗书中,他说:

“我毫无选择,几乎是在孤独中求生,像是一个被放逐的边缘人。我与社会唯一的联系就是生活基本需求。然而只要我想接近他人,一股强烈的恐惧感就会涌上心头,我害怕被人发现我那悲哀的状态。”

一位大作曲家无法再听见自己的作品;一位曾经炙手可热的大钢琴家,现在无法正常地演奏,音乐会演出名单上还被除名;连日常社交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贝多芬于是从人群中退缩,他变得自卑易怒多疑,多次准备结束生命。

但是,在荒谬而痛苦的创作生涯中,贝多芬发现始终有一股动力驱使着他活下去,在遗书里他说: “让我留住生命的是艺术创作的召命。啊!我如果不把我心灵深处所有的乐念释放出来,是不可能离开这个世界的。因而,我忍受着这样悲惨的生活……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无情的命运来割断那条悬挂着生命的微弱丝线。”

完成这封遗书不久,贝多芬创作了神剧《橄榄山上的基督》,这是他在极度绝望的崩溃边缘,重新出发的第一部大型作品,没有人委托他写作神剧,是他亲选的题材,意义非凡!隔年春天的受难周,《橄榄山上的基督》首演。

 

独特的视角

古典音乐史上,大部份作曲家记念基督受难,多以“受难曲”的形式创作。作品聚焦于耶稣在各各他钉十字架的场景,如音乐之父巴赫著名的《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海顿的《十架七言》神剧等,皆是代表名作。

但是,乐圣贝多芬却独树一帜,《橄榄山上的基督》选取了钉十字架前一晚,在橄榄山发生的故事。剧本由奥国剧作家胡伯(Franz Xaver Huber,1755-1809)提供,根据马太福音26章,马可福音 14章,路加福音 22章3处经文写成。

耶稣与门徒吃完最后的晚餐,唱诗前往位于橄榄山的客西马尼园(希腊文直译就是榨橄榄油的地方),在这里祷告,灵里争战,顺服,至终被捕。

全曲在编制上包括了一位男高音(基督),一位女高音(天使撒拉弗),及一位男低音(彼得),再加上传统四声部的唱诗班,以及一个大型的管弦乐团。

这部神剧并非为崇拜礼仪而作,在形式上脱离了传统教会清唱剧(cantata)的格式,剧情环环相扣,节奏紧密,结构上一气呵成,戏剧色彩十分浓烈!与其说是神剧,不如说是一出带有信仰情怀的独幕歌剧。

贝多芬赋予笔下人物鲜明的个性,剧中有大量的内心戏。他大胆“揣摩圣意”,深度探索人子耶稣面对受难时,其灵魂深处的煎熬、与父神的对话、至终的顺服,给予受难剧一个非常独特的“心理学”视角。

 

六个段落

全曲共分成六个段落:

一、序奏由法国号开场,引出骚动不安,山雨欲来的诡谲气氛。耶稣在降e小调的宣敍调中沉重登场,受难逼近的时刻,祂恳求父神赐下安慰及力量。祂清楚在父神的审判台前,必要为世人的罪走上那条必死的路,只是世人现在无法体会祂要承受的是什么。接着耶稣在c小调的咏叹调里,唱出内心的交战翻腾:面对逼近的十架刑罚,祂战兢恐惧,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父啊!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

二、天使撒拉弗唱出宣敍调:“看哪!神的儿子,承受着极度的悲伤,被父神离弃,祂将要为世人的罪而受死,祂是甘愿舍命的救主,使人因祂的死得着永生。”接着撒拉弗和众天使唱出颂赞的咏叹,歌颂上帝的赦罪恩典,赞美那为人犠牲,使人得生的救主;至于不信的,父神必要定罪,他们无法逃脱祂的审判!

三、耶稣与撒拉弗的对话:在宣敍调中,耶稣甘愿顺服,献上自己,“天父上帝,求祢拿走我的忧惧。不要照着我的意思,乃要照着祢的意思。” 撒拉弗此时宣告,若非以流血舍身做为赎价,上帝对罪的震怒不得平息,人将永远沉沦灭亡。

接着,耶稣与撒拉弗唱出了二重唱,“上帝的义怒,倾倒在祂儿子的身上;那极沉重的罪债,竟重压在祂的身上。”“虽然公义的父神让那极其可畏的刑罚,临到自己的爱子,但正因如此,显明了祂对本该受咒诅的世人,是有何等大的慈爱与怜悯。”

四、耶稣在宣敍调中,坚定地唱出:“来吧!死亡!为了救赎世人,十字架是我必走的路!”罗马士兵出场:“我们一定能找到他,他别想逃走,明日就是他的死期!”

五、耶稣在宣敍调中再度祷告:“那追捕我的已然逼近,父啊!若是可行,请让这沉重的苦难,像暴风一般快速远离,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乃要照祢的意思。”兵丁唱道:“背叛凯撒的,必遭刑罚,你这自立为犹太人王的,我们必要将你绳之以法。” 门徒听到了兵丁骚动之声,合唱道:“遭难的时刻到了!我们有可能逃脱残酷的兵丁之手吗?”

六、接着,彼得拔刀要保护耶稣,耶稣唱到:“收刀入鞘吧!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 彼得仍是怒火中烧,耶稣唱道:“申冤在主,主必报应”,“要彼此相爱,要爱你们的仇敌”。撒拉弗唱道:“这些话超越了世上一切的道德礼教,这样的爱只天上有,只有从神而来。”

接着彼得、耶稣、撒拉弗以三重唱来回应:“遵行主道何等有福!爱那恨你们的人,是主所喜悦的。”兵丁这时抢去了合唱的主旋律:“快!捉住他,别再耽搁……”门徒恐惧地自白:“哦!我们的主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如今我们也要因着祂被人逼迫,甚至殉道。”这时耶稣的宣告接着划破了门徒的恐惧:“看哪!救赎大功即将告成,阴间的权势不能逾越雷池,争战必要得胜!”

至此整个管弦乐团奏出了得胜的凯歌旋律,引导出终曲大合唱:

“哈利路亚 哈利路亚

颂赞归于至高神的儿子

颂赞归于至高神的儿子

 

辉煌的天使天军

在喜乐圣歌中齐声颂扬

世人要宣扬祂奇妙的恩典及荣耀

 

哈利路亚 哈利路亚

颂赞归于至高神的儿子

在喜乐圣歌中齐声颂扬”

 

这首《哈利路亚》大合唱的精彩程度,并不逊于韩德尔的同名作品。做为古典乐派过渡到浪漫乐派的重要桥梁,贝多芬的这部神剧既铺陈了古典主义的严谨结构,又兼之浪漫主义丰富的情感表达。《哈利路亚》大合唱中还加入了巴洛克风格的对位赋格,精彩纷呈,以至于它常在音乐会中独立演出。

 

巿民耶稣?

有学者认为,对于基督论“神人二性”(注2)这个重要的教义,显然贝多芬在这部神剧里更着墨于“人子”的身分:基督不只是救主,更是“巿民耶稣”,是“人性”原型的典范,靠着坚强的意志力,战胜命运的枷锁,至终奏出生命之凯歌。他们认为这样的论述更加符合贝多芬写作《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欢乐颂》的人本主义形象,与启蒙运动思潮若合符节!

若说浪漫乐派巨匠贝多芬是个受启蒙运动影响、独立思考的人本主义者,笔者无可置喙。然而单单就《橄榄山上的基督》而言,我完全看不出贝多芬想要刻划一个“巿民耶稣”的原型。在这部神剧里,耶稣要彼得收刀入鞘、要爱仇敌的这个乐段,贝多芬借着天使撒拉弗宣告耶稣“超越了世上一切的道德礼教”,祂的爱“只天上有,只有从神而来”,这清楚地显出了耶稣作为“神子”的身分。更遑论终曲的《哈利路亚》大合唱,颂赞的对象直接就是那位“至高神的儿子”。

无疑,《橄榄山上的基督》把 “人子”的心路历程,刻划得极为深刻感人。在聆赏这部作品时,我脑中不时浮现《腓立比书》2章6-8节:“ 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贝多芬的信仰

贝多芬出生于天主教色彩浓厚的莱茵区,祖孙三代皆受洗成为信徒。然而幼年其父经常酗酒并殴打他,缺乏父爱的成长阴影始终挥之不去。其后他搬迁至维也纳,紧张快节奏的城巿生活,更使他远离教会。接着贝多芬才26岁就患上耳疾,此后他远避人群……因此长年来,贝多芬并无固定的教会生活。

贝多芬自是不像巴赫,海顿,或孟德尔颂,过著坚定虔敬的信仰生活。可是在贝多芬坎坷的人生路途中,一次又一次的试炼,却使他和上帝更加亲近。在与友人的多封往返书信里,不难看见他真挚的信仰。

贝多芬最喜爱的书,是一位路德会牧师Christoph Christian Sturm(1740-1786)的作品——《在自然界中默想上帝的创造及其护理》。贝多芬因患耳疾,常年离群索居,经常独自一人去乡间野林里散步默想,与上帝对话,得到安慰和创作的动力。如此,第六号《田园交响曲》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也许,有人会认为平时不上教会的贝多芬,大概会是个自然神论者(启蒙运动中非常流行的思潮)。但我们惊讶地发现《橄榄山上的基督》对救赎意义却有相当完整的表述。贝多芬相信上帝不能容忍罪,祂憎恶罪,因此必要审判,惟有靠着基督献上自己成为赎罪祭,才能满足上帝对公义的要求,免去刑罚和上帝的愤怒。而不信的人必不能逃脱上帝公义的审判。

这些都是基于圣经的启示,不可能只从大自然中揣摩而得。贝多芬用音乐把这些真理写得很具体很个人,而非置身事外。

多年后,贝多芬回忆这部神剧:“这是我早期的圣乐作品……那段时间我生命里正经历一连串不顺遂、痛苦的事件,令人悲伤……”然而,贝多芬在基督的受难中,找到了安慰与支撑他走下去的力量。

对贝多芬而言,基督在钉十架的前一晚已然得胜!那位客西马尼园里的基督,完全顺服了父神的旨意,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受难的道路。

在客西马尼园里,贝多芬仿佛看见了自己。他跟随基督,跨越苦难,完成了上帝给他的召命——谱写感人的乐章。

 

注1:1802年(32岁)贝多芬依从医生的建议,到维也纳附近的小村落海利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静养,在那里他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Heiligenstadt Testament)。

注2:“基督神人二性”是重要的基督论教义:耶稣基督既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